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凑十法及破十法14179.pdf
7页. - -可修编- 小学数学凑十法与破十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计算容主要包括:10 以的加减法、20 以的加减法、100 以的加减法三部分容其中,10 以的加减法和 20 以的进位加法在第一册出现,20 以的退位减法和 100 以的加减法(只包括口算部分)在第二册出现 执教过一年级数学的老师对于这部分容很熟悉,也一定了解“20以的减法”的基本算理——“破十法”在旧版教材中,“破十法”被摆在十分明显的位置,并通过例题的解法演示,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掌握 在课标实验教材中, “20 以的减法”从第 1 课“十几减几”开始, “十几减几”中出现的算式和例题都是个位够减的,并不涉及退位问题第 2 课“11 减几”则涉及退位减,并在这一课出现“破十法”教材中出现情景“聪聪买皮球”,从 11 个皮球中取走 3 个,引导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具体操作方法是运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并展示书中主人公“红红”和“聪聪”的办法,红红直接从 11 中数出 3 个,还剩 8 个;聪聪则使用“破十法”,把 11 分成 10和 1,先从 10 中取走 3 个,剩下 7 个,再加上 1 个等于 8 个新教材中的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体现了“数学学习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设计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思想 可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让孩子动手实践,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算时,教材中重要的“破十法”备受冷落,几乎没有学生选择这种思路解题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红红的- . - -可修编- 办法——直接从 11 中数出 3 个,得到剩下的 8 个情争之下,老师只好亲自出马,在投影下演示了聪聪的“巧妙算法”,教材中的重点容——破十法。
然而,问题并未由此解决,当老师再次尊重学生感受,让孩子评价两种算法的优劣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红红的办法”更好,没人愿意主动接受教材中的“破十法” 笔者认为,课堂中出现的这一现象颇有代表性,反映了课改实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实施者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忽视仍以“破十法”的教学容为例,我们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中犯了以下两个错误: 其一,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不准确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对于他们而言,11 减 3 的最好办法就是从 11 中一个一个地数出 3 个而且事实证明,他们的方法只需要一步就能完成,确实比先算 10 减 3,再算 3 加 1 简单在这样两种算法之间,孩子自然而然地会选择前者 其二,教材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11 是 10 的“近邻”,以 11为退位减法的开始可以降低教材难度,便于学生理解3 则是 10 以一个较小的数,先算 11 减 3 也是为了降低教材难度可是,我们这样一味地考虑降低难度,恰恰剥夺了学生尝试其他方法的兴趣和刺激试想,如果教材中先出现 11 减 5,5 在 10 以不算一个小数,直接用 11 去减,学生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
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就可能尝试并发现新的方法实验教材中,也出现了 11 减 5,却是在 11 - . - -可修编- 减 3 之后,这样的设计无法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会受到原有经验和先入为主效应的影响,教材中的重点——破十法,也就无从突破了 笔者认为,在“课改实验”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学的执行者,仅有一些前卫的思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好的教学,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必须是面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尊重学生,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和经验,尊重他们的思考的发现,更要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在生活情景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是 “凑十法” , 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是 “破十法” ,即掌握“凑十法”与“破十法”是熟练计算 20 以、100 以的加减法的基础和关键。
一、凑十法 “凑十法”是计算 20 以进位加法的基础和核心,它的过程很复杂,简言之是:先分,再凑十,最后把零头相加具体来说,分之前的观察十分重要,首先决定凑哪个数,分哪个数,要凑成十的那个数还缺几,就从另一个数分出几,这个思维过程包含量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最优化思维 这里的最优化思维是思考问题从最好、 最简洁的角度,因此这种“凑十法”就是让学生计算起来既容易想,又不容易出错的过程 “凑十法”虽然分三步,但这个过程之前的观察思维是复杂的,是“凑十法”过程的酝酿和成形,所谓的“胸有成竹” 例如:9+7,它的“凑十法”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 . - -可修编- 1、 9 + 7=16 2、 9 + 7=16 第一种思考的过程是:凑 9 分 7,凑 9 成十缺 1,需要从 7 中分出 1,还剩下 6。
具体过程是:①把 7 分成 1 和 6,②1 与 9 凑成 10,③10 再加 7 剩下的 6 是 16第二种思考的过程是:凑 7 分 9,凑 7成十缺 3,需要从 9 中分出 3,还剩下 6具体过程是:①把 9 分成 6和 3,②3 与 7 凑成 10,③10 再加 9 剩下的 6 是 16 以上两种形式的“凑十法” ,如果只看算式想凑十过程,即抽象又复杂,如旱地里拔葱,很难,结合实物、学具让学生动手摆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是生动有趣的实物图象,如:上面的 9+7,让学生左边摆 9 个黄圆形,右边摆 7 个红圆形,然后把 1 个红圆形移到左边成为 10 个,学生口述过程是:7 分成 1 和 6,9 加 1 得 10,10 加 6得 16;或者左边的 3 个黄圆形移到右边,右边成为 10 个,学生口述过程是:9 分成 3 和 6,3 加 7 得 10,10 加 6 得 16 理解了“凑十法”的过程,就是明白了“凑十法”的算理,接着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凑十法” 一是看图填方框,如: 9 + 5=□ 9 + 5=□, 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习题,圈圈、算算,三是根据教材提供的习题,看图列式计算等。
- . - -可修编- 学生掌握了 “凑十法” 的算理后, 利用各种形式, 采用各种手段,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从而形成技能, 这一步决定着学生的熟练程度,只有多加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口算能力一般每堂课都拿出一些时间练习计算,天天练,日久也就克服了这个难点,做得又对又快 二、破十法 20 以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进位加法多一些,因为有进位加法做基础,所以教材上只介绍了“做减法,想加法” ,教材上出现的 20 以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的,如:12—9,12个风筝用虚线圈起 9 个,学生一看就知道得 3 个,做一做中,用小棒摆摆或者圈圈,总之,都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如果 20 以的进位加法不过关,做 20 以的退位减法就会有影响,因此,除了做减法想加法外,我向学生介绍了典型的方法——用“破十法”来计算 20 以的退位减法。
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复杂的“凑十法” ,所以在学习“破十法”时,相对简单些 “破十法”的思维过程是:先分,后减,再加即先从被减数分出一个 10,再从 10 中减去减数,所得的差与被减数剩下的合起来如:12 — 9=3,先把 12 分成 10 和 2,10 减 9 得 1,1再加 2 得 3 2 1 - . - -可修编- 三、100 以的加减法 100 以的加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上这些容教材上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在一个个故事情节中学习其中,重点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通过操作小棒,成捆的与成捆的相加减,单根的与单根的相加减,从而让学生理解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退位减是教学的难点,它计算的基础和核心还是“凑十法”与“破十法” ,采用的具体措施是让学生操作小棒,掌握方法。
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 如:教学 24+9 时,左边摆 2 捆零 4 根小棒,右边摆 9 根,怎样把它们合起来?9 根加 4 根是 13 根, 即 1 捆零 3 根, 这一步就是“凑十法”的过程,接着,13 根加 2 捆是 3 捆零 3 根然后,不摆小棒,看着算式 24+9 直接口述计算过程,即:4 加 9 得 13,13 加 20 得 33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 如:教学 36—8,先摆出 3 捆零 6 根小棒,然后拿走 8 根,怎样拿?⑴拿走 8 根的一种方法是,先拿走散的 6 根,再从一个整捆中拿走 2 根,剩下的 8 根与原来的其它两捆合起来是 28 根⑵拿走 8 根的另一种方法是:散的 6 根减 8 根不够减,需与 1 捆合起来是 16 根,从 16 根里减去 8 根得 8 根,这一步就是“破十法”的应用,然后 8根与原来的 2 捆合起来是 28 根第一种方法容易理解,但过程相对麻烦些, 第二种方法用破十法计算, 也容易理解, 过程也相对简单些,- . - -可修编- 但需要有扎实熟练的 20 以的退位减法作基础,否则,计算正确率低,或计算速度特别慢,现在,在教学中,主要应用第二种口算方法,即用的基本方法还是“破十法” 。
从印象中,现行教材与传统教材有一些差别,用“凑十法”计算20 以的加法时,介绍了两种本质相同形式不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拓展,传统的教材只介绍了一种,思路相对狭窄些而传统的教材用“破十法”计算 20 以的退位减法时,例题很多,可能因为这种方法难理解的缘故,而现行教材主要是看减法想加法,所以只要用一个例题引出计算方法就可以,因此,现行教材在教学 20以的退位减法时,干脆利落,就纯粹计算部分只出现了一个例题 用“凑十法” 、 “破十法”来计算 20 以、100 以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是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大部分学生掌握得较好,算得又对又快,但是就是有个别学生不习惯于用这种方法, 他们喜欢数手指或列竖式(现在教材没有出现竖式,可能是家长教的)来计算,虽然速度慢了些,也能算对,其实,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随着练习的增多,即使学不会“凑十法” 、 “破十法” ,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能逐步提高从另一方面讲,他们虽然算的慢,但在活生生的现实中会算会用,并也表现出一些灵性,能积极、灵活、敏捷的应对各种问题,这样的学生是不是也应该被认可,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