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暴知多少9804.doc
16页家暴知多少98.04一、何謂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身體上不法侵害指的是:虐待、遺棄、押賣、強迫、引誘從事不正常之職業或行為、濫用親權、运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傷害、妨害自由、性侵害…等,涉及有鞭、毆、踢、捶、推、拉、甩、扯、摑、抓、咬、燒、扭曲肢體、揪頭髮、扼喉頭、或使用器械攻擊等方式精神上不法侵害指的是:1.言詞虐待:用言詞、語調予以脅迫、恐嚇,企圖控制被害人如謾罵、吼叫、侮辱、諷刺、恫嚇、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揚言使用暴力等2.心理虐待:如竊聽、跟蹤、監視、冷漠、鄙視、羞恥、不實指控、試圖操縱被害人等足以引起人精神痛苦的不當行為3.性虐待:強迫性幻想或特別的性活動、逼迫觀看性活動、色情影片或圖片等二、迷思篇(一)對家庭暴力的迷思迷思事實1.家庭暴力不會常常發生,虽然偶而發生也不會惡化有太多的家庭暴力因為受害者的個人觀念或社會認為是家務事的狀況下,而很少公開,因此實際發生的案件數遠大於報案的數字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力行為往往是得寸進尺,越演越烈的2.只有低收入戶、特定的種族、宗教、教育限度低的人,才會發生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存在於各種經濟、教育、種族、宗教背景的家庭中。
3.酗酒是导致家庭暴力的最大因素許多施虐者並沒有酗酒的習慣二)對受虐婦女的迷思迷思事實1.受虐婦女不是自己犯錯在先就是有被虐待狂,并且教育限度必然很低許多受虐婦女長期扮演著委屈求全的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而施虐者仍然我行我素虽然受虐者繼續留在婚姻中,也往往是為了孩子、經濟因素或背負了傳統规定〞好女人〞必須維繫整個家庭的責任等等因素,而不得已繼續留在暴力關係中,絕對不是有被虐待狂此外,受虐婦女的教育限度從小學到博士均有2.受虐婦女似乎很神經質,要不就是精神失常由於遭受暴力的長期壓迫,使得受虐婦女不得不採取某些看似不太尋常的 生存方式,究其因素其實是長期的焦慮、恐懼、緊張导致極度的無助、敏感、依賴等心理症狀,進而產生社會適社不良的行為反應適當的心理輔導可幫助受虐者重建快乐自主的生活3.受虐婦女往往會再選同樣暴力的人作為配偶只要受虐婦女成功的走出家庭暴力,她們一般會更審慎地選擇下一個伴侶4.受虐婦女大可以一走了之,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由於許多受虐婦女抱持著相保守的家庭觀,常一味地認為自己必須為整個家庭健全負完全的責任,再加上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或想要離開但施虐者卻揚言對其不利,因此,受虐婦女常常在真正離家前有許多的掙扎。
5.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虽然不堪虐待,也要繼續忍不去光是目睹暴力,就足以對孩子导致巨創,絕非受益一個完整而不健全的家,孩子一般只是另一個受害者三)對施虐者的迷思迷思事實1.施虐者沒有能力改變或控制自己的暴力行為只要施虐者願意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學習新的行為來解決問題是相當也许并且有效的 2.施虐者對所有的人,都是暴力相向的許多施虐者只在家中施暴,在其她的社交場合卻也许是非常溫文有禮,言行均有分寸的人3.施虐者有精神病并且對自己的暴力常是樂在其中的研究已顯示施虐者之身心狀況與常人無異,而在暴行後,施虐者甚至常後悔自己的衝動行為,但是若不經過治療,施虐者是很難終止其暴力行為的 4.施虐者必然是失敗者,少有成就,并且缺少愛心、長相凶暴的人有許多施虐者是醫生、律師、政治家等專業人士,并且長相斯文體面,甚至有時施虐者是相當善體人意,頗有情趣的四)對受虐兒的迷思迷思事實1.不打不成器,怎麼打都是為孩子好父母親以教養子女為名,而對子女形成虐待時,已不是為子女好,而往往是因父母不知如何處理其自身的情緒壓力2.父母一般會適時控制自己,而不會导致孩子的傷害當父母為發洩個人情緒壓力而施虐子女時,往往是非理性的行為,有時甚至不能或不願克制自己。
3.受虐兒童青少年必然有錯在先,才會被虐施虐父母的非理性行為與子女的行為無關五)對家中性虐待的迷思迷思事實1.性虐待絕不可發生在家中從性虐待案例中,有不少加害人正是受害者的父母、手足、繼(養)父母 、叔伯、長輩、朋友、鄰居等等2.只有女性才會受害,并且加害人也必然是男性大多受害者雖是女性,但男性也會受害,而儘管大多數的加害人是男性,女性施虐者也是存在的事實3.只有沒錢沒勢的家庭才會發生性虐待不論何種經濟階層、教育水準、宗教、種族,均有也许發生性虐待4.性虐待的加害人必然是精神失常、變態或智能局限性的人多數的加害人一如平凡人般的正常5.加害人是為了性慾才施虐的其實加害人多半是為了私人的權力慾望以及減低壓力感或自卑感六)對處理家庭暴力的迷思迷思事實1.暴力是為了渲洩情緒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學習一種有助於情緒壓力的抒解又不會傷害她人的措施才是治本之道2.報警就可以保護受害者由於長久以來警察常把家庭暴力當做家務事,因此虽然受害者報了警,卻得不到重視3.夫妻吵架”床頭吵,床尾和”,大事自然會化小,小事也會變成沒事,何必插手家庭暴力往往是循環式的發生,不仅不會自動終止更會越演越烈,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和長期的努力才干改善。
4.解決家庭暴力的最佳措施是在完整的家庭中解決而不是家人分離兩地家庭暴力問題往往呈現了一個糾結混亂家庭關係,一段時間的分開,可使置身暴力家庭的人不再掉入舊有的行為模式,而能真正看清問題的本源,並以一種新的認知和有效的措施來處理問題5.結婚可以改善一個施虐者的暴力行為暴力行為往往在婚後更是變本加厲三、預防篇《婚前如何預防暴力》(一)她或她与否有暴力傾向?1.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婚姻暴力成因的理解並非百分之百,但我們確實懂得一個人如何處理壓力、焦慮的方式是重要的指標根據受害者所提供的施虐特質,也許你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再決定与否要與對方做朋友、或互訂終身2.她生氣時都做些什麼?不論你們的爭執多麼微局限性道,她卻常常威脅著要甩東西、捶牆、打破物品、傷害你等,這正顯示她缺少自制力的危險訊號3.她与否對動物很殘忍或曾對她人暴力相向?你應該留意她与否認為使用暴力獲得權力是一種可以被接受的事4.她企圖使你在她的控制之下嗎?她与否以一種看似出於關心但卻也许過於干涉管束你如何穿著、如何過日子的態度或行為來對待你甚至也许到了讓你覺得沒有她,你就不能做決定的限度5.她試圖將你與親友隔離?切斷你與親友的聯繫是一種有效控制你的方式,她常有這樣的舉動嗎?6.她常常覺得你要為她的錯誤負責?對她而言,每件事都是別人的錯。
7.對於你的成功,她如何反應?顯示某些忌妒是自然的,但她若感到受威脅、生氣、憤怒等都是一種警訊8.她能否同理她人的感受?如果她沒有能力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則表达她也许會傷害別人9.她曾經打過你嗎?不管她事後如何表达道歉,一旦她打你一次,就已經打破男女關係的禁忌,這也使得下一次出手更容易些10.她曾經打她前任的女友嗎?這更能顯示她會打你的潛在因子她重視你的意見嗎?施虐者的低自尊往往使她想要控制她人的意志、行動,以增強她的自尊因此往往她是非常自我中心,而忽視你的意見與自主選擇權11.她或她的父母与否有飲酒或吸毒的問題?12.她讓你積極的追求你自己的興趣嗎?施虐者的低自尊常會因為你追求個人抱负而感到威脅,以致於不願意你追求自己的興趣、成長與發展13.當你要她停止對你的無禮行為,她与否真的停止?記錄一下她如何回應你的规定!如果改善有限,要考慮你們与否要繼續目前的關係!14.她的需求与否來得太快太強烈?她规定立即要擁有你并且想一天到晚都看到你這已顯示她只是要滿足她的幻想而非與真實的你建立關係15.她与否對男人、女人的角色非常傳統、堅持男人應如何,女人應該如何?注意看她与否認為女人應該留在家,照顧先生並且遵循先生的批示。
16.她与否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往往無法用理性的措施來處理事情,因此在你 決定與此人建立長久的關係前,最佳理解她与否故意願改變自己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17.她与否看輕她自己?越是看低自己的人,越容易用暴力掩飾她的不安全感18.她的情緒呈兩極化?心情好時,她很仁慈;但其她時候都相當暴力而殘忍19.她与否來自一個暴力定庭?在暴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也只學會了以暴力面對問題20.她与否對她人也相當無禮?她會公開地對她人無禮,則難保私底下不會對你粗暴21.在約會時,她与否對你很惡劣?如果在約會時她已對你粗暴,那麼施虐者決不會因為與你結婚而改變暴力行為22.你与否因胆怯分手後遭到報復而不敢提出分手规定?23.若你已感受到這股恐懼威脅,請尋求協助二)衡量你們的關係与否「平等」1.不具威脅性的行為-雙方可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需恐懼遭受虐待2.信任和支持-支持並尊重雙方的生活目標、表達感情的權利、社交活動和意見3.分擔經濟-一起做金錢上的決定,確定財務安排上對兩人皆有利4.尊重-不批評、且能理解並重視不同的意見5.責任分擔-彼此批准公平的責任分擔,一起做家庭決議6.誠實和負責-接受自我的責任、承認過失、開放的溝通7.分擔教養責任-能成為孩子正向的模範8.協調和公平性-尋找能互相滿足的解決措施,接受改變并且願意妥協《婚後如何避免暴力》 除了警覺導致暴力行為的訊號外(如處在暴力循環中的壓力期,就應及時制止),在發生爭執時,雙方都要將”彼此尊重”謹記在心;有暴力傾向的人應設法採取能讓自己冷靜的步驟;而另一方則應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如下略作說明:(一)彼此尊重的爭執原則:1.意見可以不同,但目標一致-一起生活、一同分享2.雙方都批准那是爭執的時機,若一方自認壓力太大而難以理性處之,則另一方不應一味爭執下去3.針對目前事件而不翻舊帳4.鎖定一主題而不是丟進各種不相干的問題5.不攻擊對方弱點6.絕不放棄溝通,而是設法協調7.不要一味只想贏8.尊重對方有哭泣的權利而不因此轉移話題9.絕不使用暴力10.請多用肯定的字句「我很抱歉...」 「我很遺憾...」 「我很難過...」 「我需要你...」 「請幫助我...」「我是錯了...」 「謝謝你...」 「我愛你...」11.切勿使用的字眼ﻫ「你從不...」 「我告訴你就是這樣...」 「你總是...」 「我不想討論...」 「你什麼時候才學得會...」 「我告訴你多少次...」※抱怨的原則:ABCDE公式A代表某一令人不悅的行為事實,B代表自己的感受,C代表自己真正的行為事實,D代表自己需要的行為,E代表自己的爱惜與感謝。
例如某一先生常在太太開車時,不斷嘮叨,指揮太太應該如何開車,弄得太太常常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不是生悶氣與先生冷戰,就是鬧得不歡而散,甚至大打出手其實,這位太太可以嚐試ABCDE法則:A先針對先生不斷嘮叨,指揮太太的事實,”你常常在我開車時,不斷的唸我,指揮我”;B太太自己的感受,”我覺得很不舒服”;C自己真正的行為事實,”其實,平常我開車從沒出過車禍,甚至很少迷路”;D自己需要對方所表現的行為,”你如果可以不在車上,始终唸我,說我的不是”;E自己爱惜與感謝,”我會非常感謝你對我的疼惜....”ABCDE這項抱怨原則的關鍵運用,在於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在於對對方真誠的相信與感謝,而不是先批評對方,或與對方冷戰,拒絕與對方溝通,雖然運用起來並不容易,但卻對生活小細節的爭執上,大有助益不僅可以化解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