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汴绣的传统技艺及产业化之路.docx
2页汴绣的传统技艺 这 项 古 老 、 工 序 复 杂 、 耗 时 长 的 手 工 艺 术 越来 越 不 能 迎 合 市 场 和 当 今 社 会 的 需 求 汴 绣有 着 辉 煌 的 昨 天 ,然 而 随 着 社 会 发 展 带 来 的 技 术 革 命 和 人 的 思 想 观 念 的 改 变 ,目 前 己 处 于 不 景 气 状 态 ,几 乎 濒 临 灭 绝 ,令 人 担 忧 引 起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1、 国 家 目 前 出 台 的 一 些 针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措 施 还 远 远 不 够 ,有 关 部 门 既 没 有 切 实 地 行 使 其 协 调 职 能 ,打 击 假 冒 伪 劣 行 为 ,整 顿 和 规 范 市 场 秩 序 ,又 没 有 给 予 汴 绣 这 项 开 封 独 特 的 传 统 工 艺 以 足 够 的 重 视 与 支 持 ,没 有 对 汴 绣 研 究 给 予 扶 持 ,而 是 多 采 取 了 放 任 自 流 的 态 度 ,促 销 力 度 不 够 ,在 开 封 ,汴 绣 具 有 一 定 的品牌形象,但在全国知其者不甚多2、 人 员 老 龄 化 困 扰 着 汴 绣 的 发 展 。
汴 绣 专 业 人 才 的 培 训 缺 乏 ,后 继 无 人 ,具 有 高 超 技 艺的绣工逐年减少,人才流失严重3、 急 功 近 利 的 浮 躁 心 态 造 成 传 统 汴 绣 精 品 缺 乏 ,社 会 美 誉 度 下 降 传 统 汴 绣 精 品 的 产 生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过 程 ,而 一 些 生 产 汴 绣 的 工 厂 或 家 庭 作 坊 ,打 着 汴 绣 的 招 牌 ,唯 利 是 图 , 一 幅 本 需 要 两 个 月 才 能 完 成 的 绣 品 ,两 三 天 就 能 赶 制 出 来 ,这 样 的 绣 品 “丧 失 了 汴 绣 的 特 色 ,失 去 了 风 格 和 品 位 ”,实 际 上 并 没 有 传 承 汴绣的优秀传统要 使 汴 绣 重 现 昔 日 风 采 ,展 露 它 不 逊 于 苏绣的风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 建 立 专 项 基 金 ,进 行 重 点 扶 植 建 立 汴 绣 博 物 馆 ,收 藏 和 展 示 本 省 汴 绣 代 表 作 博 物 院 可 以 展 示 汴 绣 艺 术 的 发 展 历 史 沿 革 及 汴 绣 精 品 ,选 择 技 艺 精 湛 的 绣 工 表 演 ,让 中 外 游 客 现 场 参 与 刺 绣 制 作 ,体 验 刺 绣 制 作 的 过 程,享受刺绣艺术的乐趣等等。
2、 建 立 汴 绣 后 备 人 才 的 培 养 机 制 针 对 有 意 向 开 设 汴 绣 学 校 的 ,国 家 应 拨 出 一 定 的 经 费 ,减 少 或 免 除 学 生 学 费 ,制 定 就 业 优 惠 政 策 ,使 汴 绣 得 以 传 承 与 发 展 ,努 力 改 变 现 有 从 业 人 员 文 化 素 质 偏 低 ,艺 术 鉴 赏 水 平 不 高 的 状态3、 创 新 和 创 意 是 任 何 产 品 设 计 的 灵 魂 , 我 们 需 要 转 变 思 路 ,更 需 要 理 念 创 新 和 汴 绣 的 产 品 革 新 如 ,汴 绣 加 工 到 高 档 日 用 品 和 高 级 的 婚 庆 礼 服 上 去 ,力 求 不 同 和 原 汁 原 味 的 手 工 艺 术 汴 绣 礼 品 和 旅 游 纪 念 品 不 仅 要 有 鲜 明 的 地 域 文 化 特 征 ,还 要 做 到 与 时 尚 文 化 的 有 机 结 合 ,体 积 要 小 ,重 量 要 轻 ,制 作 要 精 美 ,包 装 要 别 致 在 保 证 高 档 汴 绣 工 艺 品 逐 步 扩 大 生 产 的 同 时 ,也 要 开 发 一 般 旅 游 需 要 的 面 向 大 众 市 场 的 中 、 低 端 产 品 ,实 现 了 设 计 新 颖 、 制 作 考 究 、 包 装 有 品 位 、 价 格 低 、 易 携 带 , 观 赏 性 实 用 性 相 结 合 的 汴 绣 低 端 工 艺 品 ,使 外来的刺绣制品逐步被挤出市场。
4、 借 鉴 和 学 习 国 外 对 传 统 工 艺 美 术 保 护 、 传 承 的 方 法 当 代 有 很 多 发 达 国 家 已 在 高 层 次 上 着 手 恢 复 和 研 究 传 统 手 工 艺 ,如 日及产业化之路属 于 最 原 始 、最 古 老 的 绣 种 之 一 汴 绣 的 魅 力 在 于 手 工 制 作 ,反 过 来 ,手 工 艺 品 的 漫 长 周 期 和 艰 辛 历 程 又 制 约 了 刺 绣 的 产 业 化 、规 模 化 的 发 展 如 何 在 传 统 的 基 础 上 推 出 汴 绣 新 形 象 、新 工 艺 、新 内 涵 ,以 适 应 现 代 人 的 需 要 ,现 代 家 庭 的 需 要 、现 代 审 美 的 需 要 , 更是历史交给我们的重要课题[摘 要 ] 中国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汴绣作为 河南地区特色的刺绣形式,历史悠久,[关 键 词 ] 汴绣 传统技艺 文化再生一、 汴绣的发展历史我 国 的 刺 绣 工 艺 有 着 非 常 悠 久 的 历 史 , 四 千 两 百 多 年 前 ,已 有 了 关 于 刺 绣 的 记 载 ,期 间 刺 绣 衍 生 出 多 姿 多 样 的 品 种 ,汴 绣 便 是 其 中 之 一 。
但 汴 绣 这 一 名 称 的 历 史 并 不 长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逐 步 发 展 起 来 的 汴 绣 的 发 源 地 在 开 封 ,史 称 汴 梁 ,简 称 汴 ,故 开 封 刺 绣 命 名 为 汴绣开 封 位 于 河 南 东 部 ,距 今 已 有 2700多 年 的 历 史 ,战 国 时 期 的 魏 ,五 代 时 期 的 后 梁 、 后 晋 、 后 汉 、 后 周 以 及 北 宋 和 金 均 建 都 于 此 ,有 “七 朝 古 都 ”之 称 伴 随 着 朝 代 的 更 替 ,汴 绣 艺 术 更 不 断 的 向 前 发 展 在 这 七 个 朝 代 中 ,它 以 绣 工 精 致 ,针 法 细 密 ,图 案 严 谨 ,格 调 高 雅 ,色 彩 秀 丽 而 著 称 ,早 在 宋 代 就 已 驰 名 全 国 后 因 金 兵 入 侵 ,宋 室 南 迁 ,兵 火 水 患 ,北 宋 刺 绣 也 随 着 北 宋 王 朝 的 覆 灭 而 跌 入 了 最 低 谷 但 它 深 深 根 植 在 中 原 ,特 别 是 开 封 这 块 土 地 上 的 刺 绣 技 艺 ,仍 在 民 间 广 为 流 传 ,它 巧 夺 天 工 的 技艺为后人承继和感叹。
二、 汴绣艺术特色的研究千 百 年 来 ,刺 绣 作 为 一 门 独 特 的 技 艺 , 也 是 随 着 艺 术 的 兴 衰 而 起 落 的 开 封 被 称 为 “书 画 之 乡 ”、 “历 史 名 城 ”,翻 开 汴 绣 的 成 长 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书画精品的长廊据 《 宋 史 •职 官 志 》 载 :宫 中 文 绣 苑 掌 摹绣 徽 宗 年 间 又 设 绣 画 专 科 ,使 绣 画 分 类 为 山 水 、 楼 阁 、 人 物 、 花 鸟 ,因 而 名 绣 工 匠 相 继 辈 出 ,使 刺 绣 绘 画 发 展 至 最 高 境 界 并 由 实 用 进 而 为 艺 术 欣 赏 ,将 书 画 带 入 刺 绣 之 中 ,形 成 独 特 的 观 赏 性 绣 作 宋 代 刺 绣 画 在 唐 代 绣 制 宗 教 性 装 饰 基 础 上 ,逐 步 转 向 摹 绣 古 代 名 人 书 画 ,追 求 与 原 作 形 似 ,注 重 逼 真 ,而 刺 绣 画 的 制 作 不 仅 要 有 很 好 的 刺 绣 技 艺 ,还 必 须 具 备 一 定 的 书 画 知 识 和 文 化 素 养 ,能 领 会 画 面 的 造 型 、 色 彩 、 风 格 气 韵 ,要 具 备 这 些 艺 术 素 养 ,往 往 只 有 条 件 优 越 的 名 门 闺 秀 ,她 们 研 读 诗 书 、 善 描 能 画 、 饱 受 绘 画 熏 陶 ,因 此 绣 出 的 刺 绣 画 水 平 很 高 ,所 以 宋 代 刺 绣 画 叫 做 “闺 阁 绣 ”。
宋 代 的 刺 绣 在 唐 代 宫 廷 绣 和 日 用 绣 的 基 础 上 ,绣 品 生 产 遍 布 河 南 ,四 川 、 湖 南 、 湖 北 、 江 苏 、浙 江 ,广 东 等 地 ,而 开 封 的 刺 绣 则 体 现 了 宫 廷 绣 的 最 高 水 平 闺 阁 绣 也 由 此 在 刺 绣 发 展 史 中 占 有 重 要 的 位 置 《 韩 熙 载 夜 宴 图 》 、 《 五 牛 图 》 、 《 百 骏 图 》 等 作 品 颇 受 世 人 瞩 目 ,尤 以 北 宋 画 家 张 择 端 的 《 清 明 上 河 图 》 为 蓝 本 的 同 名 绣 品 最 为 称 著 再 现 了 原 作 的 精 髓 和 宋 都 汴 梁 繁 荣 昌 盛 的 历 史 风 貌 ,充 分 展 现 了 中 原 民 间 文 化 的 博 大 精 深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和 手 工 艺 价 值 ,多 次 荣 获 国 内 、 国 际 奖 项 ,并 被 许 多国家和著名机构收藏三、 从刺绣特点上与其它绣种比较在 中 国 的 绣 品 历 史 上 ,苏 绣 以 精 妙 著 称 , 蜀 绣 以 华 美 显 世 ,湘 绣 以 实 用 流 行 。
它 们 的 名 气 都 比 汴 绣 大 ,但 汴 绣 以 善 绣 古 画 为 特 色 ,《 清 明 上 河 图 •虹 桥 》 是 其 代 表 作 ,因 此 在 诸绣 中 占 有 一 席 之 地 汴 绣 它 继 承 了 宋 绣 的 题 材 、 工 艺 特 点 ,吸 收 了 河 南 民 间 刺 绣 的 乡 土 风 味 ,有 蒙 针 绣 、 打 子 绣 、 套 针 绣 、 戗 针 绣 、 乱 针线 、 双 面 绣 、 双 面 异 色 绣 等 30余 种 针 法 和 绣种 既 有 四 大 名 绣 纤 细 的 特 色 ,又 独 具 粗 狂 豪 放 的 中 原 地 域 特 色 因 为 汴 绣 受 北 宋 刺 绣 的 影 响 较 多 ,风 格 上 也 更 接 近 绘 画 的 工 艺 特 色 它 的 历 史 背 景 比 四 大 绣 种 更 有 优 势 ,汴 绣 作 品 的 特 色 更 趋 向 于 雅 致 ,端 庄 、 构 图 严 谨 ,整 体 感 强 ,追 求 中 国 书 画 效 果 中 的 意 境 和 风 韵 , 绣 工 精 致 细 腻 ,不 难 看 出 历 史 文 化 在 艺 术 风 格上的影响深远。
汴 绣 是 一 朵 古 老 文 化 遗 留 下 来 的 奇 葩 它 的 针 法 活 跃 、 跳 动 而 不 拘 小 节 ,显 示 出 了 中 原 这 方 水 土 养 育 的 河 南 人 民 的 质 朴 与 大 度 汴 绣 的 古 朴 洒 脱 与 苏 绣 的 文 静 雅 致 虽 然 相 映 成 趣 ,它 们 谁 也 不 能 替 代 谁 ,但 汴 绣 的 名 气 却 小 的 很 目 前 研 究 汴 绣 的 人 太 少 ,汴 绣 工 艺 大 师 寥 寥 无 几 ,汴 绣 的 精 品 很 少 ,社 会 声 誉 也 无 法 与 苏 绣 相 比 怎 样 做 好 汴 绣 的 传 承 ,提 高 汴绣的名气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四、 汴绣的传承与再生在 今 天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来 说 ,大 工 业 机 器 化 生 产 和 先 进 的 高 新 科 学 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