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一个案例研究.docx
13页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一个案例研究 周伦理 马玲 卢晓琳 潘坤 张俊贤[摘要] 在我国科技体制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数量不断增加,但建设质量却参差不齐文章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对其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概括出“两力”与“三度特点,即释放学科辐射力、激发品牌效应力、校准市场对接度、优化平台智能度、深化校地融合度,全面总结了其在体制机制突破、新发展理念落地、创新要素聚合方面的经验,并从强化商业逻辑、优化政策机制、科学规划设计、聚焦优质项目四方面提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思路,以期能为同类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板[关键词] 新型产研院;都市现代农业;路径;策略[] F276. 44; G311 []A []1008-0694(2019)05-0094-08[作者] 周伦理 副研究员 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成都 611130马 玲 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成都 611130卢晓琳 讲师 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成都 611130潘 坤 副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成都 611130张俊贤 助理研究员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成都 611130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以黏合高校院所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需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以促进相关产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为目标,为有效聚合高校院所科研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的行业资源优势而成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实行资本化运作、实体化运行、国际化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①2016年8月,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资助管理办法》(成科字[2016] 104号),正式启动了以新型产業技术研究院(简称新型产研院)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前,成都市已形成亚信网络安全、华西精准医学、都市现代农业等为代表的“10+1”新型产研院格局,初步畅通了政产学研用协同路径,在提高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推进创新创业供给侧改革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初显成效文章以建设和运行情况成效明显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总结其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提供现实参考样板,也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引导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一、国内外相关实践做法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通过鼓励创新发展,支持以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机构建设来保持科技创新优势的历史过程,也以此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B.Asheim & A. Isaken认为在创新系统发展过程中,企业研发活动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研发机构也具有积极辅助作用[1]欧盟于2008年成立了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IIT),截至2015年,累计孵化初创企业205家、实现了成果转移转化558项、培育了新产80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1028名。
[2]目前,英国政府建设的技术与创新中心(Catapults未来战略现在产业的11个新型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促成产业协作项目4091个、扶持中小企业5931家,为英国带来了9.68亿英镑的科技创新收入[3]美国也在不断创新关于科研资助方面的模式,支持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并在2015年通过政府牵头,将学术资源和企业优势进行了高度聚合,先后成立了9家“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初步构建了国家制造业的科技创新系统[4]为了保证科学研究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形势下能够满足工业、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新技术需求,澳大利亚早在1916年就成立了科学与工业咨询委员会,1949年更名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其研究活动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一二三产业领域,目前已建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地球深度成像、环境经济学、氢能源系统、空间技术、生物合成等多个未来科学平台[5]在国内,实践方面,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的新型产研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运作,致力于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转化,力图跨越从成果到应用的“死亡谷”,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如广东省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较强,2017全省已有超过200家新型研发机构,由新型研发机构创办和孵化的企业超4600家,实现成果转化和入超600亿元。
[6]理论方面,新型产研院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是国内学者们的研究重点[7]学者们对各主体间如何分工合作、机构内部如何管理等问题的讨论比较多,如周华东(2015)研究表明产研院的运行机制具有职能定位综合化、业务范围扩大化、建设模式多元化、研发模式集成化、运营模式柔性化五方面的新特征[8]董建中(2012)提出新型产研院最大的体制特色是“民办官助”,促使民间科技研发能力和政府科技发展能力形成合力,并构建了“三发”一体的科研模式,有效解决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9]吴卫(2016)基于巴斯德象限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的限取向模型,阐述了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0]周丽(2016)认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具有“四不像”的创新特质:兼具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但在其职能上不局限于高校、在科技研发上区别于传统的科研机构、在运行上不将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在管理上具备灵活性和机动性[11]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国内外对其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尚没有统一的描述,也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国外学者研究大多集中于管理模式和创新系统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上,鲜有关于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论述发布,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以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
但国内外产研院发展模式的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制上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农业领域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除由国家出台相关农业政策、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一体多元化农业研发投入体系外,还需要构建出一套具有创新性的运营模式和机制体制,才能把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多方具有的创新要素聚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科技资源与经济的结合对运行成效显著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不仅能为其他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板,对提高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质量也较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成都市新型产研院运行现状——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样本为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制约,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助推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建设,2017年11月,由成都市科技局、温江区人民政府、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注册资本5000万,总部位于温江区①一年多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全市新型产研院中唯一的农业类新型产研院,围绕“新平台十新技术十新模式”的建设思路,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共享理念,通过创新股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拉近创新系统中的科研单位、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主体要素的距离,使之保持高频互动,系统性地构建运营模式,实现自身的迅速发展,对相关产业及所在产业功能区和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带动和支撑作用,发展成为成都市新型产研院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9年5月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陈文胜教授调研后予以充分肯定:“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中国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最具前沿性的平台,让我耳目一新”具体而言,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行举措可以概括为如下的“两力”与“三度”:1.释放学科辐射力:环川农大成果转化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受托管理成都农高区创新中心,牵头打造“环川农大成果转化区”在硬件配置上,为成果转化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办公室,增设公共会议室、洽谈区、休息区等接上,引入法律、工商、知识产权、金融机构等助力入駐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管理模式上,充分挖掘四川农业大学资源,架构“1+1+1+N”协同创新模式(1个首席专家带领1支研发团队,成立1个研发平台,孵化N个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引入培育等方式对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进行孵化目前,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院已组建了一支15人高级专家顾问团队,设立23个不同领域研发平台,通过“小产研院”形式再孵化各自领域的科技型企业,现已孵化38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人员达200余人,技创新创业者人数的迅速增长①2.激发品牌效应力:川农牛基于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和社会公信力,通过产品溯源、检测认证、专家或校友亲自代言三重关卡,实现以产品倒逼技术和人才,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应用性和产业化的要求。
通过把农业科技前沿探索工作和农业创新源头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科研成果价值与产品商业价格的合二为一,实现“牛人、牛技术、牛产品”的良性循环发展,该模式在全国农业高校尚属首创目前,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力推动四川农业大学合法取得了“川农牛”49项商标全部使用权,并在此基础上,控股成立了川农牛科技公司,架构了川农牛鲜生新零售平台,集线上“川农牛e购”和线下“川农牛鲜生”体验店为一体,并致力于为“川字号”尖点农产品供应链赋能仅“川农牛e购”就有30余位专家参与平台产品代言,拥有会员5200余人,近半年来,在四川全省,重点是成都市和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先后遴选100余种尖点农产品集聚上线,累计曝光次数120万余次,实现成交额近200万元,2019年成交额有望达到400万元3.校准市场对接度:农科e站(成都农高技转平台)农科e站平台主动顺应“互联网十农业发展新趋势,聚焦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这一主要目标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专业背景,联合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方资源,初步建成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企业孵化、农业政策咨询、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综站平台。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构建系(线上:虚拟技转经纪人十商超模式;线下:技转架构师十技转经纪人)和整合四库资源(技术库、专家库、需求库、企业库),结合林盘分组、林盘聚合、林盘定位等技术,更清晰的展示出农业重点技术发展趋势,深入展现行业领域内的研发和市场动态,突出供需双方的深度节,从而有效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供需错位等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企业获取发明人权益保障等需求4.优化平台智能度:“蓉e检”(产业互联网平台)“蓉e检”,致力于引领“互联网十检测十共享”的式,提升现代农业产能和检验检测能力,以现代农业为特色,聚焦食品、农产品、环境、工程、生物医药五大领域,充分聚合地方政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三方优势资源,采取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市场手段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涉农检测产业互联和智能化线上重点依托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测试、技术咨询、仪器共享、教育培训、R-LAB实验室综合管理等标准化、专并在四川农业大学200余个实验室推广使用线下重点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华西希望集团农研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测试资源,整合“技术、人才、设备、市场要素,联合建设共享饲料检测实验室、共享工程检测实验室等一系列涉农共享实验室,目前已经取得CMA和CATL双认证,具备1000余项检测能力,同时该平台也被成功纳入2019年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
5.深化校地融合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之初,就十分重视深化校地融合,为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贡献力量目前,正在大邑现代农业园区筹备打造“未来农场”智能种养生态循环科技园,该项目聚集阿里AI技术、四川农业大学种养循环数字农业技术和四川特驱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