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侗族服饰手工艺保护传承问题探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2270447
  • 上传时间:2022-07-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8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侗族服饰手工艺保护传承问题探析    石含洲 闫帮仁 张婧红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侗族文化表征的侗族服饰手工艺面临着时代的严峻挑战尽管侗族服饰及其相关技艺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但总体上却仍处于日益衰落的状态,其保护传承正处于空前的困境中为加强对侗族服饰手工艺的保护传承,我们提出全面整体保护与重点抢救相结合、民间社会与政府力量相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相结合、实体活态保护与数字化保护相结合的策略,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性选择Key:侗族;服饰手工艺;保护传承;问题探析生活在黔湘桂三省区毗连地区的侗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侗族服饰手工艺因其品类丰富、工艺独特、特点鲜明,被誉为侗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侗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经典代表,并承载着侗族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内涵、审美及价值取向侗族服饰以其自然的生产过程,朴实和谐的自然色彩以及身份确证的民族认同彰显出浓厚的生态美学特质,并且给予人文观照的独特价值[1]侗族有自己语言但无文字,侗族传统服饰手工艺是靠口口相传及父传子继或母女师承、师徒承袭等模式代代传承下来的,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侗族服饰手工艺的保护传承正面临巨大的危机,问题凸显。

      1 侗族服饰的物化形态和文化内涵1.1 物化形态侗族作为百越支系后裔,生产生活以农事为主,兼营林业,也是较早发现葛、麻,种植棉花的民族之一,一直传承至今在古代侗族传统手工艺品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制作的原材料取自自然物中的木、竹、藤、草、土、金、银、铜、铁、锡等侗族服饰一般用自种的棉(麻)、自纺、自织成布,经蓝靛染、锤等工序制成侗家土布,也称家布经二十多道工艺程序靛染的土布不但美观鲜亮,还耐脏、耐晒、耐洗、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再配之以侗锦、刺绣、银饰,遂成为本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侗族民间织造智慧的代表侗锦长期以来一直深深地植入和贯穿在侗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及仪式活动中,是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工艺独特、色彩明丽、花纹丰富,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侗族刺绣,则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技艺于一体,是侗族农耕文明的产物,风格自然、朴实;侗族银饰则用白银先经熔炼,制成片、条、丝,用压、錾、刻、镂等工艺,再经吹烧、锻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工序,通过模铸或编织、焊接成型,花叶卉瓣、蝶舞凤翔,纹样精美,栩栩如生,摇曳生辉,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简言之,侗族服飾实际上包括服装与饰品。

      服装一般主要根据性别和年龄分为男装、女装和儿童装,按照生活场合分为日常服装和盛装,其不同的服装匹配不同的饰品譬如,盛装中并有侗布(葛衣)制作(包括织布、靛染)、挑花、刺绣、织锦等,构成元素丰富多彩饰品主要包括头饰、胸颈饰、手饰、背饰、腰坠饰、绑腿、绑带、鞋子等,在盛大节日中佩戴的种类较多,尤以银饰品著称,如平时着装有簪、梳篦、环、镯、挂链等饰品,盛装则形大质重,造型精美,银冠、银花、簪花、颈圈、项链、胸花、银陀等等不一而足1.2 文化内涵呈现于侗族服饰之上的纹样,则集中体现了侗族人的传统宇宙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往往会从审美的视角出发,运用象征、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对大自然中的具象物体进行提炼和组合,并将这些自然的美妙图案简化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器物纹样、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和人纹样,和谐统一地装饰在整套服装上,这种情形就是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一种完美表现[1]当然,侗族服饰无论是在款式、纹样、装饰工艺上还是在饰品上,都极为丰富,并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性别、年龄和季节、生活场合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从对纱线原料的发现,到对织布机的发明,再到从植物中发现染料,模仿自然界的一切进行装饰,全部都来源于自然,从而形成了一个服饰手工制作的原生态循环系统”[2]流传至今。

      侗族服饰还有包容蓄纳的特点,侗族处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生态圈内,与汉、苗、水、瑶等民族大杂居,文化交流和融合是其主流,其手工艺制作通过互通有无、交流流通等渠道,兼收并蓄,不断改进,使工艺愈加精湛,多姿多彩,如银饰手工技艺,就与苗族的有许多相通之处,个别工艺环节甚至很可能是借鉴苗族银饰工艺之后加以本土化改造而形成2 侗族服饰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与危机2.1 现状根据我们在侗族地区的调查,由于工业化产品的普及使用、农村的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移民或异地移民搬迁时有发生、中青年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从事劳作等原因,致使大部分田土撂荒,作为侗族服饰发展基础的手艺失去了原动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危机一是农耕生计在新的生计模式中的比重和意义不断下降,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和意义也逐渐降低,平时侗族男女老少很少穿着侗族服饰,仅在重大节日或重要仪式期间着装;服饰制作工序多而且比较复杂,成套侗服制成成品需要短则几月、长则两三年的时间,进度缓慢;用习惯了大众化的工业化产品后,就觉得侗族服饰是“土气”“不洋气”的“落后”事物,尽管一些手工艺,如侗锦、刺绣、侗布、服饰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对于这些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宣传、传播,总体上都还很不够,不仅外界所知甚少,甚至侗族本民族中的很多人都不甚了解。

      二是由于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特别是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村落正在逐步衰落甚至消失,其格局与空间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侗族服饰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正在面临消亡,造成了侗民族内外的一些人对侗族服饰工艺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2.2 成因侗族服饰手工艺因受外来文化浸染、发展环境的限制、语境条件的拘囿、保护上的不力、开发的缺位和失当等因素影响,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一方面是人口流动性大,民族融合性高,作为侗族特色文化标识的服饰渐渐淡去,甚至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加之打工潮的出现,青壮年人大量外出务工,村寨空巢化程度加大,致使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失去基础依托;一代代老艺人陆续离世,年轻人或为生活常年奔波在外,或迫于生计无心无力继承工艺制作流程,制作工艺核心元素渐渐流失,传承后继乏人另一方面是受现代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影响,侗族服饰工艺生产也往往被简化或减化,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制等生产流程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偏高,使其制作技艺逐步消减、退化,失却了传统韵味和特色;侗族地区汉化程度不断加深,侗族服饰的原有文化元素逐渐消失,致使本民族文化自信日益减弱,族内族际间关注和推动侗族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动力不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