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电子战系统现状及应对思路.docx
8页通信电子战系统现状及应对思路本论文介绍了电子站的概念、 我国电子战通信干扰系统、 我军电子系统现状、我军的电子战技术策略等,适合军事专业、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的毕业论文引言:自海湾战争以来,电子战的威力已被世界所公认电子战主要包括:即电子支援措施( ESM ) 、电子对抗措施( ECM ) 、电子反对抗措施;通信对抗措施既是电子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通信的伴生物,它的主要任务是:截收、检测、测向定位和识别敌方的通信信号,进而采取通信干扰措施,达到阻止破坏或削弱敌人 C4I 系统, 同时又要保护己方通信畅通是双方在通信领域内为争夺制电磁权而展开的电子对抗, 专家认为:未来战争,交战双方谁赢得了制电磁权, 谁就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乃至整个战争一、外军通信干扰系统现状外军通讯干扰系统主要包括固定、 载式、 和便携式三种, 由于载式(车载、机载、舰载)系统良好的机动性,能够尽可能的靠近被干扰的通信系统,因此应用的比较广泛一)车载式系统:典型设备的主要品种有现在北约许多 GJ 装备的“犀牛”机动式高频波段探测器干扰系统,其频率范围为 1.5-30 兆赫,输出功率 1000 瓦,它采纳分时技术,具有多信道干扰能力,可应付频率捷变猝发或每秒数十跳的跳频通信系统; 戴勒姆—克莱斯勒宇航公司最新开发的干扰系统可干扰卫星、 移动、 无人机载数据链路。
GPS 和 Glonss 卫星导航系统其输出功率 1000瓦, 可应付现代通信链路; 以色列塔迪兰公司研制的战术通信自动干扰系统(TCJS)可装载到装甲运输车或高机动车辆的方仓内,频率范围为 2 — 1000 兆赫,输出功率 0.5— 2 千瓦可调二)舰载通信干扰系统:作战舰艇也可以装备通信干扰系统来破坏敌军的通信, 沙特阿拉伯海军的三艘 F3000S 护卫舰装备的电子战系统包括泰利斯公司生产的 ltesse 通信波段电子支援系统和 TRC281 通信干扰 系 统 , ltesse 系 统 还 能 够 与 泰 利 斯 公 司 的 RRC274HF/VHF/UHF 波段数字通信干扰机进行连接三)机载通信干扰系统:它分为有人机载干扰系统和无人机载干扰系统 N/USQ —113 是 E— 6B “徘徊者电战飞机上的专用通信干扰系统, 90 年 代末进行了升级,安装有新的接收机、 功放器和发射机,扩大了系统的频率覆盖范围 N/LQ — 99 干扰系统不仅可应付 30 兆赫— 1 吉赫的雷达,还带有专门应付俄罗斯的 VHF 和 UHF 雷达,也能够有效干扰在 VHF 和 UHF 频段工作的通信系统。
此外还可以进入战场上空干扰定向通信链路美空军第 41 电子战中队目前使用的标准型为 BLOCK30 型, 2000 年以来有 6 架 EC— 130H改进为 BLOCK35 型, 采纳数字系统代替原有的模拟系统, 并加装战术无线电对抗系统和数字压缩机 无人机载通信干扰系统尤以美国、俄罗斯等一些发达 GJ 装备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美军现已在 500 余架 BQM — 147“敢死蜂” 无人机安装了通信干扰机;其陆军对 RQ— 5 “猎手”无人机也进行了通信干扰机有效载荷试验俄罗斯雅科夫列夫公司正在研制: “蜜蜂”无人机的专用机型它使用 GPS 导航技术,通过一个地面操纵站能同时操纵多达 32 架无人机二、通信抗干扰主要技术(一)扩展频谱抗干扰技术1 、跳频扩频技术( FH — SS) :跳频技术是用扩频码去进行频移键控, 使载波频率不断跳变而扩展频谱的一种方法, 因技术比较成熟,抗干扰能力较强, 已在战术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外自 60 年代起开始研究,到了 80 年代,跳频电台已成为世界各主要 GJ 的重要通信装备, 到了 90 年代更融入了 DSP 技术和计算机 XX 络技术,目前正向着适应、高速,变数率和宽带的方向进展。
1 )自适应跳频,使得适应带宽和速率调整更加灵活典型设备美国的 Milstr 军事星在 EHF 频段因频谱资源丰富,可在1GHz 的频带内实现快速宽带跳频, 使得现有的干扰技术无法对它实施有效的干扰英国 Rcl 公司生产的 Pnther-H 高频电台有通用定频、 自适应定频和智能跳频三种方式 在智能跳频方式中可对 128 个频率扫描,从中选出一组静噪频率据称这种智能跳频方式在传输质量上优于传统方式 采纳跳速多变的方式, 可不断打乱敌方的侦察和跟踪部署,是有效的抗跟踪干扰措施之一美国 Litlon 公司早在 80 年代中期就推出多速率的 7680 抗干扰通信设备法国 Thomson - CSF 公司 1996 年推出的海军电台ERM - 9000 ( VHF/UHF )亦具有低速和快速跳频能力瑞典Shdow 技术公司于 1995 年推出的 SFH-41 型 CHMELEON 跳频 VHF 手持电台有 3 个跳频速率(分别为 12.5 、 20、 50 跳、秒) ,且跳速在任何频率上的驻留时间都很短现有扫描器还很难锁定这样的信号,因此其防窃听、抗干扰能力更强 2 )功率自适应跳频是通信方对每个有效频率自适应地调整发射功率, 使功率输出在满足收端正常接收的情况下达到最低,提高信号的隐蔽性,从而达到抗干扰目的,其关键技术是宽带、大动态范围的可变增益功率放大器。
以色列 Ydirn 通信公司的HF - 6000 自适应 HF/SSB 跳频电台,可在全频段自适应跳频,其跳速在 15 - 20 跳/ 秒范围可变具有自适应射频功率输出,自动化信道频率选择,机内自动建立链路等功能 3)跳频空闲信道搜索跳频(跳频 FCS)是一种新的跳频自适应技术法国 Thomson - CSF 公司的新型战术通信系列电台 PR4G 在 1996 年的改进中增加了跳频空闲信道搜索功能, 这种方式在每次通话前对全部信道进行空闲信道检测, 即使大部分频率被干扰,仍可保持通信 4 )差分跳频( DFH )技术是一种新的跳频技术,美国LockheedSnders 公司 1995 出品的 HF 增强型相关跳频电台( CHESS )是一种能保障低截收和检测概率及高抗干扰能力的高速短波跳频系统 它是新一代短波扩展频谱技术的代表 跳速5000 跳/ 秒, 信道探测每秒开销 200 个频率, 其余 4800 个频率 用于传数据2 、直接序列扩频( DS )技术直接序列扩频是一种真正对抗的抗干扰体制, 它将有用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进行扩展, 使单位频带内的功率变小, 即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变低, 通信可在信道噪声和热噪声的背景下, 用很低的信号功率谱进行通信, 使信号淹没的噪声里, 敌方不容易发现信号。
该技术的特点是信号隐蔽性好, 截获概率低, 并能抗多径干扰,而且容易实现码分多址( CDM )体制典型的产品有美国 SICOM 公司 1995 年在美国 95 年联合武士互通性演示验证( JWID''''95 )演示会上演示它开发的宽带短波收发信机3、跳时扩频( TH )由于简单的跳时抗干扰性不强, 很少单独使用, 常与其它方式组合使用 此外还有将以上各种方式集成后混合扩频技术, 进 一步增强了系统抗干扰性限于篇幅限制,不做详细讨论二)非扩频类的通信抗干扰技术1 、自适应天线技术对于空间不同方一直的各种干扰, 自适应天线可以通过调整其各单元上的振幅和相位分布, 波瓣在这些干扰方向上形成零点,从而减小或幸免干扰信号的影响,如果干扰源在空间不断运动,自适应天线则可以相应改变波瓣零点的位置, 继续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 如果干扰信号是宽带的, 自适应天线还可以在对应的方向处,形成较宽角度的凹口, 以对抗宽频带干扰 美军的第三代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m)就使用了抗干扰的自适应调零天线2、猝发通信技术所谓猝发通信技术是先将信息存储起来, 然后在某一瞬间以正常时 10 - 100 倍或更高速率猝发。
一方面可使用较大的脉冲功率来抵御有意干扰, 另一方面由于发射时间的随机性和短暂性使侦收概率大大降低 国外一些数据通信设备如美国 Rcl 公司的6288 型数据终端,以色列 TDIRN 公司生产的配有 TMD — 326猝发通信终端的 PRC— 174 电台都具有信息猝发能力3、纠错编码和交错编码采纳数字技术和纠错编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抗干扰性 纠错编码能纠正因受干扰而产生的错误, 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 ECCM 措施4、分集技术分集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离与合并, 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 从而获得分集增益 分集技术在对抗多径传输引起的包络衰落和时延方面,其作用十分明显美、 俄等国的散射通信设备中都采纳了分集技术,包括隐分集技术三、我军现状和应对思路据笔者粗略调研发现, 我军现有的通信电子战设备, 由于起步较晚,及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因此不论在科技含量上、装备质量上,和世界发达 GJ 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装备水平甚至仅仅停留在 60-70 年代的水平,如我军现装备的某型跳频电台功率只有几百瓦, 频跳 / 秒只有 20 次, 类似这样的通信装备并不少见 伴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 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 更重要的是美国军事战略越来越倾向亚洲周边, 还有牵涉 GJ 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台海问题的解决。
都促使装备的更新, 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新型武器装备上的应用和创新, 来有效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XX 国务院不断增强对国防装备经费的投入 一定会极大改善现有装备的性能、技术、战术水平笔者认为:(一) 进一步改革军事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的进展制度 通过严格选拔, 把确实有丰富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大批量的送到技术发达 GJ 深造,力争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消化汲取并尽快转化成科研成果;(二) 加大国防科研经费的投入, 建立健全经费的使用和监督审核机制, 最大限度的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力争在师团以上的单位建立装备科研革新的分支机构, 以促进本单位的技术交流,提高装备的技术和战术水平三) 重奖那些对我军技术装备革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 XX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制造性四) 在全军范围内进行横向技术交流; 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岗位交流,以便及早发现人才当然,这仅仅为个人的一些粗浅观点仅供参考 再者,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再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