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澳门文化遗产怀旧旅游保护模式探讨.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249095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8.01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澳门文化遗产“怀旧旅游”保护模式探讨 黄梓卫摘要:以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起点,文化遗产资源逐渐成为澳门地区的发展优势之一,文化遗产与赌博业、旅游业形成的综合体已成为澳门的“文化名片”然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却无法回避,澳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由于缺乏实践的理论系统与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等原因面临瓶颈期以十月初五日街为例,通过城市意象理论分析“怀旧旅游”模式在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实践性意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发现,澳门地区在利用历史文化标志构造“怀旧”场域以及区位方面拥有非常大的潜力当然受限于游客的旅行时间、旅游地选择以及当地居民日常活动场所的选择,“怀旧旅游”保护模式开发规模不宜过大,且应采取政府主导、社会价值优先;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怀旧旅游”保护模式适应性建设,需要从旅游者与在地公众两个群体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考虑,保证街区的“怀旧旅游”场域以及氛围营造能够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开发需求;同时促进街区产业转型关键词:澳门历史城区;怀旧旅游模式;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意象理论;公众参与引言随着“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澳门地区通过颇具象征性的多元文化与澳门本土文化融合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平台建设,文化遗产资源逐渐成为发展优势之一。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均GDP在2018年已超过香港1.75倍,文化遗产与赌博业、旅游业形成的综合体也成为澳门重要的宣传名片然而过去十五年间澳门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呈高开低走的趋势,目前已到了瓶颈期除大三巴牌坊与议事厅前地等被重点开发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外,老城区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则无人问津同时像下文研究案例中提到十月初五日街的康真君庙、大龙凤茶楼等历史遗迹,因缺少游人,亦缺少文化气息,因此政府对于街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与遗迹保护工作并没有予以重视,直接的后果是历史建筑的逐渐没落[1]因此本文将以澳门十月初五日街为对象,利用环境意象理论①要素分析街区中的文化遗产现状,探索在十月初五日街建设“怀旧旅游”模式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讨论澳门地区新型保护模式——“怀旧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践可能性、存在问题以及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文献阅读以及田野调查法中的实地观察、体验、照片拍摄与访谈形式进行街区的数据收集,从案例的路径、边缘、标志三个环境意象要素进行街区的“怀旧旅游”模式建设可行性分析与空间分布探索;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十月初五日街“怀旧旅游”模式的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未来澳门地区在对较为分散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开发“怀旧旅游”的现实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发展建议。

      一、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澳门历史城区”入遗后,澳门特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开始注重澳门本土文化,即华人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利用多元文化以及澳门本土文化综合开发文化遗产资源②,文化遗产在澳门地区逐渐成为具有发展优势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时在数字支持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BIM-VR模型的澳门遗产可视化研究以及修缮管理数字化等利用大数据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澳门”形象推广战略的推行[2],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澳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进程[3]而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众互动方面,澳门特区政府采取旧建筑活化与社区活动融合、旧建筑修缮与历史教育融合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青年教育融合的形式,逐渐将文化遗产保护植入到民众的意识当中然而入遗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之间的冲突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大部分游客选择前往颇具象征性的大三巴牌坊、议事厅前地等被政府作为文化旅游名片的地点进行参观,而像历史老城区中位置较为偏僻、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点,则因为缺少(旅游)人流而逐渐被政府忽视另一方面,虽然澳门在进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开始较早,但理论研究以及政策法规起步却较晚[4],特区政府着重对遗产物质形态的保护,而忽略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价值,使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薄弱,文化遗产保护因此逐渐进入瓶颈期。

      因而需要探索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以强化公众参与、深入公众意识文化遗产的“怀旧旅游”开发模式则为可供参考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之一二、怀旧与“怀旧旅游”模式“怀旧”一词最早是指人们对于失去的事物、人物等关于生活与情感的追忆③,由此产生的失落感在某种程度上说,怀旧在旧时属于消极的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完善进步,现代怀旧更多是指人们乐于去追寻过去幸福快乐生活的回忆,属于积极的情绪而怀旧也成为游客进行旅游的动机之一,旅游者渴望通过怀旧旅游的形式试图回到过去,感受旧时光带来的美好[5]怀旧旅游”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者专门探访具有文化特性的历史建筑(如民居、庙宇以及其他公共空间等),以体验旧时的风俗文化;另一方面是旅游者前往與自身经历相关、有特殊意义的地点进行探访根据怀旧旅游的动机可大体分为五种形式:1)逃避放松式;2)学习式;3)“归乡”体验式;4)对比反思式;5)自我认同式[6]怀旧旅游的主体是具有怀旧倾向、想通过“怀旧”寻求愉悦的旅游者,因此影响怀旧旅游形式的主要变量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即年龄变量——不同年龄段的旅游者对于旅游地场域的怀旧感受与认同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利用城市意象理论对不同年龄段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环境意象要素进行分析,然后构建旅游地的场域怀旧文化,营造场域内的氛围,促使游客被动地参与到旅游地的怀旧场景中[7]。

      三、基于“怀旧旅游”开发模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一)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社区文化遗产开发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素有“千年蚝乡”与“粤剧之乡”之称,保留着粤剧文化、舞狮文化与宗祠文化等重要的在地文化,在沙井街道新桥社区还保存有曾氏大宗祠、清平古墟与新桥粮仓等重要历史遗迹随着新桥社区成为工业重镇后,在地文化遗产逐渐被忽略近年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借助产业转型寻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大力推行第三产业开发的过程中,以新桥在地文化为核心的“一公里文化圈”怀旧旅游战略被提出(图1),清平古墟等重要的历史遗迹被作为在地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文化遗产怀旧旅游开发的同时,结合在地文化的宣传,辅以如沙井金蚝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通过吸引游客的关注及对在地文化的了解,达到强化公共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目的[8]二)四川省安仁古镇“怀旧旅游”模式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古镇从场景、人物、物件、事件四个方面入手,结合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开发出“怀旧主题场景”,同时打造依托民国建筑群的沉浸式实景演出“仁者安仁”以及系列IP一方面古镇保留着20余座民国时期的建筑群以及原有街巷格局,同时在街巷中保留了诸如黄包车等充满民国特色的交通形式及主题活动以辅助安仁古镇怀旧场景的重现。

      通过利用怀旧场景重现,构建历史文化场域,营造“怀旧”氛围,很大程度上促使旅客在场景中产生怀旧情感,从而感受到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带来的震撼[9]上述案例显示,“怀旧旅游”开发模式作为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相对于封闭保护物质性的保护形式,更具有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10],能够通过增加观览人流的方式,吸引公众对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兴趣,从而增加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因此“怀旧旅游”模式从实施形式以及预期上看,比较适合于目前澳门特区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与发展需求下面通过十月初五日街的“怀旧旅游”环境要素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一下目前澳门地区进行“怀旧旅游”保护模式开发的可行性四、十月初五日街怀旧旅游环境要素分析十月初五日街是位于澳门半岛西部的一处旧街区,又名泗孟街,是葡萄牙人为纪念1910年10月5日民主革命胜利而命名的街道十月初五日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在区位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具有开发怀旧旅游模式的条件以下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以及观察者认知地图,从标志、区域、边界、路径四种环境要素对十月初五日街的怀旧旅游开发潜能进行分析一)标志城市意象理论中的“标志”是指点状参照物,在观察者进行城市观察时、形成印象的外部实物参考点,是不可进入的。

      而怀旧旅游中的标志物多数指拥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人物故居等等,因此本文选择德成按、康真君庙、大龙凤茶楼以及英记茶庄四处历史遗存作为标志进行十月初五日街的怀旧旅游标志要素分析1.英记茶庄茶是澳门开埠前中外贸易非常重要的商品之一,在港澳码头开设以后,茶业成为十月初五日街一带被追捧的行业,各类茶庄涌现而随着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口岸进行通商,澳门地区茶叶转口港的地位受到动摇,同时印度茶与锡兰茶开始被引入欧洲,十月初五日街的茶业一时走向衰落,最后只剩下如今的英记茶庄以及后来入驻街区的华联茶庄(图2)英记茶庄作为十月初五日街茶业文化的历史遗留,在街区的“怀旧旅游”模式开发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其茶业文化宣传载体的作用,进行追溯茶文化的场域构造;另一方面可以在茶庄中设立品茶体验,让旅游者在场域中体验旧时街区的茶业特色;同时以茶文化的场域开发作为主题设立怀旧主题的茶庄,通过街区特产销售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街区居民进行街道产业的转型与发展,从而带动街区活力2.大龙凤茶楼历史上随着十月初五日街的茶业兴起,在街区中开始涌现一批旧式茶楼民国期间,十月初五日街拥有民国茶楼、六国茶楼、冠南茶楼、得来茶楼以及远来茶楼等五家极具特色的传统茶楼,如今只剩下得来茶楼还在。

      六国茶楼于1938年易手他人进行扩建,其旧址后来沒有得到妥善保护、因多年失修而坍塌;冠南茶楼于1996年因地产价格大幅上涨而关门,后搬迁至提督马路重新开业,即现今的冠南轩茶楼;而得来茶楼则是如今街区中唯一一座得到妥善保护且仍在经营的茶楼1930年代得来茶楼开始营业,到了1960年代更名为大龙凤茶楼(图3),以“老点茶楼”著称,茶客可以在喝茶时点播粤曲,该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每天在下午13—17点钟设有粤剧茶座(图4)此类型的茶楼在澳门地区非常罕见,同时大龙凤茶楼又是十月初五日街茶楼文化的唯一遗迹,因此有着重要的怀旧旅游开发价值以大龙凤茶楼作为街区的茶楼文化载体进行场域的构造,利用粤剧茶座作为场域中的特殊体验形式,让旅游者在场域中进行旧时街区生活方面的“怀旧”体验而对于茶楼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旅游者的“怀旧旅游”体验而受到社会重视,历史遗迹本身的运营能够得到持续保障,达到保护的目的3.康真君庙康真君庙系1860年为供奉康公真君像(康公真君即宋高宗赵构)、以求十月初五日街的平安富贵而建成和康真君庙有关的著名历史事件有“泥马渡康王”等相传在清代,有一座木雕的康王神像顺水流漂流到十月初五日街,被街区的华人居民发现,当地居民均认为这是康王远渡而来保护澳门的象征。

      每到农历的七月初七日,在康真君庙会举办“康公诞”以及“七姐诞”的参拜活动作为十月初五日街本土宗祠文化的象征,康真君庙在街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康真君庙逐步成为具有怀旧特色的旅游景区旅游者可以通过到康真君庙参拜的体验形式,在庙宇弥漫的烟火气中感受十月初五日街的历史变迁(图5)同时通过场域的历史文化蕴含作用,将旅游者代入到当地居民在庙宇中活动的“怀旧”生活体验当中4.德成按澳门的典当业在民国时期属于主要产业之一,在全盛时期澳门的典当业可以分为“当、按、押”三种形式,而德成按则属于“按”一类德成按是1917年开设的当铺,一开始是属于澳门达官贵人拥有的物业,其建筑也属于典型的民国初期风格(图6),按中仍保留着当年遗留下来的保险柜等文物,同时整体构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保护,是如今澳门仅存的结构较为完整的当铺建筑,对于澳门典当文化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德成按被改造为澳门典当业展示馆,主要展示澳门典当业的运营流程及相关文件等将德成按作为典当文化“怀旧旅游”的载体进行场域的设置,辅以典当业体验的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