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doc
5页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资源的综合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894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DA/T 18 档案著录规则DA/T 46 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 54 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B11/T 765 档案数字化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档案数字资源 digitized archives resources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各类档案资源注1:一般包括电子档案和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副本3.2 迁移 migration将源系统或存储介质中的数据向目的系统或存储介质进行转换存储的过程3.3 元数据 metadata描述档案数字资源内容、结构和背景的数据3.4 资源库 resources database按照一定逻辑关联关系进行组织、存储,便于管理和检索的数字资源的集合。
3.5 临时库 temporary database为数据处理安全,对要进行规范化处理的数据创建的临时存储空间3.6 结构化数据 structural data存储在数据库里,可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实现的数据3.7 非结构化数据 unstructured data不便于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实现的数据注2:一般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3.8 异构档案数字资源 heterogeneous digitized archives resources文件类型不同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及依托不同操作系统或不同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化数据4 规范化处理4.1 应确保档案数字资源格式规范4.1.1 文本文件标准格式包括XML、RTF、TXT、PDF、WPS、DOC、DOCX格式等 4.1.2 数据文件标准格式包括DBF、XLS、XLSX格式等4.1.3 图形文件标准格式包括TIFF、PNG、GIF格式以及原始生成的矢量图格式等4.1.4 图像文件标准格式包括JPEG、TIFF格式等4.1.5 影像文件标准格式包括MPEG、AVI格式等4.1.6 声音文件标准格式包括WAV、MP3格式等。
4.1.7 档案数字化副本文件格式应符合DB11/T 7654.2 应建立档案数字资源对应的元数据、目录等管理数据,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l 文书类电子档案元数据应符合DA/T 46;l 照片类元数据应符合DA/T 54;l 档案目录应符合DA/T 18;l 其他未形成标准规范的应参考相关规定4.3 规范化处理应经过授权方可操作4.4 规范化处理应在临时库中进行5 资源库建设5.1 应整体规划建设档案数字资源库,有效整合异构档案数字资源5.2 资源库宜按照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开建设管理,并兼顾档案业务需求和资源库管理效能5.2.1 结构化数据应通过数据库系统进行统一管理5.2.2 非结构化数据应通过文件系统、数据仓库等技术方法进行科学、集中管理5.3 应建立档案数字资源、档案元数据、目录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5.4 在建资源库时应充分考虑档案数字资源迁移、交换、利用等过程中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性要求5.5 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应充分考虑资源量的增长需求,保证能满足未来至少5年的存储空间5.6 应对实时运行的资源库采取双机热备机制。
6 资源管理6.1 应建立完备的运维机制,保障档案数字资源依托的基础软硬件环境、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系统、文件管理系统等正常运行6.2 应对长期保存的档案数字资源每两年进行真实、完整、可用及安全性检查,经传输、迁移后的档案数字资源应及时检查6.2.1 真实性检查应确保档案数字资源内容不变,展现形式保持相对稳定6.2.2 完整性检查应确保档案数字资源数量、内容齐全,必备的元数据没有缺失6.2.3 可用性检查应确保档案数字资源能够正确读取和展示6.2.4 安全性检查应确保档案数字资源没有被非法窃取、没有病毒感染等6.3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档案数字资源应进行必要的数据迁移和格式转换6.4 档案数字资源应由专人管理,在进行数据迁移或格式转换时应履行审批程序并进行记录6.5 对档案数字资源的所有操作应有系统日志记录,并至少保存1年6.6 应按季度、年度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统计分析6.7 可根据业务需求,及时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统计分析6.8 档案数字资源鉴定销毁按照GB/T 18894 执行 7 存储备份7.1 档案数字资源应分类存储,遵从电子档案管理规律,以全宗为管理单元,进行流水排序存储。
7.2 存储环境、介质要求应符合DB11/T 765.77.3 档案数字资源存储空间的设计应不小于数据容量的2倍数据量占存储空间的80%时,应及时扩容7.4 应建立本地异地备份方案,明确备份内容、备份周期、备份方式、备份介质、备份数量、备份地点等7.5 应每年分析档案数字资源库中数字资源的使用频率,按其使用频率进行分区管理,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档案数字资源,应使用高速存储设备进行存储管理8 发布与利用8.1 发布8.1.1 档案数字资源经过开放鉴定后应及时发布8.1.2 发布档案数字资源应经过授权8.1.3 根据鉴定结果,分级进行发布,发布时不应加密8.1.4 发布档案数字资源时可根据需求进行转换、压缩8.2 利用8.2.1 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数字资源便捷、高效、广泛的利用8.2.2 应根据档案数字资源鉴定结果,依托相应的网络或读取设备提供或离线利用8.2.3 档案数字资源的利用应提供检索、阅览、复制等功能8.2.3.1 应通过目录数据库或全文检索形式实现对档案数字资源快速、准确、全面地检索8.2.3.2 应支持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快速、完整地阅览。
8.2.3.3 应支持档案数字资源的下载、拷贝、打印等复制服务9 传输管理9.1 档案数字资源可通过网络、介质等方式进行传输9.2 网络传输宜采用数字签名、加解密等技术手段,有效防止数据损坏、篡改、窃取等9.3 介质传输应采用专用介质进行拷贝,建立介质流转机制,有效防止数据损坏、篡改、窃取等9.4 网络传输应采取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手段保持数据传输前后一致9.5 介质传输应保证拷贝前后文件数量、容量前后一致10 安全管理10.1 应建立相关安全制度,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实现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10.2 档案数字资源应按密级分开管理10.2.1 涉密档案数字资源应严格按照分级保护要求管理10.2.2 非涉密档案数字资源应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及以上要求进行管理 10.3 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数据恢复方案,每两年开展应急响应和数据恢复演练10.4 应每半年对档案数字资源所依托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安全审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l 主机服务器的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l 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l 应用系统的重要安全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l 数据库的登录、退出、使用情况等。
参考文献[1] GB/T 20271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2] GB/T 22081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3] DA/T 15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4] DA/T 31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5] DA/T 47 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