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湖公园导游词范文介绍.doc
15页翠湖公园导游词范文介绍 翠湖公园导游词范文介绍1 翠湖公园走在公园旁的林荫小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湖 湖水真绿呀,就像无瑕的绿宝石;湖水真清呀,可以看见游来游去的鱼儿、虾儿 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平静得像面大镜子,清晰地映出红花、绿草、树木、蓝天和白云,好象一幅美丽地山水画卷一阵微风吹过,湖水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水中的景物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好象许许多多的小精灵在拉扯着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来公园划船,小船一会儿划向东;一会儿划向西,显得那么悠闲自在,还不时从船上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在湖中央有一个小岛,那就是湖心岛湖心岛上种了很多树木,绿树成荫;枝繁叶茂还有很多花:有月季花、迎春花、玫瑰花、百合花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在岛上有一个别具一格的音乐喷泉,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喷泉就随着音乐时高时低,很壮观、很气派 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六角亭,它的顶部是由绿色琉璃瓦盖成的,在阳光下显得特别耀眼,亭子里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有一个棋盘,可以让老人们下棋、谈心,亭子的顶上有三十六只大雁展翅高飞栩栩如生 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有一条九曲桥,它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长的缎带和湖心岛公园连接。
挹翠湖公园如诗如画让人留连忘返,我爱挹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导游词范文介绍2 现在我将要带领大家去游览昆明著名公园——翠湖现在让大家猜猜这个湖为什么叫翠湖吧 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原名菜海子亦因湖东北曾有九个出水泉眼,又名“九龙池”昆明翠湖水光潋滟,绿树成荫,楼现波心,环境优美,是昆明城内的一颗绿宝石 在明朝,镇守云南昆明的沐英曾在翠湖建别墅那时候湖面宽阔,与滇池相通清初,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到他的孙子吴世瑶又把西部辟为花园,昆明翠湖公园面积锐减康熙年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湖心岛建“碧漪亭”,在北岸建“来爽亭”,这里便成了昆明游览的风景区后来经过不断的修建,到1867年同治皇帝御赐“妙莲涌现”匾额时,翠湖已成佳景 正如凌士逸在莲花禅院的对联所云:“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联中所讲的荷花、游鱼、杨柳、楼台,就是昆明翠湖景观的主要特色近几年,昆明有关部门经大力修整,翠湖公园四季碧水悠悠,游人可尽兴荡舟嬉耍春有万千垂柳滴翠,夏有碧叶红荷吐艳,秋有百花争艳,冬有棕榈青青登舟畅游,仿佛进入如诗如画之境,览江南水乡春色,其趣无穷夜晚,昆明翠湖灯火五彩迷离,树影婆娑,只见恋人成双成对,倘佯于花间月下。
昆明翠湖鱼多,并建有观鱼楼,观鱼楼挂着一幅清代黄奎光写的对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此联写得情景交融,洒脱超然,多次被选入“全国风景名联”昆明翠湖观鱼楼四周亭台参差,迥廊蜿蜒,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其间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实为园中之园近几年昆明翠湖又新辟了儿童乐园、溜冰场、哈哈镜展览、九龙池还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是昆明市民休息和娱乐的好去处,每天从早到晚游人如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春时节,上万只红嘴鸥云集昆明翠湖,成千上万的人投食喂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皆大欢喜,展现了昆明人保护野生动物的美德,国内外游客也纷纷仿效之 现在正好是冬天,昆明人的老朋友红嘴鸥又回到了昆明,大家可以在湖边买专门投食喂鸥的面包来喂喂这些可爱的红嘴鸥们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去体会这一份人和自然的和谐吧 翠湖公园导游词范文介绍3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俨如高原上镶嵌的一颗璀璨晶莹的明珠,这就是古老的 滇南泽,因距昆阳城最近,故又名昆阳湖,即人们熟悉的五百里滇池以往诗人对她描写是:昆池千顷浩溟漾,浴日滔天气量洪,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六河入胸中。
坐落在这美丽高原湖畔的城市,就是春城昆明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四面环山,南临滇池,六河纵横,中间一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坝子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 为此前人有诗描写它的特点是: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 西山龙门 各位朋友,西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开拓史,素以雄、奇、险、秀的瑰丽景色享誉滇中,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的称号西山山峦起伏,形似卧佛,故也称卧佛山隔水相望,西山宛如一丰盈女子躺卧滇池岸边,又有“睡美人”之美称西山有国家、省、市级文物9处,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观、庭院别墅、佛像石雕、古树名木为一园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使西山景区名列全国的奇观胜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西山冷门游览区,昆明有句俗话:“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现在我们将一起去探寻这种“身价百倍”的感觉。
龙门概况 各位朋友,绕过一个小山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崖名叫罗汉崖,西山龙门风景区就位于其上现在迎面而来的就是见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树林荫中的金色屋顶是三清阁建筑群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 “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阁、灵官殿、真武殿等殿阁;“龙门石窟”则是由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部分组成,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阁原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宫,后因战乱废弃,明正德、嘉靖年间,在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由无边阐释经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悬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窝,层层累累三清阁经过几百年的开拓整修,以及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叠,殿阁飞檐,上有彩云蓝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三清境 三清阁牌坊上书四个大字“苍崖万丈”,这写的就是罗汉崖的景色我们走到牌坊下,抬头可见道教的太极图,表明从这里开始进入道家之地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台阶,在登石阶时请朋友数以下所登的台阶数登上这段石阶就是山门,山门称为“三清境”,何为“三清境”呢?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就是“三清天”,就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据道教传说,这三重最高天境分别居住着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层玉清境居住着元始天尊,也称天宝君第二层上清境居住着灵宝天尊,也称太上道君第三层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用“三清”作为宫、观、阁、殿的名称,三清阁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进了三清境就是进入了道教的天堂 请看山门正面这副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这副对联是对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大家看,云雾飘逸,铺至下届,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就在我们脚下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远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请再看山门背面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副对联说的是在欣赏 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正面的对联后,朋友们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之处,抬 眼上望,前面的石阶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对联一语双关,催人奋进,就让我们按照对联所说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灵官殿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三目,赤面,披甲执鞭,左右有灵童捧卷执印,勇猛威武,气势逼人。
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教中的韦驮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请看殿前这副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幅集句联,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色,说明滇池是汇聚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月光辉映,如圆圆碧玉沉入湖水殿前横匾是将下联的后四字“飞阁流丹”进一步突出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流丹”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在阳光的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朋友们,从灵官殿到三清阁有三十六级台阶,刚才我让大家登石阶时数共有多少级台阶,不知道大家数的数字是多少?对,有的朋友认真数了,七十二级请大家注意,这个数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七十二级台阶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们正在登的这三十六级台阶则代表三十六天罡,这是道观中常见的建筑数目 三清阁 在路边有两个平台,一个平台上就是玉皇阁,相传这里原为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的避暑行宫,现在改为茶室在三清阁的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只有这里是一个宽敞的作息之处,在此可以品茗赏景。
请看这副对联:“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联语意兴横飞,状物写景,气势宏大有人说它以太华山喻梁王权势,支撑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征宽阔胸怀,任凭风云激荡另一个平台原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殿前有蛇龟石雕,叫“青蛇缠龟”,龟蛇代表长寿,据说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寿,你看整个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镜了平台上建有真武传奇堂,里面有真武大帝从出家到得到的配图故事,大家如有兴趣可进屋参观 绕过真武殿我们能看到一眼泉,这眼泉叫“孝牛泉”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昆明有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赵屠夫绑了母牛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见牛犊俯卧在地上屠夫很有怀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了三清阁出家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这个传说情节动人,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 揽海处 石隧道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大家请注意安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了。
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继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意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至饿死的故事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伯夷、叔齐的“气节”历来被儒家赞扬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慈云洞 隧道中由于有石窗,所以光线十分充足,从石窗中还可以俯瞰滇池的风光向下看有“空中楼阁”之感,虽有心悸,但脚踏实地这个石窟称慈云洞,是一个姓吴的道人开凿的,正壁原岩上雕刻有一尊观音,膝前一幼童,显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移植过来,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的特点两旁金童合十,玉女捧钵左右有骑马跨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和工作的艰辛大家看,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曾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诗写于嘉庆六年(1801年)诗中赞颂这位吴道人开山凿洞的不朽功绩其中第一首的头四句说:“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
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 开凿概况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当时从三清阁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铺架的木栈道人们登临过往,木栈道吱吱作响,令人胆战心惊,极不安全到了清乾隆年间一个贫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开凿出现在的石道,这道士名叫吴来请,是滇池边渔村的人他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