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坛经的智慧知识.doc
222页坛经讲座贾题韬目录序言 4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专题 5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 10《坛经》的特点 13《坛经》及其几种版本 13对大家的希望 15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17行由品第一 17四谛法和三世因果 19十二因缘 21直了成佛 24《金刚经》 26佛性本无南北与世间法 27参禅和轮刀上阵 29上座部、中观和华严 32《宗镜录》的责难 36分别思维与言语道断 38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41禅宗如何传法? 45本来面目 50《涅槃经》和不二法门 52般若品第二 59“这儿”就是般若 59妙心比天大 62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66无相周天 69一口吞尽西江水 71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7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79决疑品第三 86禅宗的系统 87念佛禅观 89在家一样可以修行 99定慧品第四 101内外一如的方法 101不怕吃亏和直心是道场 103我就是真如 106坐禅品第五 111禅宗的“坐禅” 111如来禅和祖师禅 121忏悔品第六 124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 124四弘愿与自性自度 129无相三皈依和自性三宝 131三身佛在自性中 134机缘品第七 142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142即心即佛和开佛知见 146自己灵光常显现 154机锋、棒喝、话头及其它 162顿渐品第八 177顿悟的力量 177向上全提和事事无碍 181凡圣两忘,体露真常 188护法品第九 192自是法王,何慕人王 192付嘱品第十 199对法与禅宗的纲宗 199面临生死时的自在 206禅宗的法统和力量 213后记 221序言这次讲座,是与大家一起学习六祖大师的《坛经》。
前两年,我和一些朋友在成都文殊院曾就《坛经》办了一个讲座,一月两次,但至今没有讲完今天与大家一起,再一次共同学习,也是因缘而起的一件幸事我希望在这集中的短期内,能一鼓作气地把《坛经》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旨趣向大家作一番介绍《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坛经》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坛经》,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倍受鼓舞不管怎样,现在许多中青年总有与佛教文化隔了一层的感觉,这当然有时代的关系没有受到传统的寺庙文化的熏染,没有好的师承,没有实际去修持,仅仅从一些书本上阅读而获得的那一点表皮知识,是难以深入到佛教内部领域的另外,不了解中国的佛教史、禅宗史,仅读一部《坛经》,当然也不易于品尝到其中的滋味但是,如果迫切于人生问题的探讨,真正有心于佛教、有心于禅宗的朋友,通过一个适当时期的研究,再通过对《坛经》的学习和师友一起的切磋,结合对中国佛教史、禅宗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或许在某一时刻,因六祖大师的开示,使我们接触到佛教的真谛,也就是人生宇宙的真谛,那就值得庆幸了我希望在这一次的讲座中,能有一些同学达到上面所说的目的。
请记住:在真理面前,释迦也无可骄傲的,牧童桑女甚至盲、聋、喑、哑,也是无所退让的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专题诞生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这一段时期内而佛教传入之前,中华民族的文化已是相当繁荣和强盛了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夏商周三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诸子学说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并造就了东方世界唯一强盛的汉帝国学佛的人不要小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同样,学儒的人也不能小看佛教文化,它们三家,在中国通过两千多年的反覆较量,谁也排斥不了谁,终于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正如今天的西方文明不能轻视东方文明一样,东方文明也不必排斥西方文明,两者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精品,关键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是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使当时中国的佛教水平,已非印学所能范围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表明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文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已经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两小宗、八大派两小宗是属于小乘的成实宗和俱舍宗,这两小宗实际上在中国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属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中国从汉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国,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所以许多印度高僧都说中国有“大乘气象”,而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和修行的中国人,的确大多数都喜好大乘,那些著名高僧都有深厚的儒道文化素养就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这几派的印度文化气息就比较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其中,先有隋代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以“一念三千”说明实相;以“空、假、中”、“三谛圆润”来阐明止观;更以“五时八教”对释迦一代时教作全面的判解,实为天台宗之精华与特点,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最早成一家之言隋末唐初,吉藏开创三论宗,他师从释迦言教,继承龙树——鸠摩罗什以来的中观思想,提出“二藏三轮”的判教主张,认为“真、俗二谛”概括了释迦言教的全体,言教外别无所谓“二谛”的理境;更以“八不中道”、“四重玄意”层剃空有,无论立、破,均归于“无所得”;更提出了“若于无所得,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的主张。
唐玄奘大师归国后,对佛经的翻译,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人,共译经75部,1335卷,以《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般若经》为中心,展现了印度佛教的全貌并对与这三部经有关的经论,都作了相应的翻译和介绍,使人较为清楚地了解印度佛教发展的脉络这种治学的气象,为印度学者所无,中国古代亦仅有玄奘一人尤其是玄奘对《成唯识论》的编译,精深博大,成为历史外唯识学的唯一代表作;关于因明方法的应用,以至在印度所立论的“真唯识量”的绝对成就,也是印度因明中所无,实为玄奘大师的独创唯识学的创立,为整个佛教理论的圆满,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法藏大师创立华严宗,虽借鉴于天台、三论及玄奘的瑜伽学说,但其物标“别教一乘”“法界缘起无尽”则殊胜无匹他把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种种二相分别,全都归入“法界缘起”,点出了“因彻果海,困彻因缘”这一令人观止的宏大精深的菩萨境界从教理出发,依据人们思想所能达到的理境,华严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下面紧接着是禅宗的创立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师达摩把释迦“拈花正宗”传入中国,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提倡“单传直指”,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都会归于心,摆脱了一切教条的笼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
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吹歌弹唱、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这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各个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有的学者把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甚至认为禅宗的优点,在儒学内部本来就有,而儒学的思想,有的部分为禅宗所无其实不然,禅宗许多特点都带有儒学或道家等中国文化的思想但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彻证“无生法忍”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所以毫无疑问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开放出这样璀灿光明的花朵也有一些人对“中国化的佛教”不以为然,认为既是佛教,就应以印度佛教为标准我认为,讲学术,讲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都不应该抹杀时代、地域、民族这些现实的存在佛教讲缘起,这些都是缘起法的重要内容用这种方法来看,说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这是中华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后所绽放的花朵如果不懂得禅宗(还包括天台、华严),那么从随唐至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你就深入不了。
宋明理学表面上是儒学,而骨子里却是禅学,它的形成和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禅宗绝大的影响如果在宋明理学中抽取出禅宗的成分,宋明理学就会黯然失色这样,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另外,在唐末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时期的中国,禅宗就代表着佛教所以说, 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专题, 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禅宗,中国佛教是难以承受唐武宗灭法运动打击的在那次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中,佛教在中国,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这些宗派,失去了寺庙、寺庙经济和经典文化的支撑,就难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后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实也是如此, 唯识、三论、天台、华严、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击之后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远地消失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反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因为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所以才有如此绵长、如此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世界的能力。
大家知道唯识法相这一宗派玄奘大师到了印度,在那烂陀寺求学,这可是印度当时的最高学府在留学期间,玄奘大师几乎学尽了印度佛教,并且成就超越了他的老师,成为印度当时最优秀、最权威的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千二百年前的留学生》,讲玄奘大师在印度备受尊重,全世界当时像玄奘大师这样的留学生是没法找的当时印度有两个部落,为了争取玄奘讲经而大动干戈玄奘大师在中国译经,成就是超越前人的,不论文彩和逻辑,其严密、庞博和系统,是前人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也曾轰动一时唐太宗对他极为尊敬,曾集王羲之的字为玄奘作了那篇有名的《三藏圣教序》但玄奘大师所传的法,也就是唯识宗,在中国只传了四代,以后就传不下去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传不下去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其学术方法与中国人不那么融合,中国人喜欢简洁,对繁琐的印度经院哲学不感兴趣今天的学者们,若读那套经论,同样会感到头痛和不耐烦所以除极少数专业学者之外,大多数僧人、士大夫是钻不进去的,遂难以产生大的社会影响,也难以在社会中、在民众中普及所以唯识宗只传了四代就销声匿迹了三论宗、密宗也是这个原因,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唐武宗灭法这个因素诸宗消沉,禅宗独盛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禅宗的旗帜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由于禅宗在当时没有寺院,寺院经济及经典文献上的包袱,唐武宗灭佛几乎毁坏了全国的寺院和典章文献,但却没有伤到禅宗的一根毫毛;同时,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禅宗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禅宗的这些特点,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禅是印度语,有净虑、思维修、定等多层含义大乘佛教讲六度万行中国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