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50065816
  • 上传时间:2024-01-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4.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历史 必修二知识框架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起 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分布: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农业的起源 基 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 工具材料:石、木、骨器 青铜器 铁器 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耕作工具 汉 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 代:曲辕犁 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 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X国渠 细 水利设施的完善 汉 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 水利知识:《河防一览》 明代潘季训编著的水利专著 农 业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 千耦其耘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产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模 生产方式的变化 原因 私有土地出现式 产生: 春秋时期的 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形 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成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的表现 形成:商周时期 阡陌纵横,成“井”字型 特点 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 “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有使用权,无占有权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 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 瓦解 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 大量公田抛荒古 表现 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 时间: 战国时期的 “公田”、“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土 私有制确立 原因 齐国、鲁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度 土地私有制 多种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 汉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土地兼并 发展趋势 宋初:不抑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国家对策:均田制、限田制、屯田制 原因 :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集中,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 战国:产生 租佃关系 发展 汉代:较普遍 日益普遍 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汉代经济分布:某某、某某、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司马迁划分) 某某、某某: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形成原因 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 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某某、某某:传统的农业区经 区域经济特点 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 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 某某、某某: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 区域经济地位 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游牧业为主 全国经济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原因:主要是战乱 方向:周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的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永嘉东渡)南 中原人口的南迁 过程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 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江浙地区“人才密布”(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青铜冶 青铜时代:夏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炼技术 技术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纹饰铭文丰富 青铜器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礼器、兵器、食器、工具) 钢铁冶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金属冶炼 炼技术 技术手段改进:块炼铁 生铁 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上古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丝织技术 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纺织技术 唐代发明缂丝技术,极具艺术神韵 (衣被天下) 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农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耕 棉纺技术 元明时期 某某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时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代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的 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手 东汉末年:青瓷工 南北朝:白瓷业 从烧陶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制瓷 制瓷技术 宋代:瓷都——某某,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 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为官府劳作 特点 生产X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 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 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官私手工业 弊端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的消长 缺乏竞争,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生产关系调整:征役制到雇募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