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四单元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人教版必修3).doc
1页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作者档案】加来道雄简介加来道雄,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相关链接】加来道雄的个人观点三类不可能事物:第一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实现,但它们并不违背已知的物理学理论它们可能在21世纪或22世纪变成现实,它们是力场、隐形术、移相器和死星、隐形传送、心灵感应、意志力、机器人、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星际飞船、反物质和反宇宙第二类不可能:它们是一些位于我们现在了解的物理学领域边缘的技术人类或许能在一千年或数百万年后真正弄明白它们这些科技是比光速更快的旅行、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第三类不可能:它们是一些违背人们现在已知的物理学理论的技术如果它们最终被证实有可能实现,这些科技将让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些科技是永动机和预知文本探究】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本文的基本内容: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象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1英里=1.61千米)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