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研究方法课读书笔记.doc
2页《私人生活的变迁:一个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 一1999》读书笔记一、 本书写作背景1971年,17岁的阎云翔作为盲流从山东省T里北上黑龙江寻找活路,他沿路打短工, 肓到一个拥有1000多人口的村庄下岬村将他收留阎云翔作为社员在下岬村生活了七年 1978年,阎云翔考入北京大学,离开了下岬村;1987年,阎云翔走出国门,到哈佛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似乎离下岬村更远了但就在1988年的暑期,研究人类学专业的阎云翔制定 了一个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将使他重冋下岬村,与这个村庄产生新的关系1978到1988年,阎云翔研读了大量有关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著述,研读过程中他发 现绝大多数研究注重的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这与他的 个人体会大相径庭,为了探讨家庭中个人生活的变化,阎云翔在1988年暑期制定了研 究计划当这份计划最终完成时,已经是2002年从1989年开始,至1999年,阎云翔七次I川到下岬村进行田野调查以完成他的计划 2002年,阎云翔完成了他的计划,《私人生活的变迁: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 关系1949——1999》出版2005年,他的这部调杳研究著作获列文森图书奖,阎云翔是该 奖项的第一个华裔获得者。
下岬村给了阎云翔活下去的机会,也给了阎云翔活下去的意义《私人生活的变迁》一书的目的在于研究农民的个人的私生活此前,关于家 庭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在研究中国宗族及亲属关系的框架中进行的,而最有影响的研究是“合 作社模式”,即的家庭是由完全理性的、明白自己利益Z所在的成员所纽成的经济单位 很难见到有关注个人经验的研究阎云翔借鉴了研究西欧,尤其是法国私人生活历史的《私人生活历史XPhillippe Aries与 Georges Duby合编)中对私人生活的定义:私人生活有着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含义即家庭逐渐 演变为私人生活的中心以及个人的避风港,在家庭成为私人圣地的同时家庭内部的个体成员 也开始有了 6己独立的私人生活;同时,他还受到Arthur Kleinman的观点“道徳体验总是 个人在特定的木土世界内的实践经验,这个木土世界是个包含着特定文化、政治、经济意义 的空间”的启发,将私人生活看作一个道徳过程从这两个理论基础出发,他开始了对下岬 村的研究并且他的议题之一就是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研究方法上,阎云翔采取了个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方法,长期反复地在一个地方进行 田野调杳;他的研究对象为下岬村的381户、1492人。
具体的数据收集上,阎云翔采取了 深度访谈、文献法、观察等多种方法二、 本书的研究成果如前所述,阎云翔的研究关注点是农民的个人的私生活,他对私生活的定义借鉴了 双重含义的定义:即家庭的非制度化与个体生活的私人化围绕看这个定义,他从下岬村的 整体历史背呆和社会现状出发,考察了当地择偶、爱情、夫妻关系、住房空间安排、家庭财 产、孝道、新型生冇文化等方面的丿力史变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了其中的原委,最终得 到了这样的发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农村家庭发生了天翻地覆Z变化:原来的父权式、合作化式 的大家庭己经逐渐消失,取而代Z的是强调个体生活、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小家庭,家庭内 部成员的隐私权也口益得到重视并由此出现了近年来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的急剧发展 这种家庭文化Z下的新型个人在最大限度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对社会或者他 人的道徳责任国家在家庭变迁与私人生活转型中的作用为:集体化运动摧毁了旧的社会等级与家庭结 构,将农民从家庭忠诚的成员变为原子化的公民;非集体化Z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急剧减 少,既打破了传统又没有了社会主义道徳观么示的农村出现了道徳与意识形态的真空,农民 被卷入了商品经济与市场中,出现的道徳与意识形态真空被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晚期资木主 义道徳观填补。
三、研究方法阎云翔的身份是在当地生活了七年Z后考入大学走出农村的博士生,这个身份为他带來 了诸多便利首先,他参与过这个村了的生活,对村庄的历史有很多亲身经历与体验,这些 经验木身就可以作为研究资料;在研究计划制定Z前他就对这个村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 制定的计划也就更加周全;访谈过稈中,这些经验也可以帮助他判断受访者冋答的问题的真 实性与可信度其次,作为从村了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冋去Z后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接待,大部分的人都 愿意接受并配合他的调杏,对他的戒心与疑虑要少,他得到的数据可信度更高数据收集过程中,阎云翔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