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版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设计.doc
3页必修三专题八第三课“打破隔断的坚冰”授课方案一、教材解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三专题八的第三课,本课内容在本专题内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继前两课浪漫主义、责备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欧美文学在这一时期连续焕发光彩,引领世界潮流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在经历碰撞后,亚非拉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订交融,逐渐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世界文学艺术表现出共融性、多元化的特色其他,20世纪中期的文学艺术已经出现了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趋势,如文学中的海明威和美术中的毕加索这就有利于第三课20世纪50年代后,“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的学习二)教材内容:本课共有四目内容:第一目: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主要重视于欧美和亚洲第二目:介绍了俄国的高尔基和中国的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第三目:介绍了这一时期门派纷呈,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第四目:介绍了现代主义立体画派的代表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艺术二、课标要求: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音乐、美术的成就,理解其时代背景和影响认识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领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和艺术共融性、多样性的特色。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1.重点:19C末20C初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包括的艺术价值二)难点:世界的交流与交融对文化的影响认识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该时期世界文学的特色四、感神态度价值观(一)引导学生理解各个民族、地域、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与交融中才能获得活力和真切的发展,并学会敬爱各民族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丰富与多元性二)经过学习高尔基的作品,深刻地体验那种为无产阶级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经过学习鲁迅的文章和毕加索的绘画作品,领悟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和精神上述内容,我会在后边介绍授课流程时结合自己的授课实质情况详细说明五、教法、学法:(一)教法运用1. 总的来看:我在本课授课中,以启示式授课法为主贯穿于课堂向来,结合传统解说法,问题授课法、图文史料解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研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全面掌握侧重情境创立、史料解读,侧重归纳总结、感情升华2. 详细来看:⑴我以教材和导教学设计为基础,依照学情重新整合教材资源,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的补充一些图文资料,还原历史场景,直观、生动地再现授课内容,创立气氛,增加课堂的感性浸透力,激发兴趣,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进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有效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⑵精心设问,层层深入,辅之以自己的引导点拨,启示学生思想,主动参加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的亲近合作,共同来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二)学法指导1. 自主学习、朗读体验,从不同样角度解析、研究问题答案3. 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谈论法等方法学习知识1/3六、新课导入:第一是导入新课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显现出2019年中国作家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场景,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多媒体幻灯片截图以下:设计妄图是:莫言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又独具特色,正反响出此刻世界文学艺术共融性、多元化的特色以此创立情境并设问,能广阔学生视野,启示学生思想,深入理解本课的主旨进而经过追问,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浸透,共同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引导学生回顾第二课:“19世纪中叶,东西方文化在强烈的碰撞中共同发展,开启了破冰之旅,世界文化相互浸透,共同发展的趋势出现了那么到了19C末 20C初,世界文学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已经打破了隔断的坚冰以此方式使本课主题思想得以表现出来,既起了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理所应该地实现了和新课内容的巧妙连结接下来,我从宏观上掌握和办理本课的知识,合理规划授课流程,整体结构安排以下:我对教材的内容板块略作调整,我一共设计了三大目。
自己授课过程的设计贯穿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以世界文化的交流共融为主题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为打破地域和文化间的隔断作出重要贡献,所以设计本课应将文学部分作为重要内容来进行办理而这时期的音乐,作为自主学习课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关于文学艺术的历史背景,课本表达很详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复多媒体幻灯片截图以下:七、授课过程:一、世界的文学(一)欧美文学——现实主义门派设计妄图:1.使用表格归纳法,列表整理、归纳总结20C初期欧美文学领域代表人物和成就经过比较法,来区分文学门派实现对该部分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全面掌握2.经过图文资料,直观感觉海明威那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一世并列举其名篇《老人与海》,领悟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与其所包括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多媒体幻灯片截图以下:(二)亚洲文学多媒体幻灯片截图以下:设计妄图:1.结合课本“资料阅读与思虑”,以泰戈尔为例,说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启示学生思虑,理解20C初,工业革命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世界文化交流更加亲近、频频,所表现出的多元化和共融性的特色并学会敬爱各民族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丰富与多元性2.经过自己简述泰戈尔与徐志摩跨国友情、忘年之交的故事,和让学生朗读、鉴赏泰戈尔赠徐志摩的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再联系学生们所学过的《再别康桥》,尔后进行比较,风格同样,如出一辙。
追想新月派诗歌的渊源,让学生理解各个民族、地域、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与交融中才能获得活力和真切的发展三)无产阶级文学多媒体幻灯片截图以下:设计妄图:经过阅读高尔基的部分作品,深刻地体验那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经过认识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领悟其所包括的民主主义启示色彩和革命精神二、美术的发展—毕加索与立体派多媒体幻灯片截图以下:设计妄图:以《格尔尼卡》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学生感觉毕加索所创立的悲剧气氛,深入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领悟其包括的反法西斯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借此机遇教授学生如何鉴赏艺术作品的价值其他还可以经过鉴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结合前面所学鲁迅的文章,领悟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和精神三、课堂反响:1.课堂问题设置:思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有哪些特色?2/3设计妄图:培养学生解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现象到实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历史2.课后问题导教学设计及《新新教学设计》、《课标新卷》四、课堂小结(略)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