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xzh****18
  • 文档编号:35521915
  • 上传时间:2018-03-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美学原理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编号:09330030933003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 美学原理美学原理 总学时数:总学时数:3232 学时学时一、说明部分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 本科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 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2. 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重视美学理论向审美实践能力的转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培 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以及美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 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并能树立正确、健康、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美的本质,审美范畴;难点是美感心理过程与美感心理要素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可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外作业等教学方法一般教学内容都要求 学生提前自学,必要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堂阅读教材的有关章节,以锻炼提高学生通过阅读 接受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

      课堂讲授着重讲解重点难点问题,并以提问和必 要的课堂讨论来启发学生思辨对于非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主要点出有关知 识点,而着重指导学生自行学习有关教材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6 月 参考书目: [1]刘叔成,夏之放. 《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7 月[2]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 6 月[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6 月[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 7 月[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 9 月[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 月[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1 月[8]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年 11 月 [9].《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 1 月[10]钱钟书.《谈艺录》 (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9 月[11]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6 月 [12]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8 月二二.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2第一章第一章 美学学科与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学科与美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 了解:人类的审美现象,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 二、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人类审美现象 知识要点:审美是一种基本的人生经验 第二节 美学学科的诞生 知识要点:审美资源;鲍姆嘉登与美学 第三节 美学史与美学的学科定位 知识要点: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学科性质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美学的意义 知识要点:自我美育;人格塑造 三、本章学时数:三、本章学时数:2 学时第二章第二章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 一、一、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了解:美的本质问题的历史,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掌握:西方美学史的一些重要美学命题 二、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难解性 知识要点: (1)美的本质难解的原因; (2)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三条途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命题; (4)美是生活” 第二节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知识要点:审美活动不是生物学现象;汉字“美”原义 第三节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知识要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四节 美的特征 知识要点:形象性,新颖性,社会性,感染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本章学时数三、本章学时数:4 学时第三章第三章 审美形态审美形态 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艺术的审美层次与价值,各种艺术的审美特性 二、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 知识要点:人体美,行为美,人格美,劳动美,技术美学 第二节 自然美 知识要点:“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的三种形态,自然美的特征3第三节 艺术美 知识要点: (1)艺术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2)艺术作品的审美层次:言----象----意; (3)艺术美的价值:审美,补偿,净化,教育,娱乐; (4)艺术品的分类; (5)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建筑,音乐,绘画,书法,文学,影视 三、本章学时数:三、本章学时数:8 学时第四章第四章 审美范畴审美范畴 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 了解:中西方哲学与审美文化的差异性,由此导致审美范畴的不同 掌握:悲剧、崇高、意象、气韵和意境的理论知识,并能用于审美的分析与鉴赏 二、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的基本审美范畴 知识要点: (1)悲剧与喜剧; (2)崇高与优美; (3)丑与荒诞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主要审美范畴 知识要点: (1)意象; (2)气韵; (3)中和; (4)意境 三、三、 本章学时数:本章学时数:6 学时第五章第五章 美感与审美判断美感与审美判断 一、一、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了解:美感的产生发展以及美感的特点;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掌握:美感与快感的区别,美感与理智感的区别,审美趣味与生活趣味的区别 二、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感的内涵和根源 知识要点:美感的广义与狭义;社会实践是美感的最终根源 第二节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要点:美感产生的三个阶段,原始巫术礼仪与图腾崇拜;美感发展的双重表现, “比德”说与“畅神”观 第三节 美感的特性 知识要点:美感与日常生理快感的区别;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合目的性与愉悦性; 审美情感与道德感以及理智感的区别 第四节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知识要点: (1)审美趣味与生活趣味的异同; (2)审美趣味的个体差异:形式感知的差异,内容领悟的差异;4(3)审美趣味的共同性:时代共同性,阶级共同性,民族共同性,全人类的共同 性 第五节 审美判断及其标准 知识要点: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条件;审美判断的标准 三、三、 本章学时数:本章学时数:4 学时第六章第六章 美感的心理过程美感的心理过程 一、一、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了解:美感心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美学的理论 掌握:审美态度与日常态度的区别, “心理距离”理论, “虚静”理论,物化境界 二、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感的心理准备:自觉审美态度的确立 知识要点: (1)审美态度的涵义; (2)审美态度的具体要求以及与日常态度的区别; (3)布洛的“距离”理论; (4)中国传统美学的“虚静”理论。

      第二节 美感心理过程实现的三个层面 知识要点: (1)形式感知:主客相遇层次; (2)同情共感:主客交流层次; (3)物我同一:主客合一层次(物化境界) 第三节 美感的心理效果阶段 知识要点: (1)审美欣赏再创造的愉悦;接受美学 (2)审美能力的提高; (3)审美情感的丰富 三、本章学时数:三、本章学时数:2 学时第七章第七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心理要素 一、一、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了解:美感心理的基本要素如记忆表象等,以及四大要素的涵义 掌握:审美感知的特点,审美想象的三种类型,审美情感的作用,融汇性理解 二、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感心理要素分析的理论依据 知识要点:康德说;“表象唤起想象力跟理解力的和谐互动,与人的快感相联系, 快感对表象进行判断,这就是美 ” 第二节 审美感知------美感心理的门户 知识要点: (1)感知的作用; (2)主要审美感官; (3)审美感知的特点:饱和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整体性 第三节 审美想象------美感心理的桥梁 知识要点:5(1)想象力的心理学实质; (2)简单联想的三种类型;通感 (3)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4)想象力的双重品格:理解性,抒情性。

      第四节 审美情感------美感心理的动力 知识要点: (1)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区别; (2) 审美情感的特征; (3) 审美情感的动力作用:强化审美知觉;激活审美想象;聚合意象体系 第五节 审美理解------美感心理的深化 知识要点: (1)审美理解的特点; (2)审美理解的两种形态:前提性理解,融汇性理解 三三. . 本章学时数本章学时数:4 学时第八章第八章 审美教育审美教育 一、一、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了解:中西方的美育史,美育的理论内涵 掌握:美育的作用,美育的层面与方法 二、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育史与美育的涵义 知识要点: (1) 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2) 中国美育的历史; (3) 美育的涵义 第二节 美育的作用 知识要点: (1) 美育与个性塑造; (2) 美育与社会和谐; (3) 美育与文化建构 第三节 美育的层面与方法 知识要点: (1) 美育的层面: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建立,审美创造力的开发,完善人 格的塑造 (2) 美育的方法:协调,感兴,激励,启悟 三、三、 本章学时数本章学时数:2 学时教研室:文学教研室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张泽鸿执笔人:张泽鸿 系主任审核签名:系主任审核签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