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版】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干知识点考点整合汇编.pdf
52页通史版】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干知识点考点整合汇编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总【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体1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江石环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济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想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主干知识排查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l)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旦o第1页共52页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因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3)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终为纽带,等级森严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工权的稳定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千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盟迭,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玉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二o现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宣堡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3.商鞅变法(1)背景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生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军事:煮迕战争十分频繁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前期:开始千公元前356年第2页共52页a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c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后期:开始千公元前350年a经济:废井田,开旰陌,统一度猛衡b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3)特点以洼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衣战”和“法治”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县建化改革4)作用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衣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衣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少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千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士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第3页共52页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宜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4.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里骨义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2春秋战国时期(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扎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一旦壅;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汉代包括西汉(前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政治“大一统”的实现,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专第4页共52页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千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塑之器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僵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文化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主干知识排查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汉承秦制;形成了虫处姐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2.地方制度: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3.选官制度:堡坐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4.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二、经济:衣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塾圭,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自星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衣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l治国思想的演变(1)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2)汉武帝时期,董住牲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第5页共52页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科技文化成就(10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2)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3)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4)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伦发明最早的麻醉剂一一“麻沸散”5)文学:汉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6)教育: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刲度化三、唐代【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文化繁荣政治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衣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空捚匝政策松动。
科技政策宽松,出现了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生华文化圈文化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1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1)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第6页共52页(2)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复这是中国宣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3选官制度:科举制(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千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生坐,加强了中央集权二、经济1衣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盟挫型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笝生2.手工业(1)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2)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妓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势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特点第7页共52页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千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世、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三、思想文化1.思想:统治者奉行三教井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2)火药:唐苤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3.文化(1)文学: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杜坐制度的促进代表诗人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空旦、“诗圣”杜堕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2)书法类别代表人物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张旭、蚽素等行书颜真卿(3)绘画特点: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第8页共52页成就: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四、宋代【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宋代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政权并立,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允化巠区的改革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甫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思想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直俗化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1君主专制的加强(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中央集权的发展(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经济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第9页共52页(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商业的繁荣(1)表现: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