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儿科学教材改革设想.doc
4页《中医儿科学》教材改革设想 【摘要】 从《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看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 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 《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 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材; 教育,医学; 中西医结合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 水平的提高 《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 易其版本, 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 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 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 《中医儿科学》 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 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又有"小儿年龄分期" ,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 1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 "肾系病证" ,而有的却用 "肺脏病证" "肾脏病证" 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 。
"夜啼" "痫 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 "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 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 "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 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 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 "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 "五迟、五软"和"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 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 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 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 6 个方 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 6 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 论述"胎黄" 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 ,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 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 湿热内侵" 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 " "肺 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 "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 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 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
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 2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 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 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 "肺系疾病" ,有的却用"肺脏疾病" ,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 行疾病" ,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 ;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 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 ,有的又说"疹喜清凉" ,在 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有 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 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 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 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 "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 红热" 百日咳" 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 顿咳" 小儿暑温" " " " " 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 (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 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 ,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