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岳春望资料.doc
4页《望岳》《春望》资料一、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并于1962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二、《春望》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三、《望岳》赏析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齐鲁大地上居住了七年之久,对这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倍加喜爱,他用自己的笔抒发这种激荡的豪情,表现这种博大的胸怀诗人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创作年代最早的就是脍炙人口的《望岳》此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诗人当时25岁,正值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之际宏伟的抱负,高远的志向,使年轻的杜甫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活力他面对壮丽的五岳之尊,内心激动不已,再也控制不住豪迈的情感,他对齐鲁大地深沉而真挚的爱,对东岳泰山崇高敬仰之情顿时化作惊涛巨浪从心口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望岳》一曲震天下,难怪古人说:“试思他人千万语,有加于‘齐鲁青未了’者乎?”诗题为《望岳》,然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中之景、抒望中之情:首联写远望之色,齐鲁大地,广袤无垠,但无论身在何处,泰山的青绿宜人之色依然跃入眼帘;次联写近望之势,大自然千奇百怪,无所不包,而泰山之大,兼容并蓄,聚收天下奇景秀色于一山,化阴阳昏晓之变于一体,其中不也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么?三联写细望之景,那激荡心胸的云彩,回归山间的飞鸟,带着诗人的遐想,伴着诗人的一颗心飘荡、飞翔;末联写极望之情:这么壮丽的景色,这么雄伟的大山,怎能不去一游呢?我一定要登上那高山之巅,俯视环宇,必定是“一览众山小”! 泰山之大,非如此胸怀不能表达;诗人之伟大,非泰山不能尽情抒发。
正由于此,泰山因诗人的歌咏而越发雄伟壮丽,诗人因泰山的感化也愈加奇才无比了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崔(zú):高而险峻〕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