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寓高妙于平和中.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cao****hui
  • 文档编号:129360817
  • 上传时间:2020-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68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寓高妙于平和中摘要:苏轼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以其精深的文学素养和风格独特的书法艺术成为传统型文人书家的代表本文将自己在研习苏轼书法艺术过程中所获得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其形式的三大要素,即笔法、结体与章法及其产生的意蕴进行剖析的方式阐释出来,并以资借鉴于当代的书法创作关键字:凝重;平和;自由;朴实在接触苏轼的书法之前,我一直以为苏轼只是诗词方面的一位巨擘他在诗词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影响着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拥有着显赫的声名也正是由于他在文学史上夺目的光芒,以至于人们忽视了甚至是陌视着苏轼的书法艺术乃至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所散发出的光和热苏轼的书法看似很平易,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最初印象中或许并不是很有吸引力,更何况在以二王为代表的妍美洒脱的书风已深入人心,并极大地左右着历朝历代的书学观念的情景下,要想获得更为持久的关注并能垂之千古绝非易事那么,苏轼在他的笔底下到底注入了何种元素使他的书法能让后人拱为世范,并精研之,深习之呢我们可以从书法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三大形式要素及其所产生的意蕴来探析其艺术价值之所在用笔之法在古代书论中多有记载,苏轼的用笔之法,有这样几个特点:“不刻意求工”“偏侧锋”“横细竖粗”和“笔力凝重”。

      苏轼曾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无意于佳乃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作书的状态极为“随意”,当然他的这种“随意”得自于他坚实的基本功和对技巧的熟练掌握以及长期的修养和经验积累,同没有基本功而信手涂抹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超脱,在这样心手两畅的自由之境,往往能带给书法自然天成的意韵尽管这种意韵的获得将或多或少打破“法”的严格限定,但这种意韵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严格法则之下难以获得的,更不用去论摘要精雕细琢,刻苦经营的用笔方式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会成为宋代尚意的领袖之一苏轼的这种“随意”也同他开放灵活的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这种思想观念还体现在他对握笔方法的论述方面,“握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这同其他书家的观念便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而更显得重视“虚而宽”这一握笔方法的关键所在,对于其他则只视为细枝末节而不作限定偏侧锋”的现象乃是因为他不善悬腕而采用枕腕而导致笔向右侧倒的握笔习惯所形成笔一旦横向侧倒,字形更易显得扁平这样一来,横画很自然就显得细而竖画则易写得粗,形成一实一虚的对比同时“偏侧锋”的用笔如果稍快,则极易产生点画单薄、笔力欠到的情况然而,凭籍苏轼的学养和“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的自信,是断然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存在的。

      他找到一种更为可靠的办法来避免之,那就是用笔放慢而充满内力,用墨力求浓厚,形成一种“笔力凝重”的美感如果我们细心体察,就能发现其用笔很少有锋芒毕露的气势,多用藏锋,即便是露锋,也不会有生硬感和突兀感除此之外,还能发现在其点画的两端或中间只要有允许的机会,就会加强其变化,包括用笔的方向、顿挫和粗细的变化,使其不那么单一僵直而有耐人回味的余地,整体上给人一种骨壮肉实血气旺盛而又温文平和的感觉苏字的结体同他的用笔一样具有特色,其字外形通常呈扁形,黄庭坚将其形容为“石压蛤蟆”,再加上横细竖粗、笔力凝重的用笔习惯,使其字有一种扎根于土壤般的稳重感字形向右上角耸肩的倾向,形成一种从字的左下方向右上方透视的感觉,这给字增添了几分姿态,而没有了横平竖直所显现出的刻板相对于大多书家通过敬侧险绝的造型来制造空间的形式感有着明显的不同,没有了苦心经营的痕迹,有的只是一种随遇而安、随形就势的自然流露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深得书法三昧的人来讲,不应不知历代书家的各种结体技法,而选择这种结体平易无惊险奇崛之姿的写法,应该是一种有意的选择,而做出这种选择固然同他的意趣习惯有密切关系,但更多的应是他理性的审美观念所使然不屑于技巧上的卖弄和经营,而以最朴实、最简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易有打动人的力量。

      人们在有了更多纵横恣肆、惊涛骇浪般的体验之余,更会有一种对风平浪静般的平和之境的向往这种平和简易的结体或许正是苏字魅力恒久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越有魅力的形式往往越简易,乃至直触形式美的核心处当然,苏轼书法的结体的平和并不代表其结构形式的简单,如果我们试循着他的运笔轨迹,点画形成的空间和每个字的体势来看,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对比,不是距离远近、部件大小的对比,就是点画粗细正斜的对比,这些对比元素的矛盾和有机统一构成了形式上的张力,足以让观者浮想联翩,平静的外表下似乎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并不是你能够一览无余的,即便你是一个富有欣赏和实践经验的书家,而是有着吸引人反复体味,反复探究其深度的魅力对于章法的处理,也同他的用笔和结体一致,大多时候都是平静温和,波澜不惊,从整体上看,字行之间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如《次韵辩才帖》《江上帖》等,不过也屡有打破常习的时候,此时用笔、结体与章法都有较大的调整,用笔在沉着的基础上加快了速度,结体更无计于工拙,章法的起伏成为阶段式的变化,对比强烈当然这通常都是在他情绪激烈的情况之下出现的一种典型之作,但杰作也往往在此时应运而生,如《寒食帖》即是此类作品中的稀世力作在这里性情的发挥成为绝对的主导,法度退居其后,而他的艺术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考文献:[1]《古典书学浅探》.郑晓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2]《书法》邱振中著,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12月出版[3]《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陈振濂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4]《书法创作论》.沃新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