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远方来.docx
2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有朋远方来 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谈治学之道、修身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问题那么其次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谈交友之道、处世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朋友、对他人的问题了 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我们就来看看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 (1)Is it not pleasan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Legge) (2)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Waley) 关于“乐〞字,理雅各像译“悦〞字一样用了pleasant,韦利却用了一个不同的delightful。
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指外表的快乐,后者指内心的高兴学而时习之〞是内心的高兴,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理雅各“悦〞字译得不妥,“乐〞字倒译对了,但是总的看来,他选词显得不够准确韦利却是译颠倒了:“不亦悦乎〞表示内心的高兴,他用了形之于外的pleasure;“不亦乐 乎〞形之于外,他却用了表示内心高兴的delightful至于“有朋自远方来〞,理雅各把“有〞字译成have,把“远〞译成distant,把“方〞译成quarters,从对等的观点看来,貌似无可非议,但不如韦利的译文afar更加自然,更口语化韦利还在两句中都加了after all一词,表示不在其位,貌似没有必要我看可以参考两家译文,把这一句重译如下: 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这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于“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回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人类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交流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的结果么?至于个人,杨振宁和我是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们多年不见,他远涉重洋,到北京大学来讲“美与物理学〞我说他的演讲沟通了科学和艺术,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他用中国古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和西方名诗“一粒沙中见世界〞来描述科学家,不但沟通了中西文化,而且把古代和现代结合起来了 关于中西文化,他还说过:“中 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确切而概括的方向走〞关于中西文字,他又说:“中国的文字不够确切这一点,假使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他还问我翻译了晏几道那首“自别后,忆相逢〞的词没有,我说译了,送他的那本书里就有他翻开书来一看,看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就说不对,他记得是“桃花扇底风〞。
我说有两个版本,哪个版本好呢?两个版本的第一句都一样,说歌舞通宵达旦,本来高照楼中心的月亮,已经落到杨柳梢头上,仿佛还舍不得离开,要停留在 篇二: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孔子《论语》学而篇里面的其次句话,“学而〞主要是陈述教导目的、人生立志、人生的目的,而我之所以选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样一种学习境界的憧憬吧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能悄悄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人,深知自己是渴望能静下心,但是却做不到,畏惧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学习了“学而〞才明白了要学习做学问,是需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这样终有一天与你心灵相通的朋友会来到你身边,鼓舞我们去学习 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真正意思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周礼·大司徒》郑玄注为:“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朱熹注为:“朋,同类也〞也就是和你志趣、爱好等等相投的人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而“朋〞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这样,各个时期不同的大家对朋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再加上老师对其的讲解,让我明白“朋〞是指共同志向或志向可能一样的朋友 好多人认为学习本来是个人的事情,远方来的志向相通的朋友来不来又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呢?这主要是由于一个人要学习做学问,就必然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而人长久以来都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需要他人的支持一个人一辈子的朋友可能会好多,可是真正很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朋友,确实可遇而不成求,譬如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但是真正能听懂他曲子的人却很少,因此他赋有弹琴的学问,却没人能懂有一天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曲子,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
结果当伯牙谈了一首《高山》时,子期称赞道:琴声大方昂扬,先生志在高山〞伯牙诧异地又谈了一首,子期称赞道“琴声清澈委婉,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冲动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据说后来钟子期不幸因病过世,俞伯牙闻听悲伤欲绝,认为世界再无知音,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布满凄怆的曲子,然后站在子期墓前,将自己宝贵的琴砸碎在子期的墓前,此后以后子期再未谈过琴在子期墓前,俞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朋友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知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悲伤悲伤复悲伤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有志向相通的朋友的重要性,也表达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向相通的朋友从远方来,莫非是不开心吗?孔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人生最大的开心那么,他为什么认为从远方来的朋友才是最大的开心呢?主要是由于远方并不是现代空间意义上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
假如是现代意义上的空间距离, 心灵相通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你身边《论语集注》中就提到“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的解释,君子学而时习之,自然会因所学指导所言所行,而所言所行,自然会感染、引导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欣赏乃至钦佩君子,他们也有朋友和交往,自然会传播君子之德行、言语,于是君子之德、行、言、事自会传播至远方,那么为什么近处心灵相通的朋友不是最大的开心呢除此之外,朋友从远方来到你身边,你可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忙,而没有时间接待你的朋友,因此对你的朋友产生愧疚之情,那样朋友从远方来,就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了因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远方〞是指出现了在心灵上的距离与你相近有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由于在心灵上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导致他死亡的悲剧法国人让?布伦认为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众对精英的畏惧与敌视,民众拒绝在心灵上与苏格拉底相通。
苏格拉底其实代表着一种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之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然而真正的思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是一种要挟,由于没人在心灵上懂得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因此“不仅权力者本身可能把思想当作要挟,而且怯懦的民众,也把思想家产作破坏其平静生活的罪魁祸首因此,苏格拉底的死,同时也是思想学问的悲剧在这种状况下,“远方的朋友〞也就是有心灵相通的朋友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它就表现为对人性的认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另一个方面其实是告诉我们只有经得住孤独的洗礼,才能够做成好的学问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要遇到一个在思想上心灵相通的人很难,因此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