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doc
6页《短文两篇》课文解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文】山不一定要多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多深,有了龙居就成为灵异的水了注释】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名,有名、著名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灵,灵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德行注释】斯:这惟:这里是“只”的意思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注释】苔:苔藓类植物,常贴地面生长,根、茎、叶不明显上:长上入:映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注释】鸿儒:博学的人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注释】调素琴:这里指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看,观览金经: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既)没有(嘈杂的)乐声来扰乱两耳,也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注释】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dú):官府的公文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身体劳累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译文】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蜀扬子云的亭子注释】诸葛: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省子云:扬雄,西汉时文学家,字子云这里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意思是说,它们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原意为“有何陋”,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段析】“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上为第一层:开头运用类比主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引起下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让人赏心悦目,以明“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无”对举,实虚相映,由交往人物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调素琴,阅金经”,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虚写,可见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以上为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之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子居之,何陋之有?只截取后一句,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省以上为第三层: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①文章开头写山和水,这与陋室有何关系?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哪一方面写出了陋室的特点? ④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中能看出室主人是怎样的人?⑤“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⑥“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⑦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何作用? ⑧用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好处?⑨本文采用怎样的写作方法?表明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注释】陆:地上之:助词,的蕃(fán):本义是茂盛,引申为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译文】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注释】陶渊明:因不满政局,辞官隐居,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牡丹:著名观赏植物,有“花中之王”之称,花色鲜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我只喜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的品格),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啊注释】之: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没有堵塞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益:更加亭亭净植: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观:观赏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段析】开头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要写之花陶渊明爱菊有诗为证《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另外,陶渊明退隐田园,“种豆南山下”,也印证了菊的隐士形象。
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其中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括莲的品质在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同时也为下一段借花抒发议论创造条件这一段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了作者爱莲的缘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注释】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注释】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何人:什么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注释】宜:应当矣:语气助词段析】⑩开篇为何没有直接写爱莲而是先写爱菊和爱牡丹的人?⑪“独”字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⑫列举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⑬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⑭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⑮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⑯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本文是怎样体现的?⑰《陋室铭》与《爱莲说》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点是什么?)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发感叹叹菊是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实在太少;叹牡丹是感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实在太多;叹莲是叹与己类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者太少三叹,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对“君子”之风的崇拜答案速查:①宋人朱熹评价《诗经》所用的“兴”的手法时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本文是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同时这也是作类比的论证,表明“陋室”也有“名”与“灵”的性质,使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②“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成 ③从居住环境方面写出了陋室的清雅 ④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与他交往的人士都是博学的人,他也一定非常博学,志趣高雅⑤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谈笑有鸿儒”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实写,而“往来无白丁”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虚写 ⑥这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无意义的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作描写抒情罢了。
⑦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诸葛亮和扬雄那样的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⑧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再次强调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则陋室不陋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⑨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⑩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以表达出对莲的喜爱之情 ⑪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⑫a.反问:同予者何人?b.排比: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c.比喻:莲,花之君子者也⑬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君子⑭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⑮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⑯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⑰在表现形式上,两篇文章的文体不同,一篇是骈文,一篇是散文前者自然骈句居多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只有最后一句是散句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陋室铭》通过写“陋室”,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句句写“陋室”,却句句写自己,语言含蓄,韵味无穷《爱莲说》也是,句句写花,亦句句写人通过对花的描写、评论,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抒情贯串全篇,意在明志洗手,那还不简单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在数名家长中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叮嘱孩子常洗手,但对于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洗手时间的长短,并不太了解很多家长这样理解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用流动水冲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