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中西方传统伦理道德基础比较及启发.doc
3页中西方传统伦理道德基础比较及启发中西方传统伦理道德基础比较及启发作为两个异质的文化体系,中国和西方在传统伦理道德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但差异并不代表两种伦理体系之间就完全不存在可通约性,在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全球化的今天,不同伦理体系之间更可以通过交流和互补各臻完善、相得益彰,从而更适应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两种伦理体系进行比较,最根本的莫过于比较两者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中西传统伦理道德基础的浅层比较,而得出在中国传统与现代化转型时期进行伦理道德建设的一点启发,以纳人之长,补己之短一、家族主义与地域主义一、家族主义与地域主义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家庭、家族处于核心地位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国家起源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中国整个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几乎以调节家庭、家族内部的关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是个小社会,整个国家则是扩大了的家庭,或说家族把家庭伦理规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扩而言之,就是“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父子变相为君臣,兄弟变相为朋友家庭与国家的管理方式一脉相承,所以,有“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说此中,确定了两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就是忠与孝。
孝,是首要之义,“百善孝为先”,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许多学者,如梁漱溟、谢幼伟等,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孝文化”但过分强调孝,甚至是以极为畸形的方式来弘扬、推行孝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吴虞和鲁迅吴虞认为,孝悌之道就是要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他从孝悌之道对国民性的负面影响作了强烈批判鲁迅则从孝道对于人的畸形心理迫害进行了深刻揭露,他在他的文章《二十四孝图》中引用了“郭巨埋子养母”的例子来说明畸形的孝道,“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批判了传统“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而西方国家的起源方式是打破血缘关系,代之以地域关系来形成国家,家族关系的地位次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到了近代,资产阶级以金钱为目的的思想渗透到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相应地,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伦理也退而居于次要位置,反而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伦理道德居于首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较早推行公平、效率这一原则,也得益于这种伦理关系的调节而中国由于伦理关系的影响,直到现在才提倡、推行这一原则。
二、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二、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在中国封建社会,臣民对君主绝对服从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重群体轻个人,对群体的强调是个体的个性被埋没,受压制在强调人伦、人情与人缘的社会中,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是一张网上的一个纽结,每个个体相互依赖,个体价值只能与群体相依存才可以得以实现在积极意义上,它可以使中国人高扬民族气节、爱国情操,可以舍生取义、天下为公从古至今,这一伦理价值取向的影响是使中国人有重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的传统但其负面影响是被群体本位束缚太深,导致个性不得发挥, 养成“事事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的民族性格而西方则强调个体本位,强调个性、个体的权利并宣言一切平等,子与父处于同等位置,推崇民主体--民对君不存在绝对服从三、启示三、启示鉴于孝文化对中国国民的积极影响是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消极影响是其权威价值取向导致了国民的权威主义性格,其崇古取向导致了国民的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性格,其片面义务价值取向导致了国人的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的人格特质而且走向极端的孝又容易导致家庭生活的另一个反面,如虐待老人、宠纵子女,或者是对长辈的冷漠,毫不关心。
因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建立健康的尊老爱幼、平等互重的新型家庭关系,而不是绝对的付出、畸形的不合人性的变态、畸形的愚孝把忠君转化为爱国,高扬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操则是仍然应坚持的其次,要扭转以关系网为社会交往、社会生活首要条件的传统,树立起讲效率、讲公平的社会作风,彻底铲除裙带风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新加坡、香港等所实行的儒家管理方式在金融危机中遭遇的失败可以说是裙带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管理的失败再次,应该适度弘扬个体价值,使个体能发挥创造性,激发个体的活力、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必须强调的是,西方伦理道德并非可照搬照抄,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流病总而言之,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所追求的应是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