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龙湾区文保单位简介资料.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06762510
  • 上传时间:2023-07-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龙湾区文物保护单位情况:至2011年10月,龙湾区所管辖文物保护单位共2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永 昌 堡 [龙湾区新城村·明代·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永嘉县志》载,系王叔果(官至广东按察副使)、王叔杲(官至福建布政使右参政)为抵御倭寇骚扰而倡议筹金筑堡自卫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158)春动工,翌年冬筑成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45米,周长2366米现存城墙高8米,基阔4米,墙体以块石斜垒,中间夯土,外绕护城河现存水门三座、陆门四座二渠贯穿城内,南北走向,与外河相通渠上架“左昌桥”等五座石桥国安寺石塔 [龙湾区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宋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嘉县志》载:“国安寺在膺符乡(今瑶溪乡一带),唐乾符间(874 ~ 879)建 塔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六角、九层、实心,高18.6米台基由长方形条石铺就,周边雕刻“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枭刻有仰覆莲,束腰各面浮雕形态各异的狮兽,底层偏高,置木构副阶从第二层开始,各层之间设有腰檐,上层塔身直接置于下层腰檐之上每层转角处设角柱,分瓜棱形和六角形二种。

      柱间刻阑额、斗拱支承腰檐壁面浮雕佛教造像,每层每面18尊,分两排全跏趺坐于壶门内的莲花座上第一层则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每面两排六个小壶门,内坐佛像六尊,下部分其他各面相同,唯西面正中两檐柱间浮雕佛像2尊,全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并设背光、垂幔塔身雕有佛像1062尊,与地宫内碑文:“贤动如来像合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盖表法华踊现之象”的记载吻合腰檐用石材雕出角梁、板桷和有筒瓦的屋面,翼角起翘平缓,梁端留有孔洞用以悬挂风铎塔刹早毁,1987年落架大修时恢复,现为铁质葫芦形同时发现塔内造塔碑记12方,载有北宋元 右庚午年(1090)、癸酉年(1093)等纪年,可见该塔建于(1090~1093)年该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张 璁 祖 祠 [龙湾区普门塘河东岸·清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建于明嘉靖初年,祀张璁祖先张璁(1475~1539),官至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祠原建于永强普门,明嘉靖戊午(1558)毁,明万历间在今址重建,清顺治辛丑(1661)永强奉令迁徙,祠再毁,康熙癸酉(1693)又在今址修复该祠二进五开间,通面阔32.80米,通进深47.2米。

      左右厢房各七间,木结构,梁架粗壮,阴阳合瓦,勾头滴水,重檐悬山顶天井、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原有照壁、牌坊、圣旨亭、东西仪门等,俱毁,仅留仪门遗迹照壁、石牌坊等已复原王瓒家庙 [龙湾区殿前村·明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建于明嘉靖初年,原址在水潭村塘河边,明末毁于台风,清初迁建于现址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弘治八年举人,次年春得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正德三年升任侍讲,著有《正教篇》、《弘治温州府志》、《瓯滨集》、《千里马》、《东厢漫录》、《二妙集》等书行世嘉靖三年病殁于家,钦命追赠礼部尚书,谥文定该庙坐西朝东,二进五开间,正厅通面阔11.50米,通进深12.85米,悬山顶,梁架明间抬梁式,梢间穿斗式梁架、柱础、天井、月台、左右厢为明末清初原结构,前厅、石构碑楼早毁,现已复原汤 和 庙 [龙湾区宁城村十字路头·明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城隍殿,祀汤和而建汤和(1326~1396),字鼎臣,安徽凤阳人,因战功进封信国公明洪武十九年,汤和在浙闽沿海筑寨城,设卫所,民众赖以自保汤和死后,封东瓯王,谥襄武该庙正殿三进五开间,木结构,通面阔17.00米,通进深9.25米,悬山顶,梁架明间抬梁式,次梢间穿斗式。

      照屏、水井、月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后殿建于清乾隆间,已毁,近年复原龙 湾 炮 台 [龙湾区龙湾山·清代·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温标右营龙湾炮台,简称龙湾炮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北与乐清盘石“镇瓯炮台”隔江对峙,扼守瓯江口,为近代温州军民抵抗外侮的重要江防设施 炮台依山而筑,平面呈椭圆形,南北直径40米,东西直径60米,由南门出入,门楣上嵌阴刻“龙湾炮台”石匾一方炮台由3个炮堡联接组成,高2.76米面对东、北江面,后有营墙,墙高3米,厚2米炮堡内部呈腰鼓形,堡内设有一小弹药库中堡安设阿姆司上落一尊,重一万三千余斤,口径七寸,射程十六里,东堡安设平安来福炮三尊,各重九千余斤,口径十寸,射程七里,西堡安设平安来福炮三尊,各重七千余斤,口径八寸,射程六里炮眼由内向外逐渐扩大,平面呈扇形炮台建筑采用黄泥、石灰、细砂拌和,逐层填筑夯实,非常坚固 除龙湾和镇瓯炮台外,当时温州尚有东关炮台两座,茅竹岭炮台和状元桥炮台,现均废圮龙湾炮台抗战时遭日机轰炸破坏,后经修葺,岿然独存龙岗山遗址 [龙湾区龙岗山·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山为大罗山支脉,新石器遗址范围约1500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有柳叶形石镞、穿孔石矛,通体精磨。

      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皮陶、印纹硬陶器型有釜、瓿、钵、壶、罐、纺轮等,拍印纹饰有篮纹、直条纹、编织纹、云雷纹及刻划的曲线纹曾在距地表30公分处发现半球形纺轮一件,平面满饰梳齿、篦点和弦纹相结合的纹饰根据出土器物特征,上限在新石器晚期,下限至战国半山摩崖题刻[龙湾区龙岗山南坡·明代·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永强二都人王叔果(1516~1588),号西华山人,官至广东东按察司副使,著有《半山藏稿》,王叔杲(1517~1600),官至福建右参政,著有《玉介园存稿》兄弟俩少年时在半山读书叔果致仕后在半山筑缭碧园,建静宜阁,优游林下,邀集永嘉名士在此觞咏,如《缭碧园成,诸友小集十二韵》等诗数十年来,留下半山草堂、觞咏亭、缭碧园和华阳洞等多处遗迹其中,半山摩崖题刻8处:“佾竹厨”、“濯缨”、“罗际洞天”、“山高月小”、“云静渊澄”、“龙岗”刻于龙岗山背,字径1.24×0.94米、“华阳洞”刻于洞口上端巨岩正中、《半山草堂诗》多首,嘉靖辛丑(1541)刻于华阳洞畔此外,华阳洞内另有明万历丙戌(1586)重阳日西华山人所书诗碑《山居纪旧》、《辟华阳洞成》等诗以上题刻和诗碑,书法苍劲浑朴,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张天麟家庙 [龙湾区普门村五芳巷·清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肇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祀张天麟而建张天麟,字季昭,天启壬戌二甲一名初授礼曹,后转任福建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崇祯十二年,擢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督七漕运著有《四朝通纪》、《松台山房诗文集》、《纲鉴集要》、《古今史纂》等行世该庙二进五开间,座北朝南,木结构,前厅通面阔10.7米,通进深3.93米;正厅通面阔10.85米,通进深9.7米,悬山顶梁架明间抬梁式,次梢间穿斗式,天井、月台、通道均用长条花岗石平铺,保持原有风貌,厢廊已复原双岙石胜观摩崖造像 [龙湾区双岙村南山古佛岩·宋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共十四躯,座南面北,为佛、道混合造像群最大的一躯,通高1.33米,阔0.55米,刻入深度0.21米东首第二躯造像上方,有阴刻楷书“张氏妈娘舍山路捌丈洋路四十二丈祈保寿命延长”21个字古佛岩北下向为石胜观,又名玉皇殿,悬山顶,二进三开间,木结构通面阔10.5米,通进深7.4米由石胜观东行约20米,有阴刻楷书“蒙泉”2字,无款第一山”摩崖题刻 [龙湾区郑宅村横山北麓·明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自左向右横阴刻行书“第一山”,字径约1米,署“米芾书”。

      在“米芾书题刻”的西面石壁,有线阴刻楷书“第一山”3字,字径约0.7米,无款峰门山摩崖题刻 [龙湾区坦头峰门山·宋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从滴玉泉至坦头尖途中,在高约20米的山坡上阴刻帆船一艘,长约50厘米旁隶书阴刻“乾道二年水满此地”八字,为珍贵的水文史料诸 募 桥 [龙湾区刘宅村·宋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肇建于宋淳熙元年,为三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跨刘宅河,长15.00米,阔1.52米,石梁南侧直书阴刻“淳熙元年(1172)岁在甲午九月酉朔二十四戊申日建”20个字,北侧楷书阴刻“□□癸亥高原张家□□□龙□桥□□□”17字相传是宋代乾元寺僧人益谦向诸位信众募化而建,故名“诸募桥”东 引 桥 [龙湾区城南村·明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肇建明崇祯四年(1631),为三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跨李浦河,长19.6米,阔1.8米,桥梁东侧阴刻楷书“东引桥”3字,西侧阴刻楷书“崇祯四年□建”6字桥面遍刻云纹和吉祥图案望 海 桥 [龙湾区水潭村·清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肇建于明代原为十二孔式石桥,清同治间(1864)重建时改为八孔南北走向,跨水潭河,长37.80米,阔2.20米。

      两侧置青石栏杆,桥北尚存碑一通横 塘 桥 [龙湾区下六宅·明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五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跨永强塘河,长12米,阔2米桥面南侧阴刻楷书有“明诰封通政使司右通政王钲建桥”14字王 德 墓 [龙湾区上朱洋村·明·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王德(1517~1558),字汝修,号东华,永昌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东昌府推官二十九年,出为广东按察使佥事,因病回乡三十一年倭寇掠黄岩,王德与叔父王沛聚义兵千人慎固自守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大掠温州,六日叔父王沛在瑞安梅头被倭寇杀害,次日王德与倭寇激战,斩获数人十九日移兵宁村,次日府城告急,王德率部驰救,至龙湾金岙遇伏阵亡,朝廷追赠为大仆寺少卿,在康乐坊建愍忠祠以为纪念墓区内伴葬其孙王名世王名世(1579~ ? )字时可,号翼宇,万历二十五年武状元,任锦衣卫、明威将军温州市区曾建有“三元坊”纪念他墓地约1000平方米,墓葬损坏严重,墓室尚存东海大堤 (包括旧残土堤)[龙湾区蓝田至瑞安梅头海堤·现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7号台风袭击瓯海,肆虐为百年来所仅见,农田受淹14万亩,坏屋19545间灾后瓯海区人民政府发动民众60多万人次,投入土石300多万立方,耗资近亿元,至1995年10月竣工。

      堤长20公里,高9米,顶阔6米临近旧残土堤犹存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林斤澜为之作铭:峨峨大堤,南天一柱伊谁之力,瓯之百户温人重商,无往不赴不靡国力,同心自助大堤之兴,速如飞渡凿石移山,淘土为路茵茵草绿,群莺栖树人鱼同乐,仓廪足富峨峨大堤,长安永固前既彪炳,后当更著海 思 亭 [龙湾区灵昆海思村·清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肇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木结构,攒尖顶,亭内壁嵌有童兆蓉书楷书碑志一通,解放后原亭毀于台风童兆蓉(1835~1905),字小芙,晚清湖南宁乡人同治六年举人,光绪二十七年擢浙江温州处道,任上修塘开渠,奖励农桑,兴学爱民,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卒于任《清史稿》有传,著有《童温处公遗书》6卷王 诤 墓 [龙湾区山西岙村·明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王诤墓位于龙湾区状元镇山西岙墓始建于万历癸末(1583),同年立祠墓地通面宽25米,进深70米墓室完好,墓区尚有牌坊、望柱、石象牲等遗存祠通面宽26.6米,进深26.6米王诤(1508-1581),字子孝,号竹崖,永昌堡人嘉靖庚戌(1550)进士,历官溧阳令、河东巡盐、云南巡按、都察院佥事都御史、贵州巡按等凡任上抑豪强,严拒贿,秉公处事,邑民感德,筑生祠祀之。

      性至孝,喜周济,倡导读书,奖掖后进著有《滇南奏疏》、《大学衍义略》、《祥刑议》等行世东 溪 碑 群 [龙湾区东溪村·明代·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东溪碑群位于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姜氏宗祠内:《明天顺故冠带义士怡庵姜公墓铭》,卢陵陈文撰文,郡人徐珙篆额,四明金溥书;《明天顺姜安人周氏墓铭》,四明陆瑜撰文,甬东铁奂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