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道德规范 (2).ppt
34页学术道德规范课程目标ß培养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尊重, 增强学生对社会学术道德现象的分 析能力,用学术道德自觉地规范自 己的学术行为,使学术道德成为成 就学术的重要动力和保障课 程 简 介课程学时和授课方式ß1学分,18学时ß专题讲座课 程 简 介课程主讲教师ß黄明理ß戴锐ß陈继红ß黄晓晔ß赵春霞ß吴晓番课 程 简 介课程内容及对应教师ß第一章 道德、学术道德及其意义 黄明理ß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道德的历史考察 陈继红ß第三章 我国当前学术道德问题 黄晓晔赵春 霞ß第四章 学术道德规范建构 吴晓番ß第五章 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戴锐课 程 简 介课程要求ß成绩组成:平时考勤(40%)ß +期末考试(60%)ß旷课一次扣10分,旷课三次不给成绩ß开卷考试课 程 简 介第三章 我国当前学术道德问题讲述重点ß我国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道德问 题及原因分析讲述主要内容ß学术道德失范的本质与表现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案例:汪晖抄袭门ß2010年3月10日,《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 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 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 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 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案例:汪晖抄袭门ß现年51岁的汪晖为江苏扬州人,先后从扬州 师院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 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 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案例:汪晖抄袭门ß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 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 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 以下5部中外专著:《中国现代思想史 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近 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美]勒 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6年版);[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 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汝伦《意 义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案例:汪晖抄袭门ß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 ß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 ;ß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 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 己的话示人;ß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 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 参见”某某书;ß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 装、不让读者“参见”。
王彬彬说:“这是最老实的一种剽袭方式其 他几种方式,一旦被发现,或许还可强作辩解这第四种方式,可 是毫无辩解余地,只得老老实实承认ß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案例:汪晖抄袭门 ●3月10日ß南京大学学者王彬彬在《文艺研究》上刊发文章《 汪晖的学风问题———以为例》,质疑 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抄袭 ●3月25日ß《南方周末》又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汪晖抄袭门 开始成为公共事件 ●3月25日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称:“以今天的学术标准 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 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 ●3月30日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认为汪晖是抄袭或变相 抄袭,但是王彬彬也有一些地方说得好像过分了一 点汪 晖 抄 袭 事 件 演 变案例:汪晖抄袭门●4月3日ß《北京青年报》发表汪晖著作的责任编辑舒炜的文章《 “王彬彬式搅拌”对学术的危害》为汪晖辩护,说:“这样 以人身攻击为目的的指控,几乎可以把任何学者的任何 写作都定义为剽窃 ●4月9日ß知名学者丁东在《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发表文章,称 自从中国有了现代学术以来,引用别人的著作,不注明 出处,从来都是不正当的,80年代也不例外。
汪晖博士 论文中的硬伤,当时没有发现,应当说是评委的疏忽, 并不能证明80年代不需要遵守学术规范 ●4月21日ß熊丙奇在《东方早报》上撰文《社科院应启动汪晖抄袭 事件的调查》,说:“如果没有抄袭,学位委员会可以 向公众公布调查结果,以此了断‘媒体辩论’;而如果存 在抄袭,学位委员会当作出取消博士学位的处理汪 晖 抄 袭 事 件 演 变案例:汪晖抄袭门●5月ß清华大学继续将汪晖列入本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学者名单 ●7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丁丁、北 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 系教授张鸣等63位国内外学者发表公开信,呼吁中 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随后,“挺汪派”亦发表公开信汪 晖 抄 袭 事 件 演 变思考1ß案例涉及的关键词是什么?思考2ß引发的深层次的社会后果是什么?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ß学术工作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ß“学术的基本原则(追寻真理或客观性 )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客观性预 设着正直、胜任与谦虚——鼐特ß以纯正、诚恳之心在学术领域发掘知 识、追寻真理;ß遵守学术共同体之内的学术纪律、学 术规范学 术 与 道 德 的 关 系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ß学术研究活动、ß学术评价(审)活动ß学术奖励活动学 术 道 德 中 的 学 术 指 称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ß学术道德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必须通过 从事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审)和学 术奖励活动的主体——人来体现,是 其道德的一个方面学 术 道 德 中 的 主 体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ß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 究、学术评价(审)和学术奖励等 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与他 人、社会或自然等关系时所应遵循 的原则和规范。
学 术 道 德 概 念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ß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 去实现社会的价值目标(如获取职称 、金钱、学位等)学 术 道 德 失 范 概 念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ß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不谋私利精神和有条 理的怀疑精神ß具体而言:ß无私利性就是要求科学家最好地为科学而做研 究,而不是为自己;ß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要求科学家的工作受到仔细 的评价和考究;ß普遍性要求这种评价和考究与贡献者的社会归 属无涉;ß公有主义要求科学家公开其发现,其他人运用 这些发现需要鸣谢及承认其发现优先权的荣誉 莫 顿 的 科 学 精 神思考ß过去几十年,我们曾经翻译了很多国外著作 ,都没有经过作者授权对此,大家并不引 以为耻,甚至有人说,八国联军曾经拿了我 们多少好东西,现在我们拿一点他们的没什 么了不起还有,过去搞科研,很多都是先 买来国外的产品,拆了进行分析,然后模仿 人家的缺乏知识产权概念,对整个 民族来说是一种灾难,对此,我们要深刻反 省!——金国藩(清华大学教授)思考ß《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六章 《罚则》规定:对违反著作权第四十六条第( 一)则的行为,即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 ,罚款100元至5000元。
ß某高校规定:被SCI、EI、ISTP、SSCI检索系 统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如果这 些论文能获得省级大奖,学校按获得等级分别 追加10000元、6000元、4000元(著作类) 6000元、4000元、2000元(论文类)若能 获得国家级奖励,则按上述标准乘以系数3.思考ß某单位学术著作的赋值标准专著执笔部分合著第一作者1分/万字另加非执笔部分赋值20%编著教材执笔部分主编非执笔部分副主编非执笔 部分 0.6分/万字0.2分/万字0.1分/万字思考ß某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对不同级别课题的赋值情况国家级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25分/项20分/项15分/项省级省规划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18分/项12分/项6分/项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课题10分/项“五个一”工程、省社科联课题4分/项校级2分/项思考ß去年,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曾在知识界掀起了一场不大不 小的波澜,广大读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的腐败正在 向着神圣崇高的学术领域长驱直入如果说去年的长江读 书奖(民间奖)风波只是学术评奖中的腐败的一个预警,那 么今年湖北省社会科学(1994——1998年)优秀成果奖(政府 奖)的评奖活动、尤其是哲学社会学组的评奖活动,则是学 术腐败在政府评价体制中的一次公开的粉墨亮相。
在本次 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 会学组把一场严肃的评奖活动变成了一场一手遮天、结党 营私、瓜分利益的丑剧,在湖北省哲学界造成了极其恶劣 的影响ß——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晓芒武汉大学哲 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彭富春2001年3月7日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ß内在学术制度是学术共同体在其历史演 变中自发形成的,用于约束、规范学术 活动者学术活动的传统、价值和规范的 综合体ß科学理性精神和学术人个体科学精神气 质的生存土壤贫瘠内 在 制 度 供 给 不 足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ß学术法律制度的绝对供给不足 学术法律宣传和普及制度的缺位 学术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的缺位ß学术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对有关法律条例缺乏清晰的界定 对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过轻外 在 制 度 供 给 不 足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ß学术评价制度的绝对供给不足 专家遴选制度的缺位 专家监督制度的缺位 匿名评审制度的缺席ß学术评审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缺乏公正合理的程序 学术评价指标存在缺陷外 在 制 度 供 给 不 足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ß学术奖励制度的绝对供给不足 学术查新、查假制度的缺位ß学术奖励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 异议制度的不完善外 在 制 度 供 给 不 足课后思考题ß如何看待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ß公权力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到位 ,应该扮演什么角色ß请说出莫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