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doc
4页汉字与古代避讳 摘 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一、 古代避讳的种类 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 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 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 “虽是救下去了” 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而且家讳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个人自发,也受到当时法律的保护,《唐律·职制篇》:“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圣讳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为孔子、孟子、老子、黄帝等宋朝避讳孔子的名丘,《养新录·卷七》:“大观七年,避孔子讳,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二、 古代利用汉字进行避讳的方法古人常需避讳,如不慎犯了避讳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以下的几种:1. 以其他汉字代替以同义或近义字代替。
宋英宗赵氏名曙,为避正讳将“曙”改为近义的“晓”《孙公谈圃·卷下》:“狄青为帅……广招诸将,责陈晓违节制晓”下注:“犯英宗御名本名为“陈曙”,避讳写作“陈晓”也有将“曙”改为“旭”的例子,《汇考·卷二〇》:“仁宗时,作亭名‘迎曙’;已悟为英宗名,改曰‘迎旭’;又以为未安,改曰‘迎恩’以同音或音近字代替苏轼祖父名“序”,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以形似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为避讳改“昺”为“景”,例如:西晋尚书郎师昺《晋书·赵王伦传》作“师景”;韩秀父宣威将军、骑都尉韩昺《北史·韩秀传》作“韩景”以“讳”或“某”字代替明成祖朱氏名棣,《汇考·卷二三》:“建文元年十一月初九日,燕王称名上书,奏为父报仇事:‘臣讳稽首顿首’云云当中的“讳”字本当做“棣”字明英宗朱氏名祁镇,《汇考·卷二三》:“《郑氏证记》书……宣宗宣德三年二月,立皇长孙祁某为皇太子2. 省缺笔画这种避讳的方式据传始于唐代,陈垣《史讳举例》卷一:“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世《康熙字典》中将康熙帝玄烨讳各缺一笔,写作,写作3. 变换偏旁变换或增减字的偏旁笔画以达到避讳代称的目的。
北齐文宣帝高洋父名为欢,为避讳便以“劝”代替“欢” 《魏书·尔朱彦伯传》:“张劝等掩袭世隆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此传和下《世隆传》的‘张劝’,当亦《魏书》避齐讳改,本名实是‘欢’4. 改称呼就表示用其它名称来表示必须避讳的名或物五代吴越王武肃王钱氏名鏐,避嫌名“榴”《青箱杂记·卷二》:“钱武肃王讳鏐,至今吴越间名石榴为金樱……”此改“石榴”称为“金樱”为避钱鏐讳5. 留空白空字就是如果有须避讳的字,就直接省去,或者留空白,或作空围“囗” 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唐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北齐侍中张雕虎,《北齐书》作“张雕”;沧州刺史高建,其父名猛虎,《墓志集释·高建墓志》则云“父猛”6. 用避讳字变体书写南明鲁王朱氏名以海《汇考·卷二三卷》:“改‘以’为‘’,‘海’为‘澥’,如县名定澥、镇澥、澥宁、澥盐之类;或作‘’7. 拆字将要避讳的字拆成若干部件加以称说,或只取其中的一个部件加以使用北魏肃宗孝明皇帝元氏名诩《魏书·尉元传》:“子羽,名犯肃宗庙讳,颇有器望《举例·卷二》:“盖本名诩也8. 连写即是将需要避讳字和他字连写,以达到避讳的目的例如李延寿在《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张大渊写作“张”。
三、 避讳的影响古代避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汉字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今日阅读、解释古籍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由于古人进行避讳的缘故,所以所以导致各种汉字识别不清或误传的情况比如,由于避讳而使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情况而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别字;还有由于空字造成了脱字缺漏;或者由于缺省笔画造成的汉字残缺不仅如此,还有因为避讳而更改地名、官名、人名甚至年号,结果导致了史实难以考证之类的问题而且还会因此产生例如上下文语义不通之类的更多麻烦但是避讳对于汉字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因给避讳字添加偏旁或连写,从而产生了新的汉字;由于将避讳字换做异体书写而创造了异体字等还有就是对于文史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用处:可以根据避讳大致确定古籍的年份朝代,或者可以鉴别一些伪书,还可以对比其他文献进行校勘而且很多由于避讳而产生的词语或俗语一直流传至今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赵政”,《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而“正月”的正也只能读作“zhēng”这个习惯一直都延续到今天而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是由于避讳而产生的:“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避讳的现象广为存在于古书典籍当中,这种现象虽然会增加我们研究古籍的难度,但是当我们掌握了避讳的规律,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为我们服务参考文献】[ 1 ]卞仁海. 汉字与古代避讳. 语文学刊, 2008 (7).[ 2 ]王彦坤. 历代避讳字汇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 3 ]陈垣. 史讳举例.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4 ]向熹. 谈谈汉语避讳代称. 文史杂志, 2012 (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