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考试重点.pdf
2页1 比较教育1.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1817~20 世纪初),这一阶段以“借鉴 ”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①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1817 年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它标志着比较教育发展第一阶段的开始②1831 年库森的《普鲁士教育报告》法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即1833 年的《基佐法》 ③霍勒斯·曼《第七年报》④萨德勒(英):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2.第二阶段(20 世纪初 ~1945) :因素分析 ①康德尔,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1933 年发表《比较教育》 ,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作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受以下三个主要目的的指导:“报道 —描述”的目的;“历史 —功能 ” 的目的;“借鉴 —改善 ” 的目的 康德尔的分析社会历史背景的历史学方法 ,在这个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有支配地位②施奈德(德)1947 年发表《各国教育的动力》③汉斯(英)在1949 年发表《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3.第三阶段( 1945—现在),研究方法多样化①贝雷迪(美) ,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描述、解释、并列、比较。
②诺亚(美)和埃克斯坦,合著《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③埃德蒙·金(英),是一位比较教育专家,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今日比较教育》4.比较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它的跨国或跨地区性、跨文化性第二是它的 跨学科性 第三是它的可比性 5.比较教育概念: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作借鉴6.设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的或者说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教育):①通过对外国教育的比较研究,使师范生增长知识,扩大眼界②各国教育有一些共同问题,也各有其特殊的问题③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7.比较教育的研究分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①区域研究 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②问题研究 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8.富兰克林于1751 年在费城创办文实中学 9.1636 年哈佛学院建立,北美殖民地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高等教育10. “赠地学院”或《莫雷尔法》:1862 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向每个州赠送土地或相当于地价的资金,以帮助各州至少建立一所培养学生掌握农业和机械知识的学院。
这些与传统学院大不相同的“赠地学院”是美国的独创,改变了美国及后来世界其他许多地方高等教育的意义,对美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贡献很大11. 1876 年建立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其研究生院是美国大学最先创立的12. 1902 年,美国开始建立初级学院,又称社区学院13.美国教育制度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称单轨制 14.美国现行学制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美国没有 全国统一的学制15.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名目繁多,主要有两类:保育学校 和幼儿园 美国 没有 正式的、全国统一的小学教育目的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16.19 世纪以前,英国教育是由宗教 与慈善团体 经办的 1870 年的《初等教育法》为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标志 ) 17. 《1944 年教育法》规定,法定的公共教育系统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衔接的阶段组成该法规定,受完初等教育的11 岁儿童,须参加统一的“11 岁考试”,然后按学力考察和智力测验的成绩,分别升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18.英国现行学制是以《1944 年教育法》 为基础建立的公学 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
19.日本政府于1872 年(明治五年)颁布了日本第一个现代《学制》,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1879 年(明治十二年)颁布《教育令》,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是以美国 为样板的自由主义教育制度20.日本的学前教育机关有两种:一是幼儿园 ,二是 保育所 2 21.日本的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中等教育机构称为中学校,即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后期中等教育机构称为高等学校,即高中,虽然它不是义务教育,但已达到普及程度22.日本高中按课程设置情况,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 三大类23.1999 年初教育部制定了 《面向 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同年 6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21 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4.高等学历教育分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 和研究生教育 25.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并且进行实验的人26.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但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成正比,它与各国的教育政策及重视学前教育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7. 当前各国学前教育机构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形式多种多样;第二,公立的少,私立的多;第三,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悬殊28.普及义务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权力和义务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 教育,并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制度29.普及义务教育(初等教育)的主要措施(更好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做法):1.教育立法 2.实行免费教育3.培训合格教师4.增加教育经费5.因地制宜,灵活办学30.小学的课程设置:根据 1984 年举行的第39 届国际教育会议的精神,许多国家在课程的设置上遵循三项原则:一是针对性,二是实用性,三是可接受性31.美国小学没有统一的课程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小学课程,法国各小学有统一的课程英国也有32.日本小学课程的编制,首先由文部省统一制定《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及日本有统一的课程33.美国教育学家拉斯卡 认为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1.呈现的方法2.实践的方法3.发现的方法4.强化的方法34中学结构发展的趋势:1.实行综合中学体制2.在初中设定向教育阶段3.初中阶段修业年限有延长的趋 势35. 50 年代以来至今教育内容已经历了多次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期,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
主要集中表现出如下几个共同趋向:第一,教育内容现代化;第二,教学内容理论化;第三,教学内容逐级下放;第四,调整文理科的比重;第五,增加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和内容 (2)70 年代,是教育改革调整的时期60 年代的教育内容改革运动,到70 年代初势头开始减弱,对教材的现代化开始有了批评意见,美国出现了“回到基础教育”运动70 年代的反复只能说是对教育内容现代化的一种调整3)80 年代以后,进入到新的改革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内容的改革特点:第一,加强基础学科;第二,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课程要有灵活性和自由度;第三,加强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心36.德国的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于1810 年创办的柏林大学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主张作为办学方针,改变了传统大学的模式,成为德国高等学校的榜样,并对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7. 现代高等教育特点:①.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样化②. 大众化教育与尖子教育并存③. 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扩大了④. 高等教育的职能增加了38. 高等教育的职能: 教学、科研、服务39. 高校的招生制度: 证书制(英法德) 、高考制(中日俄) 、开放制。
40. 二战后世界各国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1. 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 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化 3.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4.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5.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