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的消化系统各部分功能图解.doc
41页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图 3-1), 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咽和口腔还参与呼吸和语言的活动消化管是从口腔到肛门,一条粗细不等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有两种: 大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是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如唇腺、胃腺和肠腺等,其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管腔内,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消化系统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腔和腹腔内,为了便于描述内脏器官的正常位置和体表投影,常在胸腹部体表确定若干标志线和分区(图 3-2)一) 胸部的标志线1.前正中线 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2.胸骨线 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3.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在男性大致与通过乳头所作的乳头线相当 4.胸骨旁线 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中点所作的垂直线5.腋前线 通过腋前襞所作的垂直线6.腋后线 通过腋后襞所作的垂直线7.腋中线 通过腋前、后线之间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8.肩胛线 通过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9.后正中线 沿身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二) 腹部的分区在腹部前面, 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成三部 9区上横线一般采用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下横线多采用通过两侧髂结节的连线两条纵线为通过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直线上述 4条线相交将腹部分为 9区:将上腹部分为中间的腹上区和两侧的左、右季肋区;中腹部分为中间的脐区和两侧的左、右腹外侧区(腰区);下腹部分为中间的耻区(腹下区)和两侧的左、右腹股沟区(髂区)在临床上, 有时通过脐作横线和垂直线, 将腹部分为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左下腹 4个区(图 3-2)第一节 消 化 管一、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消化管除口腔与咽外,其管壁结构一般均可分为四层,由内到外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图 3-3)一) 黏膜黏膜位于管壁的最内层,是进行消化吸收活动的重要部位黏膜可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1. 上皮 上皮衬在消化管腔的内表面口腔、咽、食管及肛管的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能耐受食物和残渣的摩擦;胃肠道的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2. 固有层 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小腺体、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淋巴组织。
3. 黏膜肌层 黏膜肌层由薄层平滑肌构成,黏膜肌层收缩时,使黏膜微弱地运动,有助于血液运行、腺体分泌物的排出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二) 黏膜下层黏膜下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小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由于黏膜下层结构疏松,有利于黏膜和肌层的活动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突入管腔内,形成环行或纵行的皱襞,扩大了黏膜的表面积三) 肌层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肌肌层一般分内环行、外纵行两层,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肌层的收缩与舒张,使消化管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将消化管中的内容物向下推进,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消化和吸收四) 外膜咽、食管、直肠下段的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称纤维膜胃、小肠和部分大肠的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共同构成,称浆膜浆膜表面光滑,可减少器官运动时相互之间的摩擦二、口 腔口腔 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 向前经口裂通外界, 向后经咽峡与咽交通口腔前为上、下唇,两侧为颊,上为腭,下为口底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口腔以上、下牙弓(包括牙槽突、牙龈和牙列)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当上、下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仅可经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临床病人牙关紧闭时可经此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
(一) 唇和颊口唇 oral lips和颊 cheek均由皮肤、皮下组织、肌(口轮匝肌、颊肌等)及黏膜组成上、下唇间的裂隙称口裂,其左右结合处称口角上唇两侧以弧形的鼻唇沟与颊部分界,在上唇外面正中线处有一纵行浅沟称为人中 philtrum, 是人类特有的结构,昏迷病人急救时常在此处进行指压或针刺在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 有腮腺管的开口二) 腭腭 palate(图 3-4)构成口腔的上壁, 分隔鼻腔和口腔, 腭分前 2/3的硬腭及后1/3的软腭硬腭以骨腭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黏膜与骨紧密结合软腭是硬腭向后延伸的柔软部分, 由横纹肌和黏膜构成其后部斜向后下称为腭帆腭帆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向下突起称腭垂或称悬雍垂自腭帆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皱襞,前方一对向下延续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一对向下延至咽侧壁,称腭咽弓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isthmus offauces,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三) 牙牙 teeth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 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1. 牙的形态(图 3 -5 ) 每个牙在外形上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暴露在口腔内的称牙冠,嵌于牙槽内的称牙根,介于牙冠与牙根交界部分称牙颈。
每个牙根有牙根尖孔通过牙根管与牙冠内较大的牙冠腔相通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2. 牙的分类(图 3-6,7) 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并有协助发音等作用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切牙牙冠呈凿形,尖牙牙冠呈锥形,它们都只有一个牙根前磨牙牙冠呈方圆形,一般也只有1个牙根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牙有3个牙根,而下颌磨牙只有2个牙根人的一生中换一次牙第一套牙称乳牙, 一般在出生后 6~7 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全, 共 20个第二套牙称恒牙, 6~7 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中的第一磨牙首先长出,12~14 岁逐步出全并替换全部乳牙而第三磨牙萌出最迟称迟牙,到成年后才长出,有的甚至终生不出因此恒牙数 28~32 个均属正常(表 3-1)3. 牙的排列 乳牙上、下颌左右各 5个, 共 20个恒牙上、下颌左右各 8个,共 32个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人的方位为准,以十记号划分4区表示左、右侧及上、下颌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Ⅰ~Ⅴ表示乳牙(表 3-2),用阿拉伯数字 1~8 表示恒牙如 ┼ Ⅳ 表示左上颌第1乳磨牙 6┼表示右下颌第 1恒磨牙(表 3-3)表 3-1 牙的萌出和脱落时间乳牙 恒牙名称 萌出时间 脱落时间 名称 萌出时间乳中切牙 6-8个月 6岁 中切牙 6-8岁乳侧切牙 6-10个月 8岁 侧切牙 7-9岁乳尖牙 16-20个月 12岁 尖牙 9-12岁第一乳磨牙 12-16个月 10岁 第一前磨牙 10-12岁第二前磨牙 10-12岁第二乳磨牙 20-30个月 11-12岁 第一磨牙 6-7岁第二磨牙 11-13岁第三磨牙 18-28岁表 3-2 乳牙的名称和符号上颌 Ⅴ Ⅳ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下颌 Ⅴ Ⅳ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乳牙: 右 第 二 磨 牙 第 一 磨 牙 尖 牙 侧 切 牙 中 切 牙 左 表 3-3 恒牙的名称和符号上颌 8 7 6 5 4 3 2 1 1 2345678 恒牙: 下颌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左 右 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侧切牙中切牙4. 牙组织 牙由牙本质、牙釉质、黏合质和牙髓组成。
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在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覆有坚硬洁白的釉质在牙颈和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有黏合质牙腔内有牙髓,由神经、血管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牙髓发炎时常可引起剧烈疼痛5. 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的作用牙周膜是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固定牙根,并可缓冲咀嚼时的压力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血管丰富,包被牙颈,与牙槽骨的骨膜紧密相连如果牙周组织发炎,易使牙松动老年人由于牙龈和骨膜的血管萎缩,营养降低,牙根萎缩,牙逐渐松动以致脱落,随后牙槽骨也逐渐萎缩和被吸收四) 舌舌 tongue 位于口腔底是肌性器官, 表面覆有黏膜具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的功能1. 舌的形态(图 3-4) 舌分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舌有上、下两面上面称舌背,其后部可见“∧”形的界沟将舌分为前 2/3的舌体和后 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称舌尖2. 舌黏膜(图 3-4) 淡红色, 覆于舌的表面在舌背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按形状可分为四种:①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如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功能;②菌状乳头形体较大,呈鲜红色;③轮廓乳头最大,排列于界沟前方,约 7~11 个,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
4)叶状乳头排列于舌的边缘除丝状乳头外,其他舌乳头均含有味觉感受器,称味蕾,能感受甜、酸、苦、咸等味觉在舌背根部的黏膜内, 有许多由淋巴组织集聚而成的突起, 称舌扁桃体舌下面的黏膜在舌的中线处有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1对小圆形隆起,称舌下阜,是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处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续成舌下襞,舌下腺位于襞深面,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襞上3. 舌肌 为骨骼肌, 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其肌纤维分纵行、横形和垂直三种,收缩时,分别可使舌缩短、变窄或变薄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其中颏舌肌(图 3- 8)在临床上较重要,起自下颌骨的颏棘,肌纤维呈扇状进入舌内,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伸舌);一侧收缩时使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健侧颏舌肌收缩使舌尖歪向瘫痪侧三、咽咽 pharynx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 1~6 颈椎的前方,上起颅底,下达第 6颈椎下缘移于食管咽的后壁及侧壁完整,其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腔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图 3- 9,10)。
一) 鼻咽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 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 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顶壁后部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在婴幼儿较发达,6~7 岁后开始萎缩,至 10岁后差不多完全退化在鼻咽的两侧壁相当于下鼻甲后方 1.5cm处各有一个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该口的前、上和后方有明显的半环形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它是咽鼓管吹张术时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咽鼓管圆枕的后上方有一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二) 口咽 口咽位于口腔的后方, 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之间, 向上通鼻咽, 向下通喉咽,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口咽的前壁主要为舌根后部,由此有一黏膜皱襞与会厌相连,称舌会厌正中襞,襞两侧的凹陷称会厌谷,异物常可停留此处口咽外侧壁在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凹陷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图 3-9)腭扁桃体 palatine tonsil 由淋巴组织与上皮紧密联接构成的淋巴上皮器官腭扁桃体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有黏膜被覆,黏膜内陷形成 10~20 个小凹,称扁桃体小窝腭扁桃体发炎时常有红肿疼痛,扁桃体小窝可有脓液腭扁桃体外侧面和前后两面均被结缔组织构成的扁桃体囊包绕,囊与咽壁连结疏松,故扁桃体切除时,易于剥离。
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共同围成咽淋巴环,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防御结构三) 喉咽位于喉的后方, 上起会厌上缘, 下至第 6颈椎体下缘平面移行于食管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喉咽是咽腔中最狭窄的部分,在喉口两侧各有一个深凹,称梨状隐窝 piri form recess, 常为食物滞留的部位四、食管(一) 食管的位置和分部食管 esophagus(图 3-11)为前后扁窄的肌性管, 上端于第 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咽,下行穿过膈的食管裂孔,下端约于第 11胸椎左侧与胃连接,全长约25cm按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