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解读“三农”问题.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13867916
  • 上传时间:2023-0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解读三农问题一、认知“三农”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 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何谓农民?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 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不仅仅指从 事农业劳动人口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 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 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 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二、“三农”问题现状及分析1、 农业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 下2、 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 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

      3、 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 题4、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1) 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2) 农业人口过多、素质过低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 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城乡二元结构成因:①由于城市承载力低,资源稀缺,工作岗位有限,粮食 需要配给,客观上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②户籍 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现实情况促使修宪,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 结构固定下来4)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5) 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三、解决“三农”问题途径及措施1、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迁入城镇;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 教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 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 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居 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所谓“减少农民”,就是把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作为各地区重要的发 展目标,从而才有可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最终才能富裕 农民。

      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 点,就涉及10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因此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城市 化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特征: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具备了反哺条件,具体对策:松绑、减负、 扶持2、 新形势下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15个“一号文件”突破僵化体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 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 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 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 任制”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 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 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 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

      解决上述 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 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承包土地15年不变: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 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 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 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 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 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 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 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扩大市场调节力度: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 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 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 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 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 农村经济。

      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 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 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 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 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 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 关系的调节更加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 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若干政策的意见》,体现的三大政策的调整1. 文件清晰地说明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1997年以来,我国粮价连续几年走低,近年来甚至出现了粮食的投入比产出 还大的情况。

      前年,粮食产量跌破9000亿斤,跌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点 再者,我国耕地面积也出现大幅下降,2001年以后,年减少2000万亩左右,目前已跌破19亿亩2. 强调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5年内,农业税收每年减少一个百 分点,到本届政府任满时可降低到3.4%在人代会上提出了 5年内实现0税率 的目标3. 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留下了很大空间中共中央2005年1号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是我 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 “一号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 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解读新农村建设系列关键词:反哺农业、农民增收、2008年中国农村将基 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征地农民利益、取消农业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免征农业税、 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若干意见现代农业成为今年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为何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四 条理由:1.确保新农村建设方向正确的重要举措;2.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3.农 业发展阶段;4•政策连续性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 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意义: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 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即第十一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 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 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个以“三农”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 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 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 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 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 构的任务越来越重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力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 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四、 十八大:推动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四化同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方面,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支持另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大幅度减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 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二是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集中,促进小城镇发 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 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党对“三农”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农一惠农一富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政策体系,是以工补,以 城带乡的细化和实化五、 当代大学生与“三农”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