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播学教程复习梳理.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024818
  • 上传时间:2018-03-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0.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综述:(符号标识:如“传播学”为名词解释,★表示识记,★★表示记忆,★★★表示重点) 一、传播学概述:(第一、二、三、十四、十五章) ★1、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四章)(1)产生起源:20世纪初——40年代 美国p257-258产生原因和起源于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p258-260① 欧洲源流:塔尔德(法国):模仿理论西默尔(德国):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② 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实用主义, 《思想新闻》 ,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 具库利:《社会组织》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人的社会化——初级群体和镜中我帕克:《群众与公众》 ,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为“传播”定义米德:芝加哥学派二号人物,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 《精神,社会与我》 ,主我与客我李普曼:《自由与新闻》 、 《舆论》——拟态环境、刻板成见(3)奠基者和开创者p260① 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A) 拉斯韦尔: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 《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社会传播基本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 媒介研究说什么 内容分析传播基本过程 5W 渠道 →研究领域 控制研究对谁 受众研究 效果 效果研究 B) 卢因:群体传播问题、把关人研究 C)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 D)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有限效果理论 两级传播,伊利调查, 《人民的选择》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② 第五位奠基人(开创者)——施拉姆③ 香农的信息论:概念,评价和意义p263④ 威纳的控制论:概念,与信息论区别,贡献p265(4)主要学派p266① 经验学派:p266经验性方法,主要原则,缺陷p267美国经验学派 p2682主要研究成果(14个里程碑) ,意义和评价p269-270② 批判学派:由来和立场p270-27 流派:A)政治经济学派 p272-273 B)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p273-274 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p274-275 D)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p275-276 ★2、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章) (1)传播学 p2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p5-6 (2)信息 p4 (3)传播的系统性p8: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和现象①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p9② 传播隔阂、传播障碍 p11 (5)研究立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p12①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p13-18 ②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3、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 ★(1)人类传播发展进程p28-34:四个阶段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 p28-30文字传播时代 p30-31印刷传播时代 p31-32电子传播时代 p32-34 (2)信息社会的定义,特点p35,37,38①信息社会和信息爆炸★②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3)A哈特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媒介分三类)p35-36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4)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p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p36(与p147 麦克卢汉理论联系) (5)高速信息化社会p36-40①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 a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 b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至今)② 90年代后信息社会发展:p39 a美国:“全国信息高速公路” (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 (GII)b中国:“三金”——金桥、金卡、金关 ★③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p40 功能分化——多样化——媒介融合(“媒介是人的延伸” )3 ★4、符号、意义(第三章) ★(1)符号 p43-45① 两大类 信号 特点 象征符 性质语言符号② 符号体系非语言符号:伴生符 体态符号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③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 (2)意义 p47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① 符号意义的分类p48: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② 语言符号暧昧性:模糊,多义性 ★③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受传者意义,情境意义(传播情境) ★(3)象征性社会互动p51① 象征性互动理论 p52②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通意义空间,主我与客我(与p78 主我与客我理论联系)③ 文化的象征化 p55 ★★5、传播学研究方法(第十五章) ★(1) 调查研究 p277-280类型,基本过程(2) 抽样调查法 p280类型,问卷设计 ★★(3) 内容分析法 p283定义,特点,课题,应用,程序,技术 ★(4) 控制实验法 p288程序,技术,用途二、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第四、五、六、七章) ★★★1、传播的基本过程 p58(5大构成要素):(第四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过程模式: (1)直线模式:p59 拉斯韦尔5w模式 及其评价和缺陷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 (2)循环、互动模式:p61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3)传播过程的特点p64: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3、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4(1)系统模式下的传播结构p65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2)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p68① 日本学者传播总过程研究、 ★ ②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4、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五章)p73(1)人内传播:p73 ① 主要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② 性质p77 ★★③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p78A)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B)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C)米德的内省式思考(2)人际传播 p81 ★① 动机p82:获得信息、社会协作、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要② 特点和社会功能③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5、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六章)★(1)群体传播 p92① 群体意识 p92② 群体压力 p94 ③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p95-98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④ 流言的流通量公式: R(流言的流通量)=i(问题的重要性)×a(证据的暧昧性)(2)组织传播 p99① 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正式渠道:下行、上行、横向传播 ② 组织内传播 非正式渠道:组织内人际传播、非正式小群体传播 媒体形式:书面,会议,,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 信息输入:DSS 、MIS、POS(销售数据系统) ③组织外传播 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6、大众传播(第七章) (1)定义p1115(2)特点p111 ★★★(3)社会功能p113: ①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② 赖特斯功能说 ③ 施拉姆总结三个方面 ④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功能观 (4)大众传播产生与发展过程p116 ① 产生标志: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 ② 电子媒介出现:电报、电影、广播 ③ 电视:媒介特性,技术发展★(5)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p120①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②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P121 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二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③大众传播对人及信息环境的影响 (A)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 (B)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C)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三、传播制度,媒介及媒介规范(第八、九章) 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p129(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主要方面)p130(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p131(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p132 ★★★ 2、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 p134 ① 极权主义理论 席伯特和施拉姆 ② 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③ 社会责任理论 (1)麦奎尔规范理论 ④ 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⑤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⑥ 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 (2)极权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 (3)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①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论出版自由》② 社会责任理论③ 民主参与理论(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① 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渊源② 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媒介规范理论6③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5)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p147-151 (1)媒介即讯息(2)地球村(3)媒介:人的延伸(4) “热媒介”与“冷媒介” (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4、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p151(1)电视人(2)容器人——媒介依存症(3)充欲主义★★★5、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p153(1)新媒介 (2)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3)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6、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1)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的特点(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 公共性与公益性★★★(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①新闻选择的“把关人”②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③把关过程的实质 ★★★四、受众研究(第十章) ★ 1、大众与社会理论 ★★(1)大众与受众 p167、p174★★(2)大众社会理论 p168与传播学研究(受众观)p172★ 2、受众观 (1)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p174: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假说★(2)作为“市场”的受众p176:受众即市场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p178: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 3、 “使用与满足” (受众行为理论)p180(1)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p180①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②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