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第2章QCC概论.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精****库
  • 文档编号:133221692
  • 上传时间:2020-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0第2章QCC概论 QCC概论为什么日本产品是品质的代名词,为什么工业老大美国向日本学习品质管理,原因是日本创造了新的品质管理方法——QCC那么什么是QCC,推行QCC的意义是什么,QCC的分类及推行它产生的效益如何,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章中探讨第一节 QCC的概念QCC的英文全称是Quality Control Circle,起源并风靡于日本企业,1962年由日本石川馨博士首创香港、台湾、新加坡称为品管圈,中国大陆称为品质管理小组或QC小组,为了与组织中行政班组相区别,本书称QCC为品管圈在日本,因最初推行时重点在于品质控制,故称为“Quality Control Circle”,即品质控制圈;现在虽然QCC活动范围已不单限于品质控制,而是包括诸如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采购品质、技术开发、成本控制、工业安全等问题,但在日本仍沿称QCCQCC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运用得很好,在东南亚也被广泛应用东南亚、欧美各地,较普遍的叫法是Quality Circles所谓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体(一般6-10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并通过承认和奖励等方法来维持。

      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QCC给组织内高、中、基层人员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特别是基层人员,QCC能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QCC是目标管理技术、行为科学、激励理论、重点管理技术及问题分析技术的综合体,它不但可以协助解决部门内的重要问题,更可以做到激励士气的效果QCC活动在组织内不仅用于生产线一线工人、与生产相关的一线技术人员,它也适用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它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事业单位等组织,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医院、学校、部队、政府机关等第二节 QCC的缘起及历史一. QCC的缘起及日本QCC的历史QCC是由日本科技联盟命名,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首先倡导的,它主要源自美国的SQC及TQC手法及理念1.品管圈活动的萌芽1950年7月,戴明博士访日时开办“QC 8日讲座”,传授控制图及抽样检查的基本概念,致使日本企业界掀起一阵SQC旋风1954年7月,朱兰博士访日主持“QC”经营讲座,开始推动日本品质管理的发展,各工作现场,积极展开QC检讨会,此为品管圈活动的萌芽期1956年7月,日本科技联盟利用短波电台开播“品质管理讲座”3.QCC活动的诞生1962年4月,在日本以现场人员为对象的品质管理杂志《现场与QC》(1973年改为FQC) 创刊号问世, 当时,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在该书发行创刊词中提倡:“以现场领班为中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管手法,使现场工作成为品质管制的核心。

      这样便开始了日本QCC活动当年5月日本电信公社组成一个品管圈,此为日本品管圈之始,也是世界QCC的开始1963年5月,在日本仙台举行“第一届品管圈大会”;1967年6月,品管圈总部登录之活动圈突破10000个;1977年1月,突破80000个圈;1977年2月,在铃木举办第600届品管圈大会日本发明品管圈后不久,韩国、台湾也相继开展了这一活动之后泰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新西兰、土耳其、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意大利、英国、法国、墨西哥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QCC活动虽然各国的叫法有所不同,如:日本叫QCC,中国叫品质管理小组,新加坡、台湾地区叫品管圈,香港地区叫品质圈,还有一些国家叫品质改进小组等,但对于开展这一活动的宗旨和课题内容大致是相同的日本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这一活动的国家,也是目前按职工总数参与比例最高的国家日本QCC活动首先是在工业企业开展的,后来活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如:服务业的QCC活动,起步于1982年,并在1985年11月份的“品质月”活动中,召开了首届服务业QCC大会从1985年以后,服务业的QCC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截止到1994年已召开了十次。

      虽然服务业的QCC活动比起工业企业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日本服务业已推行QCC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一半,参加QCC活动的人数约占服务业总人数的60%,其中大饭店、大商场、电讯、、铁路等大型企业基本上都推行了QCC活动目前日本QCC活动从参加人员上看,有正式工、季节工、合同工、临时工,还有海外企业职工等从活动的课题看,日本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把十六年QCC所取得的63000个成果进行了分析其中提高产品品质占30%,降低成本占24%,提高生产效率占20%,提高工作品质占10%,标准化方面占10%,安全生产占6%如图2-1:图2-1日本的QCC活动,已在全世界的企业中普遍开展,并对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二.中国台湾QCC的历史 一九六六年,台湾已有部分人士开始发表有关品管圈活动的文章,1967年台湾一家生产电扇的公司——台湾顺风工业公司在台湾生产力中心的协助下组成台湾第一个品管圈,同年9月台湾南亚塑胶公司,12月台湾台肥六厂、台湾大同钢铁公司亦同时开始推展,1968年台湾日光灯公司取“日日新、又日新”之义,以“日新小组”为名义开始推动QCC1969年台湾中华企管中心在一年内连续举办10次研习班,使品管圈活动在台湾掀起了高潮。

      三.新加坡QCC的历史新加坡从1982年开始组织QCC活动,当年有2680人参加,1991年已有11680个圈、85000个圈员,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6.6%活动从民用工业、国防工业到金融、电讯、航空、运输业等如电信局,从1985年开始推行QCC活动,到1991年已有14%的直接人员参加活动由于坚持开展活动、不断地改进了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也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根据新加坡国家生产力局对近400个品管圈调查统计,这些圈每年为本公司创造400~500万新元,十年总创造效益4000~5000万新元(每新元折全人民币约4.69元),新加坡生产力局每年都颁发奖励,有最佳品管圈公司奖、最佳品管圈公司新秀奖、最佳品管圈奖、最佳品管圈经验奖、卓越品管圈经理奖、卓越品管圈员奖四.中国香港QCC的历史QCC在80年代初被引进到香港,QCC在香港叫品质圈香港品质圈协会成立于1983年协会设有三个小组:顾问及推广小组;培训小组;研究及出版小组截止1991年10月,全港品质圈近万个1988年开始组织了第一届香港品质圈个案发表大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 近年来中国大陆与香港来往增加,1986年以谢家驹为团长的香港品质圈代表团参加了“全国第八次QCC代表会议”,1990年、1991年以张富山为团长的香港品质圈代表团参加了全国第十二次、第十三次QC小组代表会议。

      1991年、1994年中国品质协会也派团参加了第四届香港品质圈个案发表大会和第十二次国际QCC会议第四届香港品质圈个案发表大会是由香港品质圈协会主办,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办会议的主题是:“顾客完全满意”会议的形式有:问答方式的品质论坛、个案发表、论文发表、演讲 其中个案发表课题有: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品质圈《简化外币定额现金存款结存程序》,香港地铁品质圈《减低列车冷气机故障率》等课题论文:《组织品质圈动员全民智慧》,《完善而有效的技术训练》,《建立完善国际品质管理系统ISO-9000系列标准》等演讲:《怎样制造完善无瑕的产品》,《公营机构品质圈新形式,有助提高效率,追上潮流》等五.美国QCC的历史自80年代以来,与日本经济发展相比,美国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生产效率发展缓慢,日本高档商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美国市场美国的一些经理自问,差距在哪里?于是纷纷去日本学习,开始认识到,上级决定一切的做法,使美国在世界上丧失了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荣誉现实的教训使许多公司改变了对工人参加管理的看法从1980年开始,较普遍地开展了职工参与活动,也即开展了QCC活动据统计美国已有上万家组织开展了QCC活动六.我国QCC的历史 在我国,QCC叫QC小组,或品质管理小组,1978年9月,北京内燃机总厂在学习日本全面品质管理经验时,诞生了我国第一个QC小组,并于当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QC小组成果发表会。

      7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QC小组,算起来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国内品管专家开始发表专业文章对QCC进行评价,也有相当大的成就中国是相当重视品质管理的,有位副总理曾讲到“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QC小组活动,将提供便利条件,并努力促进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使这一活动在发展经济、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方面做出更好的贡献 七.QCC国际会议QCC国际会议是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于1976年联合发起的,同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1981年、1985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二、三次会议从第三次会议以后逐渐扩大为国际会议1986年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大会期间,国际QCC大会的组织有了新的变化,分为南北地区两个组:北组有日本、韩国、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南组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1987-2002年QCC国际会议召开了很多次QCC大会,其中中国也参加了不少大会,各国代表对我国成果的评价很高,认为我国成果水平不亚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第三节 QCC的特性、目标、目的、原则及分类一. QCC的特性1.明显的自主性品管圈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圈员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明显的自主性。

      2.明确的目的性品管圈每一期活动都有一个主题,有一定的目标,目的性很强3.严密的科学性品管圈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坚持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因此,QCC有严密的科学性4.广泛的全员性品管圈是吸引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品质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不仅包括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且更注重吸引在生产、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参加广大员工在品管圈中学技术、学管理,群策群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广泛的全员性5.高度的民主性品管圈的圈长可以民主推选,圈员可轮流担任会议主席,人人都有发挥才智和锻炼成长的机会;内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时,圈员不分职位与技术等级高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高度发扬民主,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6.运作的灵活性品管圈的圈会可在工作场所开,也可在下班后、员工家里、交游、聚餐等任何时间开,成果发表时,可以以小品、相声、歌剧等形式进行发表,运作非常灵活二. QCC的目标1.使企业一体,品管和谐;QCC是一种自由、灵活的品管方法,企业每位员工都可以参加QCC,使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家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品管,一改以往上级命令和品质检验的品管作风。

      2.使管理活动由“点”而至“面”;每个圈员是一个点,那么一个圈就是一条线,无数个圈就组成一个面,这样从圈员个体的自主管理延伸到整个组织的全面管理3.创造尊重人性的组织环境;圈员在圈会上可以自由发言,轮流担任会议主席和会议记录,使原来只能听从命令的基层员工有主持会议、发言、记录的权力,这就创造了尊重员工人性的组织环境4.提升全组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圈员在每一个课题中,都要应用目标管理技术、品质管理基本手法、分析问题技巧、标准化手法、总结技巧等,这样每经过一个课题,圈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一个提高,这样无限循环,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三. QCC组圈的目的1.使圈员具有圈体归属感,借以推动自主性管理活动一个圈员加入了一个圈,那么他就是这个圈的一员,他就会把这个圈看作自己的家,他会主动地为圈的活动献计献策,会把自己的家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