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学力观的转变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关系探析_2.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04583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7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学力观的转变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关系探析 摘要:二战后,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日本政府对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力提出了不同要求,国家层面的学力观也发生着转变,这种国家层面学力观的变化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之中同时,作为考查青少年学力水平的大学入学考试也随之进行了改革,通过对历次教育改革和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进行分析即可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这一关系的明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思考其经验与教训关键词:日本,学力观,大学入学考试[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学力观视域下的高校招生考试研究——以中日比较为中心”(课题编号:15NDJC068YB)日本的“学力”一词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指通过学校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对学力内涵的界定便是“学力观”从对学力含义界定的视角可以将学力观分为狭义学力观和广义学力观依据学力观的主体,可分为个人的学力观、学校的学力观、国家的学力观等多个层面而且,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学力提出的不同要求,学力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学力观,尤其是国家层面学力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各级各类教育。

      而作为考查入学者学力水平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也深受这种学力观的影响本文即从历次日本国家层面学力观的转变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历程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和理解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的历史与今后的发展方向一、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学力观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一)“学力”一词的产生与学力论争的开始战后初期,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主导下制订的,带有明显的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性质这种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即中小学生读、写、算的能力大幅下降,所以许多家长和学者认为战后实行的教育导致了中小学生的学力下降学力”一词也正是在此时走进了日本教育界,青木诚四郎在《新教育与学力低下》(1954年版)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学力”一词,学力也就此成为之后60多年日本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从对学力内涵的界定来看,可将学力论争的流派划分为狭义学力派和广义学力派狭义学力派的代表人物有胜田守一、铃木秀一、藤冈信胜、中内敏夫等人狭义学力派认为学力是可以测量的学习成果,即通过学习获得的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故又被称为基础学力派其代表性观点如胜田守一认为:“学力是通过学习为有可能进行测量而组织起来的学习内容而获得的能力”。

      [1]这种对学力的定义又被称为“可计测的学力”国分一太郎也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例如他认为,国语科的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掌握具有重大作用”,所以在国语科中主张以言语教育,尤其是以指导基础性的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为中心[2]广义学力派的代表人物有广冈亮藏、坂元忠芳、大田尧等人该学力派认为学力不仅包括读、写、算等基础学力,还应该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关心、积极性、态度等,故又被称为态度主义学力派其代表性观点,例如广冈亮藏认为,“学力应该包括由内而外的三个层面:(1)基础层面,即外层包括知识、技能、情感;(2)中层,包括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思考、加工创造、价值追求;(3)内层,包括感知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他指出,学力不仅包括可以计测的部分,还包括更多不可计测的部分[3]表1 日本学力观的转变与大学入试改革时间表学力观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修订大学入试改革基础学力观1956年1960年1948-1954年1963-1968年升学适应性测验能研考试1970年1979-1989年国立大学共通一次考试态度主义学力观1978年1989年1990年至今2000年至今大学入试中心考试AO入试引入1999年切实的学力观2009年2016年(预计)2020年以后(预计)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测试(暂称)注: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中各大学进行的单独考试一直存在。

      例如,1948-1954年实行的是“升学适应性测验”+各大学单独考试的方式二)经济高速增长对基础学力的诉求战后日本的经济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迅速发展,尤其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1957年日本内阁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教育发展和教育政策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强调振兴科学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增招理工科大学生、确保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所以,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更需求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中也体现出国家对青少年掌握基础学力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可见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内容例如,60年代初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目标中包括:“适应时代发展的想法愈发强烈世界形势急剧变化,从时间、空间维度来看,世界都在缩小,科技的进步不可预知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教育必须进行改变”[4]1961年,文部省发布的《关于高中教育课程的改善》报告中指出了高中教育课程改善的重点:“高中要充实一般教养、提高基础学力,尤其是充实科学技术教育……要相信扩充一般教养、提高基础学力,让学生掌握应对新科技的基本能力必将成为提升我国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5]对于如何提高基础学力和充实科技教育,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1)根据最近的科技发展,在数学、理科及职业相关科目中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重点,同时重视理科和职业科目的实验和实习,充实学力;(2)在国语科中为提高基础学力新设了‘现代国语’,提高学生的现代国语读解能力及作文能力;(3)将外语作为必修课,重视应用指导,提高外语方面的基本能力”[6]从上述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可见,日本政府将青少年具备基础学力视作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提高基础学力的具体措施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规定的科目数和课时数逐渐增加以高中课程为例,1951年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教学科目为6科,周课时总数为38课时;1956年则增至10-12科,45课时;1960年指导要领规定教学科目为男生17科,女生18科,周课时总数分别为68-77课时,70-79课时(至少54课时)[7]而且,国语、数学、理科等科目的课时数增幅更加明显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教学时间60年代初的高中课程改革基本方针中即包括:“允许增加教学时间,以增加后的教学时间作为标准课时数,以学科的熟练学习为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室可以调整英语、数学、国语等大学入学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实现预期目的。

      [8](二)基础学力考查为中心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日本政府的学力观相呼应,战后初期的大学入学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础学力为中心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都是由各大学单独组织实施的,但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在各大学实施的单独考试之外,还实行了全国统一的“升学适应性测验”和“能研考试”从这两种统一考试的目的、方法和内容来看,都体现出考查考生基础学力的倾向这一时期的《大学入学者选拔实施要项》中对各大学实施入学考试时进行学力考查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学力检查需要留意如下几点,出题方针是尽可能合理地检测考生的学习能力1)学力考试是考查高中毕业水平,必须依据各教科的学习指导要领2)以原理性的、根本性的知识为基础,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试题,应命制检测科目学理性、适应性的应用题,尽量避免单纯检测记忆力和知识的试题”[9]1947年至1954年,日本实行了全国统一的“升学适应性测验”和各大学单独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升学适应性测验”的考试科目包括国语、社会、数学、理科和外语5科文部省对“升学适应性测验”的目的进行了说明:“升学适应性测验是在检测考生是否具备接受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教育的充分素质和能力,同时测试考生适合文科还是理科。

      测试用的试题要能够简单地考查考生的素质能力,用高中一年级水平的资料测试智力操作能力,其内容分为理科性试题(数理推理能力、空间关系把握能力)和文科性试题(文章理解理论推理能力)”[10]关于“升学适应性测验”成绩的利用方法,文部省也进行了说明:(1)升学适应性测验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一部分,结合学力考试和体检判定合格与否;(2)升学适应性测验的成绩各大学可以选择性利用,但很多大学很看重这一测验的成绩,有的大学将升学适应性测验的成绩作为第一次考试来利用[11]这一阶段的“升学适应性测验”以考查考生的基础学力为目的,但从1955年开始全国统一实施的“升学适应性测验”终止,只由大学自由实施,试题也由大学自主命制关于“升学适应性测验”终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为了升适进行的准备很辛苦,与考生准备学科考试形成了双重负担,对高中教育产生了障碍;(2)辛苦得来的测验成绩并没有被大学积极采用;(3)实施测验的预算尤其是考生缴纳的费用很少,难以维持测验的实施;(4)测验的科学性研究资料当时并没有被发表;(5)国立大学协会、高中校长协议会纷纷要求终止[12]1955年至1962年,日本的大学招生仅凭大学各自组织实施的考试选拔学生,命题也由各大学(学部)自主命题。

      但这期间文部省并未停止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考试的可行性及相关措施1954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大学入学者选考及相关事项》的报告,该报告提到了“关于学力考试,将作为一项方案开展以下调查研究,由全国统一实施考试,其考试合格者再报考相应大学的方法这种考试国公私立大学可以自愿参加”[13]1962年10月,文部省接受了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大学入学考试》的报告,于1963年1月设立了财团法人能力开发研究所由能力开发研究所负责实施全国统一的高中生学力考试(包括命制试题),并开展相关研究同年11月,能力开发研究所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全国统一的学力考试最初分为“学力考试”和“适应性考试”两种,1964年又增加了“职业适应性”考试,被统称为“能研考试”能研考试也是适应当时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甄别与选拔的需求,“能研组织的全国统一的高中生学力考试是基于被测试的能力进行人才分配的政策,即能力主义教育政策实施的最终发送给考生的不仅是本人的考试成绩,还包括以下资料:(1)根据就职和升学的志愿,考生各科目成绩在全国的排名情况;(2)各科目成绩在大学或学部中的排名情况;(3)适应能力考试的解说材料等资料即通过无情的考试成绩让学生选择就职或升学的方向”。

      [14]所以,能研考试从一开始就受到大学、高中、日教组等各方面的反对,考试参加人数也逐年走低(参见表2)表2 能研考试参加人数变化考生数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学力考试322 690226 639264 068222 642159 779100 237升学考试280 876322 877257 132258 380188 183126 922职业适应性考试—282 401259 850237 499166 831109 472合计—831 917781 050718 521514 793336 631资料来源:[日]大学資料第[J].第54号,1975(3).转引自佐佐木享.能研テス卜一新たな共通試験[J].大学進学研究,1989,(9):54-57.1969年,仅实施了6年的能研考试即被废止文部省在1976年大学入学考试《实施要项》的附加文本中,曾就“能研考试”废止的原因作了说明:“(1)从中教审的有关咨询到能力开发研究所的成立,再到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