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语单词满汉对照集.doc
49页满语单词满汉对照集满语单词满汉对照集满语en:Manchu language fi:mant?un kieli ja:満州语 满语为满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据满洲实录,1599 年努尔哈赤欲将蒙古文字借来写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儿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文字 (满: tongki fuka akuu hergen), 也称老满文 北京紫禁城干清门上的汉-满两种文字的牌匾(左为中文,右为满文:罗马拼音:kiyan cing men)清代前期在新疆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自康熙晚期幵始已少有满文奏折 清光绪九年(1884)新疆建省后,使用满语的人数达 4 万馀人,其中除满族外,还包括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 满族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汉语,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很少,只有黑龙江省少数乡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专家还能使用这种语言目前在黑龙江哈尔滨的黑龙江大学有满语研究所不过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满语,他们一直使用这种语言至 20 世纪中叶。
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仍旧在进行锡伯文的教育,并出版有锡伯文的报纸 满语有 6 个元音,19 个辅音元音分阳、阴、中三性,同性元音互相和谐,辅音也有和谐现象满文主从复句比较发达满语基本字母的读音满语是拼音字母文字(音素字母文字) ,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满语的一个字母的发音,就是一个音素;不同的音素,构成音节不同的音节,构成单词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传统满语共有元音六个,辅音 22 个,共 28 个字母(不包括后来达海为拼写汉语借词的增加的很少用的 10 个特定字母) 以下说明一下满语字母的发音:一元音(6 个)元音,又叫母音;就是发音时,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到阻碍,声带振动,声音响亮,口腔各部分肌肉保持协调放松状态,气流较辅音弱A----同汉语拼音的 A 相似----啊 阳性2E----同汉语拼音的 E 相似----额 阴性3I----同汉语拼音的 I 相似----衣 中性4O----喉部发“嗷”音,唇部形状与汉语拼音 U 类似,但圆唇开口的程度比 U 大;与汉语拼音的 O,不一样;同英文中 HOT,中 O 的发音!阳性5U----同汉语拼音的 U 相似 中性6。
V----罗马字母转写形式是:U 的上面有一横杠,但由于打字不方便,用 X代替发汉语拼音的 U 音、但喉部与唇部开度,比 U 大比 O 小!阳性***元音按照发音部位,开放的程度不同,有性的分别;AOV 的开度大,为阳性;IU 的开度适中,为中性元音;E 的开度小,为阴性元音!二辅音(22 个)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内,受到阻碍,根据产生阻碍的位置不同,以及解除阻碍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辅音N----舌尖抵住上齿龈与上齿之间,使气流从鼻腔发出声带振动(浊音) 同汉语拼音的 N 相似K(阳性)---舌根与小舌形成阻塞,气流冲破阻塞,平缓送气,清音(声带 不振动) ,塞音类似汉语拼音的 K但发音部位往里!9K(阴性)---舌根与软硬上腭之间形成阻塞,气流冲破阻塞,平缓送气,清音,塞音同汉语拼音的 K 相似G(阳性)---舌根与小舌形成阻塞,气流冲破阻塞,快速送气,清音,塞音类似汉语拼音的 G,但发音部位往里G(阴性)---舌根与软硬上腭之间形成阻塞,气流冲破阻塞,快速送气,清音,塞音同汉语拼音 G 相似H(阳性)---舌根与小舌形成缝隙,气流从中磨擦而出,清音类似汉语拼音的 H,但发音部位往里。
13H(阴性)---舌根与软硬腭之间形成缝隙气流从中磨擦而出,清音同汉语拼音的 H 相似B----同汉语拼音的 B 相似清音,塞音P----同汉语拼音的 P 相似,清音,塞音S----同汉语拼音的 S 相似清音,擦音X----罗马字母转写形式为 S 头上有一个汉语拼音三声符号,因为不方便键盘打字,用 X 代替读音同汉语拼音 SH 相似,卷舌的,清音,擦音T----同汉语拼音的 T 相似清音,塞音D----同汉语拼音的 D 相似清音,塞音L----舌尖抵住上齿龈,舌面成匙状,舌面两边靠近上齿形成缝隙,气流从中发出声带振动,边音,浊音同汉语拼音的 L 相似M----双唇紧闭,舌放松,气流从鼻腔发出鼻音浊音,同汉语拼音 M 相似C----同汉语拼音的 CH 相似,卷舌音清音,塞擦音J----同汉语拼音的 ZH 相似,卷舌音,清音,塞擦音Y----舌面中部隆起,接近上腭,气流从中发出,形成轻微磨擦声带振动,发“衣”音为半元音,或者半辅音浊音,半擦音R----舌面卷起舌尖后部抵住上腭,气流呼出,声带振动,使舌尖振动,所以 R 为颤音,浊音F----上齿与下唇形成缝隙,气流从中磨擦而出,声带不振动。
擦音,清音同汉语拼音的 F 相似W----上齿与下唇形成缝隙,气流从中磨擦而出,声带振动擦音,浊音同汉语拼音的 W 相似NG---舌根抵住上软腭,气流从鼻腔发出声带振动浊音,鼻音同汉语拼音的 NG 相似满语字母读音的音变(8 个)1JI----读“基” CI----读“七” SI----读“西” XI----读“诗” YE----读“叶” YU----读“鱼” 元音+NG+G+元音 如果其中的元音是阳性的,则其中的 NG 后面的 G 音变为:舌根与小舌形成阻塞,使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振动例如:ANGGA,TANGGVONGGOMBI8元音+NG+G+元音如果其中的元音是阴性和中性的,则其中的 NG 后面的 G 音变为“NG” 例如:ELDENGGE,INENGGI,LUNGGU注:满语的字母发音没有汉语拼音那样的 1234 声调之分满语音节音节就是单词中的一个语音片段满语元音可单独成为一个音节例如:A-LIN I-LAN U-BA2由辅音与元音相拼而成的音节辅音不能单独成为音节例如:MAN-JU HER-GEN AM-BA SU-RE XONG-KON JE-KUIR-GEN HA-LA BIT-HE。
3音节连续1)元音 I 后面如果为 Y 时,Y 拼读时候脱落例如:NIYALMA 读成NIALMA,BIYA 读成 BIA,SAHALIYAN 读成 SAHALIAN2)元音 U 后面如果为 W 时,W 拼读时候脱落例如:SUWE 读成SUE,TUWAMBI 读成 TUAMBI,JUWE 读成 JUE3)元音连在一起时,连读为一个音节例如:SAIN 是一个音节,不读 SA-IN,其中 AI 连读;TUWAMBI 的音节结构为:TUWAM-BI,由于 W 位于 U 之后,而脱落,成为:TUAM-BI;SA-HA-LIYAN满语概论 —节选自《满语语法》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远古时代由于她还没有制造出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和历史的文字,她的事迹只能依靠邻近的民族汉族的记载据汉族的历史记载,公元前九世纪,满族的祖先就在东北的大地上劳动生息着,这不过是她和汉族发生关系的开始在这以前当然就存在着因满族的历史不始于公元前九世纪,她的语言自然也不始于公元前九世纪据汉文记载满族的祖先有肃慎、挹娄、勿吉、莫纥、女真等各种不同的称呼其实肃慎和女真是本民族名称不同的汉译写法,挹娄、勿吉、莫纥、等都是其他民族称呼她的名称,并不是自己的族名。
女真(肃慎)这个族名沿用了十几个世纪之久只是到了十七世纪,清太宗皇太极出于政治的原因,才把女真这个族名通过行政命令改为“满洲” 从那时起女真族才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满洲族的语言,简称满语,满洲族的文字,简称满文 满语在汉籍历史上的记载,语言与室韦相异,说明她不属于蒙古语族,而是自成一个语族而这个语族历史上的关系与汉语、蒙古语早就有一定的相互交往,如《晋书肃慎氏》传中说: “肃慎氏……周武王时,献 HU 矢,石弩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司马昭)作相,魏景元末,来贡 HU 矢、石弩、弓甲、貂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 WU 鸡,……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弩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石虎) 上列记载虽不能句句尽信,然满族上代与中原的关系始终不断,并非始于金、清两代与蒙古族前身匈奴族的别族羯人,也有来往这些来往总需有语言的翻译,否则无法交流思想这可以说是满语与汉语、蒙古语的最早接触 到了辽金时代,辽属契丹(蒙古语族) 、金属女真(满洲通古斯语族),虽有来往而彼此的语言不甚相通世纪》中记金肃宗颇剌淑(为金太祖阿骨打的叔父)和契丹官员打交道的事说:“凡白事于辽官,皆令远跪陈词,译者传致之,往往为译者错乱。
肃宗欲自前委曲言之,故先不以实言告译者译者惑之,不得已引之前使自言乃以草木瓦石为筹枚数其事而陈之,官吏听者皆愕然” 由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十一、十二世纪时满(女真) 、蒙(契丹)语相差异的情况与相通的情况颇剌淑让翻译不能从中捣乱,是两种语言的相通处,颇剌淑自己用契丹语陈述,又需借“草木瓦石”摆着来帮助说明,想必话虽能说,但又说不太清楚这是两种语言的相异处 在这以后不久,我们可以用下列材料看满语(女真语)和汉语的情况《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九,引范仲熊《北记》云:“丙午岁(金天会四年,宋靖康元年)十一月,粘罕陷怀州,杀霍安国范仲熊贷命令往郑州养济,途中与燕人同行因问:“此中来者是几国人?共有多少兵马?”其番人答言:“此中随国来者,有靼家、奚家、黑水家、小葫芦家、契丹家、党项家、嵇嘎斯家、大石家、回鹘家、室韦家、汉儿家,共不计得数目 ” 范仲熊打听这支杂牌军的组成情况,这个番人(女真人)就把这支杂牌军的底细全告诉了他,番人必会汉语,不然岂能说得这样完整、详细我们随便举古代几个历史上的几个例子,就可以知道满语和蒙古语、汉语发生接触以至相互影响的关系很早 到了元、明两代,满语(女真语)的发展比较明朗化了,由于蒙古族(元)的兴起,金曾南迁到汴京,后来灭亡在蔡州,女真语虽逐渐消失,女真语音却保留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与当地汉语融合。
留在东北的女真人虽仍能女真语,却受到蒙古语文的强烈影响十五世纪中期明英宗正统年间瓦剌部的也先汗东牧曾经席卷了明属下的东北女真各卫、所,使他们不但丢失了明朝政府颁发的《敕书》 ,同时也忘掉了自己的文字只好改用蒙古文到了十六世纪末(公元 1599 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二人仿蒙文制成老满文,已在实际采用蒙文写满语的一百多年之后,这样满蒙两种语言有关系比以前更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满族在东北的兴起之后,以建州为中心的偏东南各部的满语,与扈伦四部(叶赫、辉发、乌拉、哈达)又不完全相同与北部所谓野人女真亦即索伦各屯赛又不完全一样,他们和内地的汉族一样,也存在着各地方言但满洲族旧日有旧满洲和新满洲之别,旧满洲亦称佛满洲,主是指建州、海西诸部而言新满洲亦称伊撤满洲,则指黑龙江索伦诸部而言旧满洲与新满洲在语言上似乎并没太大的区别《清实录》天聪八年十二月壬辰,清太宗命人征黑龙江时,曾嘱出征的将领有下面一段话:“且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日:尔之先世,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尔等向未之知,是以自甘于外我皇上久欲遣人,详为开示,特时有未暇而 ” 清朝奠都北京后,曾在沿河、沿江、沿海及长城沿线,分别派有八旗驻防,驻防以满族为主,当时军队操练也用满语。
但久而久之,各地驻防在没有丢失满语之前,满族语音已混有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