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有关古代文学类毕业论文设计】.doc
5页古代文学论文•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论文关键词:修辞策略;劝说技巧论文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因其丰富的人物个性、 诗词歌赋和战争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値、文学价値,和军事价 値在其中的人物塑造中,诸葛亮杰出的军事和辩论才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不灭 的日」象本文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他江东之行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江 东的众谋士舌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为当今的修辞辩论技巧提供一些借鉴和 方法一、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著作取材于历史,但又不为历史所限制 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深深打动 着中外的读者在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片段向读者展示 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华和气度,他运用其清醒的辩论策略和技巧一一驳斥了以张昭 为代表的江东众谋士的降曹思想,为孙刘联合扫清了道路在传统的西方修辞学 中,修辞的槪念始于演讲与辩论,被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徳认为是“劝说的技 巧” (the artificer of persuasion),本文以传统修辞理论分析了诸葛亮在 其辩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策略,意在开拓些以逻辑为基础的巧妙有力而又行 之有效的辩论技巧,为现在的演讲匀辩论提供些方法和策略。
二、西方传统修辞学理论槪述传统修辞学起源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主要以论辩和演讲的方式用来影 响法庭、集会上的听众,或者称赞、颂扬某些人或事修辞被当作一种劝说的特 别技巧著名的修辞学家柏拉图一苏格拉底、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 修辞理论对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理论依据柏拉图(Plato)在其书中列出有关篇章结构的文章:以引言开头,进入说 明,直接或间接的论据、或然性、证明和补充说明、驳斥指控和辩护他对修辞 学的主张在演说者须知晓真理;基本勇于应该界定;词类应恰当安排等等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则坚持修辞的生成性(Genesis)和分析性(Analysis),这种特性后来成为现代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他和亚里士多德认为 修辞是“劝说的技巧”,在辩论中,为了说服别人,要采取一定的战术策略,并 且这些战术策略要随听众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修辞最著名的一位修辞学家,他的著作《修 辞学》(Rhetorique, Thetode)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的修辞学专著,为西方古 典修辞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修辞学提供了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提出一系列三分法描述:演讲者,主题,和听众。
演说要 想打动听众,需要三个因素:一是内容,二是文辞;三是演说技巧他认为劝说 的成功取决于演说者的人格,和是否将听众置于一种合适的心态,以及由演说词 所提供的表面证据劝说的风格特征包括:清晰(clarity),适体(Propriety), 和正确(correctness) •他还将演讲的过程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认为修辞学是 一种反诘的方法,是一种工具,人们借助这种工具来面对或然性和可能性(problematici ty)的问题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冋,曹操统兵百万来讨伐江东,在此生死存亡的关 头,诸葛亮随鲁肃来到江东劝说吴主孙权联合抗曹,吴主孙权并不了解诸葛亮的 雄韬武略,对他的才能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才想出用江东的谋士试探诸葛亮 而且江东的众谋士对诸葛亮是只听到传闻但未见其人,对他也是半信半疑,有些 人认为他更是徒有虚名相反,诸葛亮却心怀坦然,他十分了解江东吴主和他属 下的心理,对他来说,来江东有两个任务:一是要说服孙权不能降曹的利害关系, 二是要自下而上使江东所有人的意见保持一致,也就是不能让孙权的谋臣产生任 何动摇孙权意志的举动,所以他已经想到了对策,可谓胸有成竹,对全局已有了 成熟的判断和掌握。
在与吴主孙权和众谋士的辩论中,他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 修辞策略:(一) 先徐后速法《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入脫兔,敌不及拒” 意思是知己知彼而后动,欲速则不达在与众谋士的辩论中,诸葛亮没有急于求 成,主动向众谋士讲明降与战厉害关系,而是蓄势待发,等待他们来发问,然后 一一驳斥他们的偏见和错误思想从而证明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远见卓 识这样,循序渐进地从心理上使众谋士消除对曹操的恐惧,了解抗曹生降曹灭 的道理,加深对联合抗曹的认识二) 擒贼擒王法在江东谋士中,张昭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当年孙策临终时,曾对弟弟孙权说过:“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在主战主降的立场上,他主张 降曹因此,使他心服口服地主战就相当于说服了大多数的谋士,对孙权的决定 其到关键性的作用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与其的辩论也最激烈和最尖锐他 阐述了刘备兵败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战略战术的错误,而是因为刘备 的贤德贻误了战机才导致现在的窘境,一方面驳斥了张昭对刘备的不公正的指责 和对诸葛亮才能的怀疑;另一方面又指出刘备的境况只不过是一吋,一旦养精蓄 锐,一定会重整旗鼓,前途无量;也从侧面指出张昭的鼠目寸光的局限性和力求 自保的降曹思想的错误。
三) 旁敲侧击法在驳斥薛综和程德枢时,诸葛亮没有从正面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以儒家思 想为道德准则,“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和“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后世、名留后世若小人之儒,惟物 雕虫,专工汉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义正 词严得指出他们不为国家和社稷着想而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唯诺性格,使他们 理屈词穷,无话可说诸葛亮以其丰神飘洒,气宇轩昂的气度和豪迈自信、爱恨 鲜明、才华出众的人格魅力的赢得了这场舌辨的胜利;并将众谋士的心态调整到 正确的状态,用充分的论据唤起了众谋士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必胜的信心亚里 士多德认为劝说的成功取决于演讲者的人格力量,是否将听众置于一种合适的心 态,及由演说词所捉供的表面证据这一修辞理论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四) 机智激将法在舌战群儒后,吴主孙权为诸葛亮的口才所折服,但他仍旧对孙刘联合抗曹 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持冇怀疑的态度使他举棋不定,烦躁不安诸葛亮洞悉他的心理,借助《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怒而挠之,卑而骄之”的激将法,故意 夸大曹操的势力,让孙权对曹操俯首称臣的方法来激怒他,从而推动事态向抗曹 的方向发展,使吴主孙权明白唯有下定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才能挽救江东。
诸葛 亮为孙权分析了抗曹的必要性以及曹操失败的必然性,坚定了孙权抗曹的信心诸葛亮的江东之行无疑是成功的,这都归结于诸葛亮非凡的才华,他纵观寰 宇的全局意识使他能够站在更高处去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 了战争的胜利结论诸葛亮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和辩论技巧无论从军事上还是实际生活111,多为读 者提供了广博的学习资料,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为现代社会待人接物,辩论演 讲提供了诸多的技巧和方法只冇巧妙的运用这些技巧,才能打动听众,使人信 服,达到演讲及劝说的目的参考书目:[1] 从莱庭西方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王德春现代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檀明山孙子兵法与计谋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