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00780465
  • 上传时间:2024-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4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学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考点一:基础概念1、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与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围不断扩大的过程1、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3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特点:起步晚,水平低考点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的阶段(1)第一阶段特征与成因政策、侨乡优势资金、技术优势生活消费品加工厂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零年工业基础薄弱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矿产资源贫乏附加值低引进建立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规模小吸引外资额增长较慢主导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一九九零年以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支撑该地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政策优势已不明显产业升级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抓住迫使(2)第二阶段特征与成因(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城市数量猛增,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方法归纳]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1)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阶段背景:不同地区优势资源差异出现,地区资源优势显现,具备区位优势,同时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吸引外资。

      主导产业: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2)产业升级阶段背景:工业基础奠定,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区域分工与合作增强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一、.泛珠三角的发展读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图回答以下问题:(1)近年来,有些专家主构建泛珠三角,其围:(2)简述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3)泛珠三角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试分析这种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好处:拓展二:环渤海经济圈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目前已呼之而出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辐射到、、与中东部等地区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20个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型企业密集、6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的环渤海经济圈,不但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分工协作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材料二:渤海沿岸地区示意图(1)图中A地区是我国半岛上的工业区,该地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和2)城市C濒临海域,它可依靠优越的条件来发展经济3)近年来,摩托罗拉等生产企业进驻B地,其考虑的主要区位条件有(至少写二点),经过B地的铁路线有。

      4)图中D作为我国重要的天然良港,其出口物资主要是,主要出口对象是(国家)5)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简要分析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写三点以上)图14拓展三:长三角经济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图14),回答以下问题1)从地质作用看,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流水作用而形成从理论上分析,图中甲岛有不断向岸(南或北)靠拢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我国最完善的城市体系,其中是服务围最大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类型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答两点)[课堂训练]1.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群发展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图1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图,回答2、3题图1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3.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南方日报2009年11月28日讯,珠三角地区正遭受10年来最严重的灰霾天气,著名灰霾研究专家、中国气象局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昨日对记者表示,从23日以来形成的灰霾,是一年多来最强的灰霾天气。

      这也是珠三角近10年来遭受的灰霾天气中区域性最大和持续性最强的一次他还提醒,随着经济的复,明年灰霾可能还将加重据此回答6、7题4.以下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表达,正确的是 ( )①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②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③“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④由于围湖造田,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⑤土壤肥力提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5.珠江口还常发生赤潮危害,以下关于赤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一种海洋灾害 B.水温高时更易发生C.常发生在较为封闭的海域 D.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6.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产业基础 B.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 C.著名侨乡 D.腹地围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市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8.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8分)材料一 国际2009年6月11日报道6月11日上午,2009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荔园联合签署了《2009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纪要》各方行政首长围绕基础设施议题进行了充分、坦诚和务实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材料二 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示意图与珠三角工业产值比重变化(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这里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图5图6(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以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工业部门最为突出3)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双选) ( )A.能源供应相对紧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9.读甲、乙两图,回答以下问题图乙 1985年与1996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1)两经济区城市密集,共同的自然原因有:2)两经济区经济发达,经济增长速度快,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两地经济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是:(3)两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能源短缺问题,为此国家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4)A城市工业占其GDP(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4年以来迅速下降,尤其纺织、服装等行业更明显;而同时B城市人口却由几万人迅速上升到百万人请分析原因:(5)图乙为1985年与1996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读后回答: 为协调人地矛盾,实现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是:答案5 / 51-7 DBA CDCC8.(1)混合农业 科技 (2)劳动密集型 科技 (高新技术产业) (3)A B9.(l)地处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水热条件优越 (2)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力丰富;腹地广阔;教育科技水平高;原有基础好;地处改革前沿、政策好答对四点即可)(3)积极发展核电、开发沿海大陆架的油气田,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4)随着经济、科技实力增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纷纷转向等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故GDP中的工业产值下降;而因吸引外资、技术、设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地大量人口,使城市人口迅速上升(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护有限土地资源,防止退化和污染;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寸土①地拓展一:答案:(1)包括、、、、、、 、和等9省区以与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 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3)①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有利于发挥中西部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与承接);④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拓展二答案:(1)辽东 辽中南 矿产资源丰富 铁路交通发达 (2)黄海 廉价便利的海运(3)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好 工业基础好 市场广阔京沪线或 京线 (4) 煤炭 日本(5)区位优势:① 工业和经济基础好(有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区);② 海陆空交通网络密集、四通八达 ; ③ 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经济国际化程度高或高校科研拓展三答案(1)沉积 北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泥沙在北岸淤积的速度快于南岸 (2) 乙 (3)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水平较高;政策优惠等机构密集、科技力量雄厚;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等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