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20页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英国《每日邮报》12月9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
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施伦特博士说:“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报道指出,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该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
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科学家说,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1.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A.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 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B.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C.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D.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B.施伦特博士认为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D.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A.35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为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B.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万多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种情景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C.生命形态不仅可以依靠太阳光为生,而且可以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D.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因此,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医疗方面有利用的前景1.参考答案:C.解析:C不属于依据2.D.解析:A.这里的“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地下深达五千米的“微生物”,不是所有的微生物B.不是“不能够理解”,是很难理解C.存在问题的不是新发现,而是以前的理论3.A.解析:A这是以前的理论,不是作者的观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麦 子何俊锋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槃,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向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
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
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地,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11.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3分 12.请理解“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分) 13.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请分条概括。
4分) 1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 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先考虑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