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doc
31页三 单 元 比 例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比例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里比例是小学数学研究数与代数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前面学习的一个综合应用,是数与计算的发展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基础在知识的链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和比例这部分,主要研究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数与运算的发展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教材分别放在六年级的两个学期中,比例的知识生长点就是比,学生首先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学习分数,包括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比,研究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把比的最基础知识提前安排在第十一册分数除法这个单元中教学,既体现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比例知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研究完比的相关知识后在第十二册教材安排了比例这个单元比例是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的与人教版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综合运用比例尺及有关知识作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教学内容。
新增内容的“课标”依据: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明确提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并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并以此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单元课时安排:(18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比例的应用-------------------------------------5课时整理和复习-------------------------------------4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1、比 例 的 意义 和 基 本 性 质第 一 课 时:比 例 的 意 义教学内容:P32~33 比例的意义,P33做一做第1、2题,P36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比的意义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P32例1师: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生答师板书。
5: 2.4:1.6 60:40 15:10师分别指名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生汇报师板书师: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5: =2.4:1.6 60:40=15:10 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②做P33“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2题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教学反思:第 二 课 时 :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教学内容:P34 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做一做”,P36第2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据此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合作探究、概括归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四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例的意义:1.复习比例的意义。
2.提前板书几个比例式,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比例?3.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2)P34“做一做” 三、拓展练习: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5:2=80:( ) 2:7=( ):5 1.2:2.5=( ):4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 、3 、4和6四、小结提升: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作业:1.判断1)如果3×a=5×b,那么5:a=3:b……(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2、8、3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3.P36~37第3~6题。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解比例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