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目的论来对比阿瑟·韦利与许渊冲古诗翻译.docx
6页从目的论来对比阿瑟·韦利与许渊冲古诗翻译 张艳Summary:韦利和许渊冲是两位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大师,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国家流传起到重大作用本问通过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翻译目的论就李煜的《望江南》一诗来对比二位大师翻译风格Key:韦利;许渊冲;目的论;古诗;翻译一、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时也总结出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随着三 个原 则的提出,“对等 ”不再是翻译标准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因而到底是采取何种翻译的方法与策略,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二、译者的特点及其翻译目的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1921年4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5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学译著5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早些年,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 之”是指“知之、好之、乐之”;所谓“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其中“三美”、“三之”是其翻译目的,而“三化”和“三似”是他的翻译策略韦利1889年8月18日出身于英国的Tunbridge Wells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奖学金在剑桥学习的3年中,他是著名教授迪肯森(G.L.Dickin)和摩尔(G.E.Moore)的学生两位学者仰慕东方古代文明的思想熏陶着他,使他产生了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的愿望1913年离开剑桥后申请到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工作,在那他触到引起他极大兴趣的中文和日文,这也成为韦利刻苦学习中文和日文的起点韦利一生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采用直译的手法,不押韵,而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为传达中国诗歌的节奏感,他尝试以英语的重音对应汉语的单字,形成了所谓的“弹性节奏”他还尽量保留了诗中的意象,使许多新鲜的中国诗歌意象首次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他不但使广大的西方读者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而且在翻译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成为后人翻译中国古诗的有益借鉴。
三、《望江南》译诗的对比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To the Tune:Gazing to the SouthImmeasurable pain! (a)My dreaming soul last night was king again.(a)As in past days (b)I wandered through the Palace of Delight,(c)And in my dream (d)Down grassy garden-ways (b)Glided my chariot,smoother than a summer-stream; (d)There was moonlight,(c)The trees were blossoming, (e)And a faint wind softened the air of night, (c)For it was spring. (e)—WalyHow much regretIn last nights dream!It seemed as if we were in royal garden yet:Dragon like steeds and carriages run like flowing stream;In vernal wind the moon and flowers beam.—Xu Yuanchong韦利在翻译该诗时利用韵律(如字母标示)尽管不严谨,但韦利有意安排音韵的复现而造成韵律效果。
此外韦利还运用了类似头韵的技巧,如:第六行中的grassy/garden,以及第七行中的smoother/summer stream等,以及在节奏上的配合,如译诗以长短句跟原诗的长短句相呼应,大致还可看出用英语的重读音节来代表汉字的努力加之在内容上,原诗描写的“上苑”是中国式的繁华热闹,在译诗中被置换成英国式的恬静自然这样,韦利就把这首译诗放在英语文化的主流诗学体系中,可见韦利在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了少量的“归化”策略许渊冲注重“音韵美和形式美”,借用了西方古典文学中五行诗ababb 的韵律,翻译过程难度很高从内容上,许译本的可概括为:昨夜的梦中存有多少遗憾! 好像我们还在皇家花园中:像龙一样的骏马,还有很多马车,皆跑动得像流动的溪水;在和煦的春风中,月光柔和,花儿妩媚许渊冲的翻译是希望根据自己对于中国古诗的理解,通过直译的方法已达到将中国古诗以及其优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西方国家的目的但笔者认为此时这种直译未必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例如诗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诗人是希望传达一种繁华景象,但许渊冲将“龙”直译出来很难将诗中真正所传达的意境表现出来,因为东西方对于龙的理解意义不一样四、结语翻译目的论的出现为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评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目的需要采取各种翻译策略。
韦利与许渊冲是中国古诗词翻译大师,根据自己不同的目的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做出重大的贡献Reference】[1]Arthur Waley.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M].Chapman Billies,Sandwich,MA,1997[2]Arthur Waley.Chinese poem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Mineola 2000[3]Cli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eation Press,2001.[4]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6]许渊冲.汉译英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7]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