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12495500
  • 上传时间:2023-1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7.50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本章教学目的与规定:理解安静时人体内能量代谢规律,掌握运动时能量的来源,三个供能系统特性,以及安静与运动时能量代谢的测定措施教学重点:运动时能量的来源;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特性;能量持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难点:能量代谢的测定措施;能量持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第二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第三节:能量代谢的测定第一节: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一)ATP直接能量来源    人体内维持多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即糖、脂肪和蛋白质构造中的化学能 但人体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于ATP分解供能反映简式如下:    机体维持生命活动需要不断消耗ATP,ATP不断生成又保障了机体持续不断地能量供应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运用的过程都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而ATP的分解与再合成的速度随代谢的需要而变化二)ATP再生成的途径     ATP的再生成事实上是ADP与Pi 再连接,是一种磷酸化的吸能过程被吸取的能量只能从摄入机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放能)过程中获得一般觉得蛋白质在正常状况下不作为能源物质参与供能蛋白质是构成生命、实现自我更新的构造基本,只有在特殊状况下参与供能。

      因此,ATP的生成重要是在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过程中进行的糖的分解可以是有氧氧化,也可以是无氧酵解;而脂肪的分解则完全是有氧氧化因此,ATP的生成涉及有氧生成和无氧生成 两种类型ATP的有氧生成(氧化磷酸化):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的,是一种逐渐氧化、逐渐放能的复杂过程其途径都要通过三羧酸循环,最后把糖和脂肪分解成为CO2和H2O其中CO2是在脱羧(-COOH)反映中产生的,它不伴有能量的明显变化;而H2O的生成是在脱氢(H2)反映中产生的,即把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后与氧化合生成水,此过程释放能量,是供ATP有氧生成的重要过程由于ATP生成的磷酸化最后是与O2化合实现的,故称为氧化磷酸化它是体内能源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将其能量转移给ATP的最重要途径ATP的无氧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ATP的无氧生成是在细胞浆内进行的,其基质是磷酸肌酸(CP)和葡萄糖G或糖原Gn,整个过程不需要氧由于ATP生成的磷酸化是通过底物分子构造的变化,将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故又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细胞内的CP是一种具有高能磷酸键的高能物质,贮量约为ATP的3~5倍CP分解时可迅速将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

      其特点是迅速和直接1mol的CP可净生成1mol的ATP,反映简式为: CP + ADP Û ATP + C    当体内氧供应局限性时,1mol的G或Gn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3mol的ATP我们把糖的无氧酵解供ATP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乳酸能;而CP分解供ATP再合成所需的能量称为非乳酸能此外,在某些状况下,2mol的ADP在肌激酶的作用下也可生成1mol的ATP和1mol的AMP,但这不是ATP无氧生成的重要过程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运用)  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总能量的50%是以热能的形式维持正常体温;其他绝大部分的能量是以化学能的形式重新再转移到ATP分子中贮存,以供机体直接运用这里重要简介ATP能量的去路问题一)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     对人体而言,只有在肌肉中才干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产生于肌原纤维上肌小节中的肌丝滑行,而肌丝滑行的始动又在于横桥的摆动,完毕这一横桥摆动的机械能来自ATP的分解人体内的肌肉约占总体重的35~45%,运动过程中体内ATP能量的去路重要用于转化为机械能使肌肉做功二)转移到肌酸上──储存能     ATP的生成重要来自氧化磷酸化过程。

      当ATP生成较多时,可将具有高能磷酸键的Pi转移给肌酸而形成CP,以备“急用”因此,CP是体内迅速可动用的“能量库”科学训练能使肌肉内CP储量增多三)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完毕多种生理功能     ATP分解产生的能量可用于完毕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即ATP的化学能转变为体内其他形式的能如用于体内合成代谢所需的化学能;消化与吸取、肾小管对滤液的重吸取、细胞膜的积极转运及细胞分泌等渗入能;神经兴奋的传导、生物电能等等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即能量的摄入与支出,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     能量输入(食物)=能量输出(做功、产热)±能量的储存(脂肪等)    健康成年人体重的变化,基本符合上述公式当能量摄入与支出相平衡时,体重基本保持不变;如果摄入不小于支出时,人体就会发胖;相反则会消瘦第二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一、人体的三个功能系统如前所述,ATP是人体一切活动的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是间接能源由于ATP在体内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身体活动的需要,因此必须是边分解边合成ATP再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能从间接的能源中获得Margaria曾计算了体内能源物质最大供能的总容量和输出功率,并比较了它们之间各自的特点,把能源物质按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提成了三个系统。

      即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 和有氧氧化系统 一)磷酸原系统    磷酸原系统是由ATP和CP构成的系统ATP在肌肉内的储量很少,若以最大功率输出仅能维持2秒左右肌肉中CP储量约为ATP的3~5倍CP能以ATP分解的速度最直接的使之再合成由于两者的化学构造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¾CP系统)   剧烈运动时,肌肉内的CP含量迅速减少,而ATP含量变化不大根据Margaria计算,人体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为23~25mmol∙kg-1湿肌重其中ATP含量约为4~5mmol∙kg-1湿肌重,CP含量约为18~20 mmol∙kg-1湿肌重磷酸原系统供能的总容量约为420kJ∙kg-1湿肌重如果用每kg体重作为能量输出单位,那么,ATP-CP系统的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56J∙kg-1s-1,供能持续时间为7.5秒左右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特点是,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本数秒钟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托ATP-CP系统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是评估高功率运动项目训练效果和训练措施评价的一种重要指标。

      常用Margaria测验措施二)乳酸能系统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人体骨骼肌中肌糖原含量约为50~90mmol∙kg-1湿肌重,据此计算的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约为962J∙kg-1体重,其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29.3J∙kg-1s-1,供能持续时间为33秒左右由于最后产物是乳酸故称乳酸能系统由于1mol葡萄糖或糖原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可净生成2~3molATP因此,该系统ATP的生成速率取决于底物消耗 (糖原, 葡萄糖)到产物生成 (乳酸)之间的反映速率其特点是,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由于该系统产生乳酸,并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乳酸水平是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最常用指标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聚积过多,超过了机体缓冲及耐受能力时,会破坏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态,进而又会限制糖的无氧酵解,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导致机体疲劳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意义在于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迅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的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规定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本如400m跑、100m游泳等。

      专门的无氧训练可有效提高该系统的供能能力三)有氧氧化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重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 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体内储存的糖特别是脂肪是不会耗尽的,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觉得无限大但该系统是通过逐渐氧化、逐渐放能再合成ATP的,其特点是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据计算该系统的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为15J∙kg-1s-1因此该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本在评估人体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的能力时,重要考虑氧的运用率,因此,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是评估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    三个供能系统各有不同特点,重要可归纳如表8-1二、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是一种持续过程(表8-2)[H1]其特点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必须与ATP的消耗和再合成之间的速率保持匹配,否则运动就不能持续进行一)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1、 极限强度运动与次极限强度运动  最大强度的运动必须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最快的磷酸原系统由于该系统供能可持续75秒左右,因此,一方面动用CP使ATP再合成。

      当达到CP供能极限而运动还须持续下去时,必然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次之的乳酸能系统,体现为运动强度略有下降,直至运动结束    2、递增负荷的力竭性运动  运动开始阶段,由于运动强度小,能耗速率低,有氧氧化系统能量输出能满足其需要,故启动有氧氧化系统(重要是糖的氧化分解)随着运动负荷的逐渐增大,当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仍不能满足因负荷增大而对ATP的消耗时,必然导致ATP与ADP比值明显下降,此时必然动用输出功率更大的无氧供能系统因磷酸原系统维持时间很短,因此此时重要是乳酸能系统供能,直至力竭    3、中低强度的长时间有氧耐力运动  该运动由于持续时间长,如马拉松,因此运动强度一定要适应最大有氧供能能力的范畴运动的前期以启动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后期随着糖的消耗限度增长而逐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由于脂肪氧化的耗氧量大、动员慢、能量输出功率不不小于糖有氧氧化供能等特点,故脂肪的动用只能在运动后期浮现但在后期的加速、冲刺阶段,仍动用糖来供能二)训练水平的影响      训练水平对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除技术因素外,重要表目前两个方面 ① 能量运用的节省化与训练水平低者比较,训练水平高者动用同一供能系统供能的能力高,体现为持续时间长、能量运用率高。

       ②体内能源物质的储量多并动用快训练水平高者肌肉中CP含量和肌糖原含量等较训练水平低者高,而动用同一供能系统的最大供能的持续时间也较长三、能量持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一)能量持续统一体的概念与形式 1、能量持续统一体的概念  由于不同能量系统的能量输出(即ATP再合成)之间与完毕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的全过程之间是一种能量持续的统一整体,因此,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形成的一种持续统一体,称为能量持续统一体 2.能量持续统一体的形式  人体内的三个能量系统,若依能量输出的方式可分为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两种形式;若依每个能量系统以最大功率输出所能持续的时间又可分为两种: ① 以有氧和无氧供能比例的表达形式,根据不同运动项目无氧和有氧供能比例,拟定各类活动在能量持续统一体中的相对位置(图8-3)根据其位置便能理解该运动项目无氧和有氧供能的比例② 以运动时间为辨别原则的表达形式  Fox提出以运动项目的运动时间来拟定不同运动项目在能量持续统一体中的位置,并依此将统一体划分为四个区域(图8-4、表8-2 )在一项运动中,三种能量系统供能比例和活动时间及功率输出之间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运动时间越短、功率输出越大、能量需要也越多因此能量持续统一体的一端是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如100m跑,重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使ATP再合成;能量持续统一体的另一端是运动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如马拉松跑,几乎所有由有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