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君》教案课件.pdf
11页《原君》教案黄宗羲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2.研读《原君》 ,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3.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2、文言词句教学难点: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认识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代龚自珍诗云: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 , 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比龚自珍略早些的 17 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 “辉煌” 这个时期, 帝制正盛, 风雨如磐, 谁要是对 “天子”有一点点 “不敬” ,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的口号, 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 掷其皇冠, 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作者作品1、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 ,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 并倡以 “天下之法” 代替 “一家之法” ,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 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 除 《明夷待访录》 单刊成集外, 有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2、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 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 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该书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 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 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 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被梁启超称为 “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 。
这部书堪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有2000 多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它不啻暗夜火炬,隆冬春雷《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 “明夷”源于《周易》中的卦辞,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 , 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全书分为原君、 原臣、 原法、 置相、 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共21 篇文章《明夷待访录》一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阐发了民主思想 《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 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 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 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 这是非常鲜明的民主启蒙思想《明夷待访录》对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 臣并非为君而设, 臣的职责是为天下万民, 并非为天子一人 这就彻底颠覆了封建 “三纲五常 ”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君为臣纲” ,从而建立了一种接近现代民主原则的君臣观。
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出发,黄宗羲认为相应的法律制度应该是“天下之法” ,而非“一家之法” 这一论断,具有朦胧的依法治国之意他还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 使之有参政议政的作用, 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 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 通过士人的舆论监督, 使政府不敢怠侵, 兴良政, 去弊政这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在经济上,黄宗羲突破“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曾高度评价说,他对《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道天下并不是没有能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 “三代”时的兴盛可以慢慢复还 《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对于鼓动民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与作用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 《原臣》两篇,其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三、学习课文1、整体把握《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2、朗读课文(1)音、形、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仲:排行第二逐利:追逐名利经营:筹划办理博:取得惨然:惨痛的样子屠毒:杀害;毒害敲剥:敲诈剥削花息:利息向使:假如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 ’ 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2)通假字视之如寇雠雠,同“仇” 3、疏通课文(1)词类活用①离散天下之子女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②独私其一人一姓乎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2)古今异义①人而又去之者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地②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一般人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③尧、舜是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司3)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许由、务光是也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②状语后置句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4)课文翻译译文参考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 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 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 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 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 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 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 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 这就一定不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 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 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 夏禹就是这样难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 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百姓, 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 却把我个人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
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 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 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 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汉高祖刘邦所说的 “我在产业方面成就的, 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这个没有别的原因, 古时候把普天下人看做主人, 把君主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 凡是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 都是为了君主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 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 来求得他一个人的产业, 竟然毫不感到惨痛,还说: “我原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 ”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 “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息呀 ”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人的最大祸害的, 乃是君主呀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古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敬爱、 拥护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父亲一样亲,把他比得像苍天一样崇高,确确实实不算过分呀。
现在呢,普天下的老百姓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敌,称呼他为独夫民贼,原是应得的下场可是那些浅陋的读书人拘泥死板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准则笼罩于天地之间,是无法逃避的,甚至于夏桀、商纣那么残暴无道,还要说商汤、周武王不应该去讨伐他们, 反而虚妄地传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这样的无据可考的事情,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被屠毒的血肉, 跟那腐烂的老鼠一样显得微不足道 难道天地这么大, 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 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代的君主,想要借用“ (君主)如父如天”空洞名义,来禁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的,都认为孟子的话不利, 以至废除孔子庙里的孟子牌位,这不就是从浅陋的读书人那儿开的头吗?四、问题探究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旨提示】本文主要阐述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 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首先作者在写作标题的拟定上已基本点明了这一写作倾向因为“原君” 的意思是推论为君之道正是因为这样,作者首先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产生的原因是君主顺应时势, 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 而君主的天然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 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 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作者对此罪恶行径加以斥责,从而指出今之君主已成为“天下之大害” ,表现出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五、课堂练习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兴:兴办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接受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得:能够D.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某:某人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公害逐利骨髓腐鼠B.莫大肝脑惨然创业C.无稽寇雠利害呜呼D.屠毒安宁崩馈窥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C.此其人之勤劳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①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莫:一————②许由、务光是也是:————③孰与仲多孰:——一①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为:——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一————5.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译文:②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译文:③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译文:④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译文:答案:1. D2. D馈—溃;侍—伺3. 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4.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是,代词,这孰,副词,哪个为,介词,替为,动词,当做5 ①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 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 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 夏禹就是这样②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 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 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 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③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④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六、课堂总结七、作业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研读《原君》 ,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2.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2、艺术特色教学难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文思路第 1 段问题: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情所欲居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第 2 段问题: 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 在长期过程中, 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惭——安——荣权出于我——利归于己——传之子孙(天下——莫大的产业! )第 3 段问题: “君为主,天下为客”的有什么危害?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危害:(1)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2)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目的:为子孙创业;取产业花息原因:视天下为产业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第 4 段问题: 古今人民对待国君态度怎样?对待暴君有哪两种态度?你怎样认识伯夷、 叔齐的“耻食周粟”?明确: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 (为了天下人)今:怨恶其君,视之如仇,名之独夫 (为一己之私)小儒: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妄传伯夷叔齐之事圣人:武王(伐纣)圣人; 孟子(肯定伐纣)之言,圣言伯夷、 叔齐反对武王伐纣, 认为臣伐君 “不仁” , 商灭后, 两人 “耻食周粟” 小儒称赞两人,是不明 “为君之职分” , 认为 “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 国君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 “民贼” 。
伯夷、叔齐的行为是为虎作伥全文思路:①古代人君兴利释害,遵循为君职分②③后代人君背道而驰,违背为君职分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 (对比)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恶由君而生君主以天下为产业所带来的灾难④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 (古今人爱、恨君) (对比)三、问题探究请你谈谈《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贵之处提示】 《明夷待访录》是作者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在参加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的一本光辉著作, 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 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原君》作为本书的第一篇,体现的就是作者这一思想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①他对君主职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提出与历史上已有的观点不相同的看法 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就是在今天来看也不无意义今天所提倡的‘ “公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与之相近的地方只不过,今天的“公仆"是对党的干部而言,作者在此是对封建君主而言的②他对君主专制的危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比如他总结说: 今之君主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 对百姓是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等。
其批评不可谓不深刻对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作者而言, 其观点不可谓不大胆,其探索与启蒙的精神不可谓不可贵③文中所体现的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为宝贵的一笔 作者在痛斥封建帝王专制罪恶中,痛切地指出: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强烈的反问中表述了作者对设置君王的质疑与否定纵观全文,作者这种敢于批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闪现,也有勇敢与无畏精神的流淌,这些一起构成了本文可贵的地方四、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艺术提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说理是本文在论证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具体而言,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古之君主为天下兴利与今之君主为自己谋利构成对比 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 而今天的君主则不再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 “使天下受其利” ,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两相对比,充分地说明今之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背离了君主产生的本义。
②主与客的对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反差时, 作者也引入了对比指出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而后者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正是这种主客关系的颠倒, 从而使得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 反而成为“天下之大害” ③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后的对比 “未得天下”时,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而“既得天下”后,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成了君主个人的产业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 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百姓对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段还对百姓对待君主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指出”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 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 “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从而充分说明君主有怎样的作为,百姓就会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就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 反复地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 从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说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五、课堂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万里寻兄记(清)黄宗羲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
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 “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 “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 “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 “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 “君何所求?”府君曰: “吾为寻兄至此 ”士人曰: “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 ”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 “此吾乡之伞也 ”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 “姚江黄廷玺记 ”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方府君越险阻, 犯霜雪, 跋涉山川, 饥体冻肤而不顾, 钳口槁肠而不恤, 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
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而曰作:站起来B.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过:拜访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比较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B. 而知兄者或见之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循其柄而视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D.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 下列各组句子中, 分别表明小雷府君 “挂念兄长” 和 “为找兄长历尽险阻” 的一组是 (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逾十年不归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 蛮陬,踪迹殆遍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译:(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译:(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译:答案:1.B.过:经过2.A.两者均为动词,到,往B.前者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后者为句中停顿,不译C,前者为连词,表承接,不译;后者为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 前者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B.A“逾十年不归”和C“见伞而心动”写兄长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写兄弟二人4.B 错在“只好惋惜而归” 文中“卒挽之而归” 意思是 “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
“挽”为“拉,牵引” 5. (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要点: “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 “尽历”的理解)(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 (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 (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文言文参考译文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 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 我哥哥能到的地方, 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 “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 “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
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 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 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 ,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 “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 “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 ”读书人说: “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 ”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 “这是我家乡的伞 ” 顺着伞把儿看, 看到上面有一行字: “姚江黄廷玺记 ” 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 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 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 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 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 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
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 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 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六、课堂总结七、作业设计附录:《原君》原文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 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传之子孙, 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 “某业所就, 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 古者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 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 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 有这样一个人出来, 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 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 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
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 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 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 (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 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这没有别的(原因) ,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 “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
”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 (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 “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 ”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 不过是君主罢了, 当初假使没有君主, 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 各得各的利益 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 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 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 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 却拘谨地认为, 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 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 难道天地这么大, 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 唯独 (应当) 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 (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 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 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