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页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由于这两点,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
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从这个方面的论证来看,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C.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D.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人类由于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B.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C.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B.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C.“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D.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A.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B.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D.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5.《论语·为政》中认为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用和意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老来割麦蒲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捂着嘴没笑出声来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8月)文本二: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人们,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C.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