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事际关系.docx
11页浅谈事际关系 陆晓莉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ference:人与事物打交道时只是与其某种职能在打交道,在此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为事际关系;人们看上去是人与人的交道往来,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事际关系”本文着重关注“事际关系”,从对“事际问题”的关注介入人际关系的阐述Keys:人际关系 利益 公正 幸福每个人都生活在众人之中,其间所形成的关系通常被含糊地说成“社会关系”,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有必要更细致地划分为人际关系和事际关系我们一般关注的是人际关系,但一个人总是代表着某些事务功能而出现的,这与他代表特定人格而出现所造成的关系显然有所不同,虽然看上去也是人与人的交道往来,但我们也可说实际上形成一种“事际关系”事际关系是指在生活中,与某个具体事物打交道,弃除人与人之间无利益的交往,仅是一种纯粹的与某种职能打交道的关系事实上,无论人如何与物打交道,都是少不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这里我们把人与人的关系说成是一种“事际关系”与事际关系相对的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对人的交往,这种交往不是人之间的职能性关系,而是人心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可以说,人际关系就是心际关系)在此,一个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身份,这是无所谓的,所以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事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之中的两种方式,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道德,要让彼此产生相待和谐而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这样人际关系才能正常的发展下去;而事际关系的维系要靠利益,两种主体间必须出现公正关系,在分配合理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展一、事际关系的根本原因——利益我们认为事际关系的产生离不开它的根本原因——利益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是事际关系的核心内容1.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事际关系是赤裸裸的或者是虚伪粉饰着的利益关系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是事际关系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人与人之际的事际关系就是围绕利益而展开的人群的地方产生社会,社会产生分工,分工就会出现几种身份,如老师和学生,领导和下属等等在共同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合作成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走出传统的以个人为生活中心的生活方式,走入社会大生产中来事际关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和物质利益”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人本性的一种体现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于本能上总希望获得生存中的最大满足,人的需求量还会因他人的参照而变得有贪欲于是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虚伪、狡诈、谎言社会现代化发展使现代人们在物质利益的追逐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种发展的成果极大的物质改善同时将最终的恶果让每一个都得承担,信誉的危机导致彼此的隔阂,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信任而产生恐惧,最后导致合作的无法完成。
信誉危机还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就属于信誉危机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在危急中由于投资银行的倒闭和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人们变得不相信银行,不相信政府,甚至不相信自己,因为,储蓄增加,消费减小,而自身的无力拯救让人们对自己的能力都失去信心马克思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而人们之间的这种恐惧让消费变得谨慎,人们不敢消费,进而影响生产,如此循环反复,必定不利于社会生产与进步事际关系的合理性就是让人们在交往中相信彼此,随着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提高政府也日渐值得信赖,人们亦开始相信信贷机构,并且敢于消费,经济最终才能走出发展的黑暗区人与人的信任,人对社会的信任,其根本就是要在利益分配上实现其合理性2.利益分配的合法性分配原则是不可以以个人的意志或欲望作为标准的;也不可以某个集体的意志或者是共同利益作为标准,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意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私的并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以大多数人的意志或利益作为标准,也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大多数人得到利益了,另一小部分的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所以显然这种分配标准也是不可取的当代政治哲学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具有合法性吗?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大至议会的选举,小到家庭之间的“民主”决定,少数服从多数一直以来都是被认为公正的抉择。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种原则被推向了极至,只要大多数人举手表决,甚至连举手都不用,只要齐声呐喊几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就可以枪毙一个人但多数人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经过实践证明也确实有很多时候是不合理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的价值取向是“合理”,而不是“正确”这种合理的评价标准或参照系是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和协调利害得失合理不等于正确多数人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这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分配问题因此,分配不光要合理,它更要具有合法性只有人们普遍接受它,它才能正常地存在下去事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光要看这种分配是否对双方有利,还要考虑第三方的利益他们之间的分配是否得到他人的普遍承认?是否符合这个社会的直观道德体系要求?举个例子来说,两个人买卖毒品,买卖双方都获得各自需要的东西,彼此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们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他人的总体利益为代价,甚至不符合这个社会最起码的道德体系标准这种分配就不具有合法性不管分配双方的交易规则如何缜密,他们彼此之间如何仗义真诚(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彼此的道德品性本来就值得怀疑)制度的合法性不代表内容的合法性这种分配(分配领域中的形势与内容的隔离)至今仍是不为个人和社会认可和接受的。
3.利益分配的有效性没有什么个人可以规定或选择人的本质,没有人可以绝对自由地选择,尤其在今天这个意义有所丧失有所贫乏的时代我们在生活中觉得压抑和不满足,也是由于我们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我们的选择总是受生活局限的事际关系的产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选择问题,在利益同赢中达到一种利益的均衡点无论上下级关系还是平等的买卖关系,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利益分配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事际关系双方在面对利益的分配上要求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平等或平衡商家不会同傻子做生意,因为他知道即使傻子有钱,他也不会以一种正常的行为来交换商家手中的物品他们之间只会出现一种可笑的“儿童的过家家游戏”在追求利益的有效性方面上,要求事际关系双方有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双方可以自由对话,而这种自由需要双方就某一问题有一定的知识含量股票交易要求至少要明白何为“洗盘”和“股票K线图”,教与学也要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文化水平,让博士生导师去教幼儿园和让幼儿园阿姨去带博士生搞科研都是一种让人不可想像的事情现前感到不妥的地方就是事际关系双方利益的不对等,他们无法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往,因此也不可能出现利益分配的有效性在最近几年出现的就业危机中,我们发现一条公认的原则是:有的岗位无人去,有的岗位去不了,而人们却始终抱怨政府和社会所给的机会如此之少,进而出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象。
这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来自www.Lw5U.com]冷幽默式的嘲讽职位的多与少不是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是毕业后大学生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等很多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屈就于从事一些只需更低的文化水准甚至不需要接受过教育便可以胜任的工作国家和社会,家庭和个人付予了大量可计和不可计的投入,而最终所产生的利益和效益却大打折扣这是对于利益分配的一种极大无效性假如让大学生卖猪肉,那么他所受到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心理压力等远远甚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从根本上讲,他们的利益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有效性追求利益分配的有效性,是事际关系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二、事际关系导致的直接后果——信任的消失1.事际关系产生的利益危机利益是事际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利益为事际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背景利益本身就有追求自我达到最大化的方式人与人之间,被一条冷冰冰的利益绳索紧紧绑在一起,没有情感的交流,人在他人的眼里都成了可利用的工具,最终产生人的异化人不再成其为人,人“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过去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统治的东西,现在则是物对个人、产品对生产者的普遍统治人”,人自身就变成了被他人利益的工具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一种只有物质和金钱才可能达到统一的无道德境界。
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虽说西方学者中很多人反对人类中心论,提倡环境中心论等其它的形式不管怎么,如果人都只从自我考虑事情,那么利益是最好的标准人可以不用考虑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本人的道德情节,人也就具备无休止的破坏生态环境和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的可能正如我上面所说,利益的合法性在这里产生了质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就会因利益而达到一定的妥协如富商和官员的勾结对森林和耕地的非法占有,造成土地所有权问题的产生等等当然,人类中心论不能等同于人性的自私论,这两个概念不具有对等的关系2.事际关系让人在利益面前迷失,希望寻找心灵的依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需要亲情、爱情和友谊但是,当这些人类最真诚最淳朴的情感遭遇到利益的挑战,总有一些人会舍弃情感的需要而选择利益可是,利益总是短暂的,只有心灵的追求和满足是持久的当人们在生活中寻求不到真正的心灵依托,就把一切交给全能的上帝当前中国的农村社会,不仅有道庙、村庙、家庭祭祀制度及相关仪式的存在,而且组织化的基督教、地下教会以及邪教发展异常迅猛宗教的发展之所以有市场,并不是人们有传统的宗教观念或深厚的文化影响,而是利益的驱使在文化水平相对有限的农村,如果有人在表面上看能通过信教而取得利益,那么其他人也会步入他们的行列,虽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基督是中国的神或外国的神,耶稣是人还是神,圣经讲的内容是什么。
他们只知道,多讲几句“阿门”就会给他意欲得到的利益,所以在某一层面来讲,耶稣成了中国的财神同样,在大学校园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在信基督,他们在寻求一种心灵的安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校园里,人的心灵空间反而愈加狭小追求自我独立性的思潮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到可怕的地步在校园里,在无数擦肩而过的大学生队伍中,大学生却很少能知道对方的学院,专业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他们对于彼此来说仅是一个存在的“无”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又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上帝尼采的很多观点有很大的激进性,但是他确实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也没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偶像的崇拜,也不会有二十世纪末青少年的“追星热”,更没有一个全民族的宗教可以寄托心灵的困惑,人们为了寻求一种依靠和解脱,只能通过许多无形的迷信和信仰完成自我的救赎于是,诸如基督教之类的组织和结构就在大学校园里有了无法摧毁的独立空间而更加另人担忧的是,类似于大学生这类的这种情感寄托并不仅仅在校园里存在,广推至社会的各个更为复杂的层面,也就更需要寻找一个安全的情感放置地3.事际关系的人的异化“‘我’总是让自己企图把他人当成某种对象、某种东西、某种手段来加以利用,而让自己充当所谓主体。
企图把他人当成某种有利于自己的手段,这就是‘我与他’关系的实质,也是现在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定位我们知道,事际关系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事与事的关系,因此事际关系本身就离不开人际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殊的以“事”为主体的“人”际关系在事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联系是利益,利益是人与人得以联系的必要条件为了达到我的利益的实现,我就可以把他人看成我的工具,与此同时,别人把我看成他的工具也就成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做为主体的人就达到人的物化,也就是异化劳动把劳动客观条件——因而也是把劳动本身所创造的客体性——看作是他人财产的关系: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虽然是马克思谈到的概念,但是在这里事际关系同样也就造就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异化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美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只有利益、金钱、物质的交集,无法从内心底层获得诸如感动、快乐、幸福等的真切感受这种关系非常之可悲,但却是一种无法消除的关系只要存在着利益分配,就存在这种事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