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小研究.doc
10页SRT 计划项目研究论文项目名称: 汽车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 申请者: 范小燕 院系名称 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专 业: 物流工程 指 导教师: 朱国宗 职称: 讲师 2014 年 5 月 15 日2汽车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范 小 燕 (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31311205 804171410@.com)摘要 汽车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人们对汽车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汽车供应链管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汽车产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在汽车供应链管理中,主要物流节点为零配件生产厂、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整车生产厂和汽车分销商,形成汽车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的垂直分布式的供应物流体系结构传统的自营物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汽车供应链应注重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沟通,加强各企业的合作和信任,充分挖掘和发挥节点企业的资源优势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介绍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协调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汽车供应链存在的问题,通过重点研究汽车行业供应链中制造商与分销商的竞合关系,建立了制造商与分销商损益共享的契约模型,损益共享模型是基于现存在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单买单卖模式,二者之间达成一定的契约,实现收益和损失共享,确定各自的最有订货量,从而实现各自的利润增加,以及整体的供应链使用率的提高关键词:供应链 汽车供应链 供应链协调理论 损益共享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21 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整合速度越来越快供应链的竞争显得愈加激烈作为典型的全球化产业——汽车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标准化行业的代表作为全球化的典型产业,其发展与变革,始终对全球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汽车供应链中,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协调关系对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起着关键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协调关系,是研究汽车供应链协调机制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有如下特点:(1)汽车制造企业处于主导地位,汽车制造企业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在产品设计、制造装配、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
汽车制造企业与经销商的合作,主要是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要求经销商与之积极配合制造商-经销商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系,没有建立高度的信任机制对经销商的激励主要靠惩罚手段,不利于信任的建立与维护2)汽车销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经销商因仰仗汽车制造企业的实力、品牌,一般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多少发言权双方的高层也没有对合作的承诺,全员没有参与合作的意识,更没有为发展合作关系而积极地寻求途径因此,无论是汽车制造商还是经销商,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二者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达到共赢1.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对供应链的研究越来越为广泛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已3有了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因此,影响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质量的关键因素到底有哪些?如何影响?影响的程度?怎样构建中国汽车行业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的优化模型?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未形成权威、系统的研究体系因此,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供应链就如同一条食物链,链条上的上下游,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决定的各自的生死存亡。
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亦是如此但他们虽然彼此依赖性很强,但利益与目标却不尽相同都希望各自取得最大化的利润但是,基于目前市场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竞争日渐激烈的趋势,制造商与经销商不得不建立和加强良好的、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形成强有力的供应链战略因此,研究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协调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以主要针对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的汽车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1.2 研究方法及内容小组通过研读国内外各学者对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对汽车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对汽车供应链上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协调的研究,综合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提出小组对关于如何协调汽车供应链中制造商与经销商关系的数学模型,即损益共享模型1.3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正在成为当代的管理趋势虽研究学者众多,但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体系,其协调机制的研究亦是如此对于汽车行业,更是需要我们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成员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挖掘本文,通过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具体到对汽车供应链中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协调关系做细致地阐述与说明,提出具体模型,帮助国内汽车行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做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
2 文献综述2.1 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研究的起源是从物流管理研究开始的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开思·奥立夫和麦考尔·威波尔 1982 年发表了《供应链管理:物流的更新战略》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供应链管理也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中一种新的重要管理模式目前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的定义和构成、供应链成员间的竞合关系,供应链协调机制和供应链伙伴关系选择等内容供应链的概念虽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但直到目前也仍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 Lin F.R.(1995)等认为供应链是企业的网络系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均包括在内,其中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波动Stevens(1997)认为供应链通过价值增值和分渠道控制两个过程,以供应为源点,以消费为终点,实现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传递Christopher(1998)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价值实现网络,从组织上游到组织下游,在不同的环节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国内学者陈国权(1999)认为,供应链指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蓝伯雄(2000)认为,供应链是一种价值增值链,这个价值链由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马士华(2005)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4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网络结构这个网络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通过分析上述供应链的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供○ 1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 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 2加工、制造、分销等; 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供应链的拓扑结○ 3 ○ 4构:网络、链条、网链这四者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2.2 供应链成员竞合关系供应链成员竞合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者对这一领域投入较多关注供应链不同于传统买卖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共同获取利益,共同承担风险,是一种合作关系Jan & George (1990)认为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是通过合作或具有专有性的资产投资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满足环境不确定性要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
有关供应链竞合关系的理论解释包括交易成本、资源依赖、相互依赖与社会交换等理论(Handfield, 1993; Williamson, 1985, 1991;Dyer, 1998) 这些理论共同认为,通过成员间的专用性投资进行知识交流,借助治理机制联合使用资源能使整个联盟内成员利益得以提高Lamming (1993) 从外包决策基础、研发在合作中的功用、产品生产过程中管理质量、物流管理、信息管理、合作过程中的压力水平等变量描述了供应链合作关系;Susan (2002) 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解释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动因;John (2003) 用相互依赖理论对供应链成员合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和解释Varun (2003) 回顾了交易费用理论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在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合作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竞争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合作这种利益的合作归根结底要服务于利益的竞争李军等(2004)发现,在供应链的构建过程中,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博弈的伙伴关系焦志莹等(2005)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供应链网络中各节点企业的竞合关系,认为成员企业可以在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共同作用下,自组织形成有序结构,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钟明明等(2005)指出供应链中所有企业共赢才能保证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还有学者指出供应链成员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实现观念的转变,即强化供应链条的企业信任、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共赢”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者对供应链竞合关系的研究还未系统地提出有效的竞合模式2.3 供应链协调理论供应链协调理论的研究始于 1960 年 Clark 等关于多级库存与销售系统的研究,他们分析了一个不考虑批量的多级系统,并证明对于考虑贴现罚金和存储成本的多级系统,其最优库存控制策略是最大订货水平策略随后的研究逐步丰富和深入,Chandra 等(1994)分别从有协调和无协调两个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调度与销售计划管理方法,指出有效的协调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Bowon(2000)认为,供应链协调的实现至少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调必须能够使供应链的绩效提高,如供应链的反应时间缩短、订货提前期缩短等,而且绩效提高的收入必须大于协调付出的成本其次,进行协调后必须保证供应链成员的绩效能够维持不变或做得更好,这同样要求付出的协调成本低于取得的收入3 汽车供应链企业协调问题分析53.1 供应链企业协调所面临的问题其一,汽车供应链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供应链系统涉及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及顾客等一系列的对象,供、产、销的全过程,覆盖面广,行业跨度大一般来说,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收入即为下游企业的支出,且经过下游企业的生产加工或服务又变成收入,如此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关系复杂,因此供应链系统的形态结构表现出多种形式与之相对应,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遍及各个环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这种结构的复杂性给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其二,供应链企业间定价策略直接影响供应链的协调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价格的波动;供应链企业所采用的定价方法其三,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传递不流畅在供应链管理中,最突出的变现就是“牛鞭效应” 其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冲突表现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缺乏合作;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意识不够3.2 建立基于竞争合作的供应链协调机制通过确立共同的合作基础,制定明确有效的共同目标,明确各自角色,最终保证供应链系统均衡4 基于损益共享的两层供应链协调模型研究4.1 模型建立在一个连续的两层供应链模型中,从下游企业到上游企业,分别为经销商(D) 、制造商(M ) 假设制造商、经销商均为风险中性的该供应链系统结构,在损益共享环境下,由经销商与制造商商定一组契约参数(ω 、Φ) ,经销商再根据契约参数决定自己的最优订购量,待销售结束后,为了弥补制造商将商品以较低的批发价格卖给经销商的损失,经销商将收入的(1 −Φ)部分返还制造商;除了收入在各成员之间共享外,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