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市三江六岸城市设计通则(共16页).doc
1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l 节点设计l 通 则n 第六部分 规划引导第六部分 城市设计通则1 街道空间及桥梁设计准则城市街道是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除了满足现代交通的功能外,亦应作为行人活动的场所,是人们感受城市的重要载体街道景观的设计,成为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环节1.1 街道空间设计准则一A.适用范围:滨江路B.设计细则滨江路是指濒临金华江、义乌江和武义江的所有城市道路,是构成金华市休闲景观带的重要元素滨江路临江一侧应以绿化开敞景观为主,建筑应有较大退界;位于道路临江另一侧的建筑界面分两个层次进行控制:人行尺度的建筑界面宜保持连续,而影响快速运动感受的建筑界面必须有韵律感低、多层临街建筑后退3米,高层临界建筑其高度不得大于规划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两倍超过上述宽度的部分,应从建筑外沿线相应按比例后退 必须进行路面铺设的特殊设计,人行道的地面铺砌应精心设计,应选用包括组合简单的图案,多种的色彩和方便拼装的铺砌材料,应与周边的绿地及设施相呼应,充分体现滨江道路的独特风格应充分考虑整体道路景观的作用,加强滨江道路与水域的视觉联系绿化种植见绿化设计准则四1.2 街道空间设计准则二A.适用范围:滨江步行道B.设计细则滨江步行道是游览三江六岸的一个步行系统,起着步行连接整个三江六岸各段的重要作用,是构成三江六岸滨江公共环境的重要元素。
滨江步行道可在临近江岸处结合防汛通道及现状地形设置,三江及其支流在交界区域应保持滨江步行空间的连续性,以此形成整个滨江游览系统滨江步行道应有良好的导向性、通畅性,宽度不小于6m步道滨江一侧可根据现状地形及道路离江的距离,选择采用通透护栏、栅栏或原生态作为防护隔离,局部还可设置步行阶梯及亲水平台,拾级而下,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增加亲水性滨江步行道的另一侧可根据不同区段的主题,形成有特色的开放性空间滨江步行道应结合绿化、广场设置小卖部、茶座等服务设施和逗留场所,且间隔不宜超过200m~250m应进行路面铺设的特殊设计,可采用木材、沥青及可组合简单图案、方便拼装的铺砌石材,应与周边的主题景观相呼应,充分体现滨江绿化步行道独特的风格1.3 街道空间设计准则三A.适用范围:交叉口B.设计细则交叉口设计应保持车行安全视距,不得有树木或者其他设施遮挡交通视线交叉口的设计应明显区别于周围的道路,其复杂程度应随道路级别的提高而提高为在城市结构中加以区别,主要交叉口和次要交叉口应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绿化、地面铺砌及照明等方面,设计应力求简洁交叉口应尽量远离桥梁起坡段,同时建筑出入口的设置应根据交叉口的等级保持一定距离。
交叉口的绿化布置要强化方向感,应设计成简单的几何形状交叉口的铺砌材料的设计、色彩及照明要和毗邻的道路相一致,同时为保证安全,人行横道线和停车线要明显区别于其它铺砌图案1.4 街道空间设计准则四A.适用范围:桥梁B.设计细则新增桥梁必须进行专门设计,车行桥梁应延续道路的断面形式,且应结合地形选择最佳跨越形式;现有桥梁,应经过精心整饰,美化桥梁环境,增加桥梁在城市景观中的标志性作用,使不同特色的桥不仅有联系交通的作用,还有独特的景观作用必须进行桥面铺设的特殊设计,设置人行道,人行道的地面铺砌应精心设计,色彩、图案应与桥梁整体风格相协调步行桥梁宜采用轻巧、通透的结构以及活泼、自由的形式,桥面可结合所在区域功能选用不同材质及铺装形式贴近江岸的引桥下的区域应设置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2 建筑设计准则为保证建筑彼此间的协调,强化总体构架,体现滨江特色,同时凸现不同类别建筑各自的建筑特点,针对滨江建筑、地标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遗存物三类主要类型建筑提出设计细则2.1 建筑设计细则一A.适用范围:滨江建筑B.设计细则滨江建筑应体现自由、舒展的风格;建筑整体布局必须考虑对视觉通廊的保护和组织;建筑面宽和高度控制必须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多用户的观水需求,高层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得大于50m;建筑具体高度应符合整体城市设计高度框架;应控制临江建筑立面的整体效果,做到建筑体量、尺度、色调、外装饰等与滨江环境相协调。
建筑应根据功能需要,配置合理的停车位2.2 建筑设计细则二A.适用范围:地标B.设计细则该类建筑风格应充分体现城市文脉和时代感,同时张扬个性;沿三江的地标宜选择在有利于多方向景观的区域;在地标的周围区域应保留视觉通廊,使其成为区域内景观的焦点;新建高层建筑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其高度、体量、形式、色彩和天际轮廓线对城市地标的影响;地标周围建筑布置不得降低地标的主体地位;建筑应提供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充足的停车设施;建筑的各个立面及入口均须做重点处理作为城市级地标的燕尾洲核心建筑群应在核心区域集中发展,形成有适宜密度的、相对集中的大型公建群,严格控制其天际线2.3 建筑设计细则三A.适用范围:历史建筑及历史遗存物B.设计细则 历史建筑应体现城市历史感,以保护和整饰为主;建筑宜在保护原有外貌的基础上,作为滨江公共空间向市民及游客开放;对于确需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应根据保护的不同要求,在使用性质、建筑形式、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的环境风貌保持一致,同时应体现滨江特色;建筑出入口的设置必须明显,并可结合广场做重点处理,以增加其可识别性及导向性;根据功能需要设置停车区域。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应根据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所处地段的整体环境、该地段的规划要求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实施对于重要的历史遗存物可作为景观标志物,予以保留并加以整饰可结合广场创造出宜人的开放休闲空间并对其周围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以及视廊等提出严格控制要求3 广场、绿地及雕塑设计准则城市广场与绿地为市民与游客的驻留、休憩、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同时在创造区域的标志性空间,提升三江六岸的环境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1 广场设计准则A.适用范围:滨江公共休闲广场B.设计细则广场设置应结合地形,尽量临近江岸线,增加广场亲水性,同时可结合历史环境及其他景观资源,形成不同主题的广场周边可设置相应的功能设施,包含文化活动、休闲旅游及相宜的餐饮服务等功能,丰富广场的功能广场形态宜自由活泼,突出其休闲功能;广场的空间布局应以小尺度为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设置不同主题的功能区,并可邀请各种艺术家来创作,形成具有强烈艺术个性和表现力的主题花园广场将硬质场地和各种形式绿化紧密结合,应种植高大乔木如香樟,提供遮荫空间,结合其他环境要素如座椅、喷泉、矮墙等,形成视野开阔、动静分区、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江景观;应采用自由、活泼的铺砌形式,局部可采用鲜艳、亮丽的色彩。
结合环境应大量设置座椅、亭、垃圾箱、小卖部等休憩及公共服务设施广场内需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特殊人士使用广场周边应设置足够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位,方便市民及游客的到达各广场应与滨江步行系统进行连接,方便游客及市民在广场间的流动3.2 绿地设计准则一A.适用范围:滨江绿地B.设计细则滨江绿地是基地重要的景观区域,也是城市的主要旅游资源,因此绿化设计应着力体现其观赏功能滨江绿地必须连续、贯通绿地内设步行道或地坪,地坪可与蔽荫乔木结合布置,局部狭窄的地段也可采用硬地广场与乔木结合布置滨江绿地的景观应开敞舒展:依据现状土地,创造平缓起伏的地形,种植大面积草坪,形成开敞的草坡,供游人自由休憩;选用树冠大而华美的常绿及落叶乔木,以孤植为主、群植为辅,夏可蔽荫冬有阳光,并有花灌木及色叶树种,增加季相变化;提供适当面积的树荫并对空间进行局部限定;所有裸露地面均需采用地被植物覆盖限制使用中低灌木,以避免遮挡视线绿化应当优先选用当地适应性强的植物,平台绿化应考虑耐旱型植物绿地宜采用滴灌、微喷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逐步推广智能化、精准化灌溉,建设节水型绿地滨江绿地内须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如:自行车租车点、自行车停车点、座椅、自动售物机等。
树种应选用长成后树形高大、树冠美观的常绿及落叶乔木,如香樟、垂柳、水杉、梧桐等;地被植物应选用多年生的草种,如富贵草3.3 绿地设计准则二A.适用范围:滨江城市公园B.设计细则城市公园通常以提供公共交往场所为主要目的,同时形成具有滨江特色的绿化景观在规划范围内,大桥两端、河流支流河口处或重要节点处绿地,可辟为滨江公园城市公园建议以草坪结合高大乔木为主,辅以花坛及硬地,营造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通过绿化、小型水景、地面铺砌、座椅、照明等的统一设置和个性化布局,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集会的场所;公园宜采用开放式设计,但须有清晰的绿化边界滨江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应当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根据规划和交通的需要设置游人集散广场滨江公园内的园林建筑应按照“布局合理”、“尺度适宜”的原则布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绿地内园林建筑的占地率不应超过2%在沿江人流集聚的地带,应合理设置供游人休息的设施,如遮阳亭(廊)、休息座凳、垃圾箱、烟灰缸、厕所、饮水器等;滨江公园的植物种植应充分考虑“滨江”特点,强调滨江两岸视线的整体景观效果在选择树种时,应以满足生态需要为首要条件,除应适宜本市生长、符合绿地功能要求外,应选用抗风能力强、耐水湿的植物,尽量避免选用浅根性植物。
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树种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乡土、地域性树种为宜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比例为1:1-2;乔木与灌木比例为1:3-6,草坪面积(乔木投影范围外)不高于绿地总面积20%,注意季节色彩的搭配,同时确定适当的栽植密度及树池的处理手法在确保城市防汛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滨江公园建设应采用多种方法与防汛措施结合,提高绿地的亲水性,因地制宜地创造具有特色的滨江公园景观3.4 绿地设计准则三A.适用范围:地块内部绿地 B.设计细则地块内部绿化能改善局部小气候,为周边建筑及环境提供新鲜的空气及宜人的景观对于建筑密度高的地块(如商业区),应见缝插针式的布置绿化,绿地率不低于30%原有工业、仓储等设施中有历史保留价值的,可保留外观或内部结构,转换使用功能,其绿地率不低于20%绿地布置宜与外部滨江公共绿地融为一体,不得设置围栏对于建筑密度较低的地块(如居住小区),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绿地率不应低于40%,地块内部绿化应形成绿化庭院,最大限度地模拟自然,形成生态绿化环境 居住区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应当限制园林建筑、叠石的面积和体量居住用地内绿地总体设计,既要满足居民使用功能,更要兼顾内外绿化空间的相互渗透,避免阻隔视线。
居住绿地不设围栏,可利用水体、地形、绿地等防卫设施分隔,鼓励将沿街部分与城市绿地结合,供公众使用,并增加沿街景观在地块内部,植物配植应尽可能接近自然,引进多种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物种多样的生态绿化;严格控制硬地面积,人行步道及休闲区应不规则布置,并采用天然石料铺设树种不作过多的限制,可大量引进五角枫、桂花、黄杨等中高乔木,以及月季、丁香等灌木类花木,形成四季如春的自然美景3.5 绿地设计准则四A.适用范围:道路及沿线绿地B.设计细则道路绿化主要用于分隔、限定道路红线内不同车辆的运动空间,并为行人和骑自行车者提供必要的树荫,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行道树应选用树冠较大的常绿或落叶中高乔木,采用列植,间距通常为6-8米;隔离带宽度应大于1.5m,隔离带内应种植低矮灌木,可做适当修剪,形成绿篱,以强化道路的方向感,其栽植间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