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神经内分泌肿瘤ppt课件.ppt
17页妇产科妇产科- -Neuroendocrine tumor of Neuroendocrine tumor of cervixcervix•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常见于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人体内其他组织均较少见其中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命名为Neuroendocrine tumor〔NET,神经内分泌瘤,G1-G2〕,低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命名为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神经内分泌癌,G3〕• • 根据增殖活性分为G1,G2,G3•G1〔低级别,核分裂象数1/1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2%〕•G2〔中级别,核分裂象数2~20/1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3%~20%〕•G3〔高级别,核分裂象数>20/1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20%〕 •而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TC〕仅占所有宫颈癌中0.9%-1.5%,多数文献报道提示缺乏5%〔1957年首次报道〕,美国每年发病约数百例•是一种较其他宫颈癌侵袭性更强的病理类型其恶性度高、进展快、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和血行播散,复发率高,预后极差 主要临床表现•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中位年龄为 45~50岁,临床病症与其他病理类型的宫颈癌相似,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盆腔痛和盆腔压迫病症。
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宫颈占位部分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病症,仅在宫颈细胞学筛查时发现•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神经内分泌病症,包括:Cushing 综合征、低血糖、副肿瘤综合征、高钙血症、肌无力综合征等一般通过宫颈活检可以确诊,但有时由于宫颈活检组织较少,仅能得出低分化宫颈癌的结论,只有通过全子宫切除标本才能最后诊断•几乎所有高危NTC都能检测到高危HPV阳性,特别是18阳性常见•细胞学异常也有助于早期发现NTC,其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嗜铬素〔52%-72%〕、突触素〔59.4%〕、NSE、CD56 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标志物往往 1种以上都阳性不多• P16阳性为高危组多见〔91%〕• 该病例:突触素突触素,嗜铬素嗜铬素A, P16, CD56, CK8&18 and Ki-67〔+80%〕 辅助检查特点•1976 年 Albores-Saavedra首先提出将宫颈神经内分泌癌分为 4 类: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原发的宫颈类癌和非典型类癌极为罕见,且仅仅由于其免疫组化标记相似而归为NECC。
•最新版本WHO将其分为低危〔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和高危〔小细胞癌、大细胞癌〕两组因为低危和高危发病机制,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均差异较大低危组相对惰性治疗情况•大多数 NTC的研究都是回忆性的,样本量小,缺乏前瞻性数据,目前无统一指南指导对NTC的治疗手段•2020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和 2021 年国际妇科肿瘤协会〔GCIG〕发布的指南利用了目前有限的数据,并借鉴了其他病理类型宫颈癌和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数据提出:鉴于其高侵袭性 ,四种NTC治疗无明显差异,主要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术方式:首选广泛全子宫+盆腔淋巴清扫术+-双附件切除+-主动脉淋巴清扫•目前关于卵巢保存与否存在争议,鉴于高危特点,一般不建议保存生育功能术后辅助治疗•PE〔顺铂+依托泊苷〕方案是最常用的化疗方案 参考肺小细胞肺癌治疗•VAC〔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 TP•是否对早期肿瘤患者术后辅以同步放化疗尚存在争议 术后辅助治疗选择•有限的数据提示:•I-IIA1•无危险因素:术后化疗5-6疗程PE•有危险因素:术后化疗3疗程后同步放化疗•IB2-IIA2•新辅助化疗3疗程后+手术〔主动脉淋巴〕• 无高危因素:3疗程PE化疗• 高危 :铂为根底的同步放化疗3疗程+PE化疗•IIB-IVA:3疗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3个PE化疗•IVB:PE化疗4-6疗程+定点放疗〔姑息放疗〕 随访•第1-2年:3个月•第3-5年:4-6月•5年以后:每年•内容:病症,查体,血清嗜铬素A检测,超声,CT和胸片,甚至高危者PET-CT基于宫颈小细胞癌数据•FIGO分期是影响宫颈小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早期患者〔Ⅰ~Ⅱ期〕31%~51% ,晚期患者〔Ⅲ~Ⅳ期〕0~6.5%对于早期患者,ⅠB1 和ⅠB2~ⅡA 的小细胞癌患者 5年生存率为 55% ~ 32%•即使早期患者〔Ⅰ~Ⅱ期〕,5年无瘤生存率仅为 32%~63%;有部分转移的,生存率为 0~18%;远处转移的 5年生存率为 0%•与之相比,非神经内分泌肿瘤的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91%、57%、16%•淋巴转移是否影响预后如今还有争议不良预后•肿瘤大于 4cm•淋巴结转移•侵润深度 1/3 宫颈间质•LVSI 脉管受累•宫旁/切缘阳性生物学行为•类癌:核分裂像 小于2个/10个• 预后不明•不典型类癌:3-10个,KI67更高 〔16例〕• 早期常常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 转移性原发不典型类癌对TP化疗可能不敏感•根治术后链霉素+5Fu 治疗肝转移成功1例•小细胞癌:极具侵袭性•大细胞癌:I 58%• II16%• III2%可能的靶点•3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 44%•P53 40%•SSTR2A PTEN m-TOR vegf•Wang and Lu 报道的21例小细胞癌中几乎所有高危组存在TP53缺失。
•TP53抑癌基因突变在人类癌症中广泛存在,突变的p53会废掉本来p53所具有的抑癌功能突变型p53由两步来在癌症中发生:首先是P53其中一个等位基因发生错义突变,然后通过“杂合性缺失〞造成另一个等位基因也被废除从而成为突变型p53 •下一步:有待妇科肿瘤专家,肿瘤学家,研究员,医生合作进一步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