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特洛伊海伦》到《特洛伊》看华纳弟兄影片企业审美演变.doc.docx
7页从《特洛伊海伦》到《特洛伊》看华纳弟兄影片企业审美演变.doc 从《特洛伊的海伦》到《特洛伊》看华纳弟兄影片企业的审美演变 《特洛伊的海伦》和《特洛伊》均由华纳影片企业出品,均改编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时隔半个世纪该企业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改变,对专题、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都有不一样的理念 《特洛伊的海伦》《特洛伊》审美 影片《特洛伊的海伦 elen and Troy 和《特洛伊》Troy 均改编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全部演绎战争和爱情,前者是 1956 年由罗伯特?怀斯导演、罗珊娜?波底斯塔主演,后者是 2021 年由沃尔夫冈?彼德森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这两部影片(全部译《木马屠城》)均由华纳弟兄电影企业出品,但前后不一样时期她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发生了很大转变 对原著的领悟不一样造成对情景的取舍不一样:第一个取舍是《特洛伊的海伦》从战争的源头叙述起――希腊斯巴达王后海伦半推半就跟随帕里斯到特洛伊,惹怒了希腊人,于是发动了战争《特洛伊》则没有从源头叙述,而是部分遵照了史诗的结构,直接从战争拍起,不过它不是从阿基琉斯的愤怒写起,而是从阿基琉斯参与战争演起,这种处理方法的不一样充足说明前者以爱情为关键,以后者以战争为关键,前者讲的是爱情浪漫史,后者谱写的是英雄赞歌。
第二个取舍史诗只写到两个国家各自安葬自己最 亲爱的人――帕特洛克罗斯和赫克托尔,并没有写木马计和特洛伊城的沦陷,很多情节全部于神话在塑造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这一形象上,《特洛伊》更富有表现力,它参考了史诗的内容,让白发苍苍的老国王冒着生命危险深夜潜入希腊军营,跪着亲吻阿基琉斯的手,请求归还儿子赫克托尔的尸体,她要给她的儿子――特洛伊的统帅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一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场面,把一个慈父爱子的心理写得细腻感人,我们观众决不会所以而认为她懦弱谦卑,相反对她肃然起敬,她的行为既表现了为父的慈祥,更表现了民族的尊严古希腊人对葬礼是很重视的通常要连续一个礼拜,即使两军;中突再尖锐,在七天内,两军是不会动手的《特洛伊》了相当的长度展现两次葬礼,这是影片的亮点,对葬礼的重视蕴涵了对人的重视,这种古老的风俗是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的详细表征,影片尊重了原著继承了史诗精神,弘扬了人本思想《特洛伊的海伦》舍弃了这一情节,因此老国王作为父亲、作为国王的人格魅力大大减弱,那种死者已去,活者伤悲的悲剧气氛冲淡了 结尾不一样:《特洛伊的海伦》以帕里斯的死而告终,而《特洛伊》以阿基琉斯的死结束,她们俩全部是为情而死,神话史诗中记叙阿基琉斯喜爱漂亮的女俘波吕塞伊斯。
至于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鲁塞伊斯只是被阿伽门农占有,并没说阿基琉斯喜爱她,电影《特洛伊》巴两个女子形象合而为一,虚构了阿基琉斯冲进特洛伊城为寻求波吕塞伊斯,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其实阿基琉斯早在攻进特洛伊城墙之前就被阿波罗的神箭射死了,可是导演为了显示阿基琉斯现有英雄气概又有侠骨柔肠,于是凭空设置了这么的结局至于帕里斯,神话说她是死于英雄菲罗克忒忒斯的毒 箭之下,而不是像《特洛伊的海伦》描述的那样死于海伦丈夫的复仇刀下,华纳企业的两次改编全部渲染了为情而终这一煽情性专题,强调英雄们丰富的感情世界,避免把她们塑造成仅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 侧关键不一样:影片《特洛伊》侧重于战争,爱情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方面,是调味剂导演和编剧站在歌颂英雄主义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英雄群像,用剧烈拼杀的大场面来烘托英雄的勇猛顽强,强调她们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影片中阿基琉斯和母亲的交谈场景可谓匠心独运,她参与战争不是为了服从阿伽门农统帅,也不是为了希腊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流芳百世,这突出了阿基琉斯期望英名永垂青史,把荣誉看得高于生命的人生取向,这一点完全符《荷马史诗》的精神,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在她们看来,和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取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看成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路径,以大规模地杀伤对方来显示自己超人的武艺、胆魄和智慧,这种抉择显示了希腊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重视荣誉对于个人的价值,含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
从这一角度看,《特洛伊》高度遵照了原著《特洛伊的海伦》侧重于爱情,导演和编剧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肯定和赞美绝世美女海伦和王子帕里斯的爱情,一改长久以来大家对海伦的偏见“女人是祸水”尽管她们的爱情给两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执着的爱情乃是天地间、人神间最宝贵的、赖以生存的支柱,人活在世上,情最为贵 对海伦的艺术塑造不一样,《特洛伊的海伦》为了突出海伦追求爱情的可贵品质,有意违反原著的情节,神话史诗交代海伦是在丈夫墨涅拉俄斯 外出访问时,帕里斯把她甜言蜜语地拐走了而影片却让帕里斯海难后独自幸存,在海滩上邂逅漂亮的海伦,让她们单独相见,一见钟情,永生难忘,帕里斯把她误认为是一个漂亮的女奴,直到在斯巴达王宫里谈判时才知道她原来是高贵的王后因为有前面海滩相识的铺垫,因此她们的私奔显得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浪漫情调而《特洛伊》中因为缺乏铺垫,直接就写帕里斯和海伦在酒席间眉目传情,卧室同居,不能突显她们碰撞的精神之光,有强化肉体之迷恋淡化精神之爱的嫌疑《特洛伊的海伦》描写海伦到特洛伊后,以她的感受为轴心,写她的不安、愧疚、欲返、和特洛伊人同心,描写了爱情和责任在她内心中的剧烈冲突海伦亲眼目睹由她所带来的战火,导演设计了她主动悄悄地回到希腊阵营的情节,强调海伦不是只为贪图爱欲的自私之人,而突出她是识大局,明事理的王后,她宁愿自己蒙受委屈、牺牲爱情也不愿让两个国家的生灵涂炭.可是希腊联军并不满足夺回海伦,洗刷耻辱,联军统帅阿伽门农野心勃勃。
要贪图更多的财富,毁弃协约进攻特洛伊海伦被帕里斯救回特洛伊这一事件让特洛伊看清了希腊人的真面目,夺回海伦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目标是要侵吞特洛伊所以当海伦再次回到特洛伊怀抱中时,大家不再怨恨她,相反尊敬她、热爱她影片是站在同情海伦、支持海伦的立场上这符合原神话的态度神话中特洛伊国王说过:“你对这场苦难的战争是没有责任的这场战争是神祗们加在我们身上的①这一切全部是爱神阿佛罗蒂特所造成的,海伦是无辜的,又是无奈的至于阿基琉斯的勇敢、奥德塞的智慧,赫克托耳的民族气节和两军将帅士兵只是作为战争的面《特洛伊的海伦》中心线索是海伦,中心人物是海伦和帕里斯,导演 和编剧传达的主旨是:为了亘古永恒的爱,战争是值得的这正应了神话和史诗所描写的“为这个女人打了十年的战值得”所以从某种层面上看,这部影片是一部女人的影片,那么多的男性、那么多的英雄争夺的是“女性的美”是对女性美的膜拜 而《特洛伊》是一部男人的电影,它以歌 颂英雄主义为主旨自然阿基琉斯成了影片的主角,她因为是神的后代,满身刀枪不入,只除了她的脚踵,那是她母亲把她浸在冥河水里唯一遗漏的一个地方,成了她的致命弱点,这一弱点大家全部不知道,只有阿波罗托梦给帕里斯,最终帕里斯用箭射中了它《特洛伊》更多的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史诗围绕着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来叙述。
电影也是如此为了盛大渲染这一英雄,影片特意设置了四个片段:一是阿基琉斯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塞瑟里的魁梧的壮士富有挑衅性一副战无不胜的杀气,可是刚从床上起来的阿基琉斯三下就打败了这个武士,可见阿基琉斯武艺之高超第二个片段是她和表弟帕特洛克罗斯在岛上比剑,她教授表弟剑法.表弟勤学苦练,她俩友谊深厚这就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名师出高徒,帕特洛克罗斯也含有了作战的才能,当她看到希腊人溃不成军时冒充阿基琉斯去作战,但死于赫克托耳的剑下,听到表弟的噩耗,阿基琉斯再也坐不住了,她要为表弟报仇,由此讲义气、重友情的品德突显了出来第三个片断影片虚构了阿基琉斯率先攻上特洛伊岛的阿波罗神庙,这一情节史诗和神话中全部没有,阿基琉斯砍掉了阿波罗神像的头颅,这是对阿波罗的大不敬,她的傲慢骄横、目空一切使她最终得了报应,被阿波罗射死四是她蔑视阿伽门农不认可她是自己的国王,显示了她的傲气和藐视权贵阿伽门农抢夺 了她的女俘虏,她愤怒地坐阵不出战,哪怕希腊人一败涂地,可见她倔强任性的性格和对本身的感情和利益的维护,这是氏族社会末期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写照《特洛伊》在刀光剑影中显示了英雄的本色,同时也传承了西方人一以贯之的敬神思想。
有意思的是两部影片全部放弃了神话和史诗中的神的参加和神的争斗这就把原本天上和地下的立体式争斗平面化了,只剩了人的战争,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要降低线索,减轻影片的负载,二是出于对神的敬畏,她们担心极难表现神,这是内怯,从另一个角度说恰恰反应了对神的顶礼膜拜――神是威严的,不可见的,她们无处不在,但神秘莫测 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一向为大家所敬仰,这是两口挖掘不尽的深井,华纳影片企业在时隔半个世纪以后,仍抑制不住强烈的艺术冲动,再拍这一题材,力图把人类古老的美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为时代的变迁,对专题、人物、情节的处理都有不一样的理念,两部影片各有千秋,但互为填补,合在一起,基础上完整地展现了远古最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英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