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资料世界十大兵书.doc
4页A thesis submitted to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Engineering世界十大兵书《战争论》——克劳塞维茨[普鲁士] 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著作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土将军,生于马 格德堡小贵族家庭此书是C.P.G.von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他在总结以往战争经 验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用 12 年的时间写成的全书 60 余万字,分 3 卷 8 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 《制空权》——朱利奥杜黑[意大利]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主权理论的倡导者先后毕业于都灵炮兵工程学校和陆军大学 1912 一 1915 年任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营营长1915 年 5 月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他极力主张建立专门的轰炸机部队参战因激烈抨击意军统帅 部作战指导错误,1916 年被判监禁 1 年1917 年 11 月,意军在卡波雷托战役惨败事 后意大利政府调查战败原因,认为杜黑当年对统帅部的批评是正确的,1918 年为其恢复 名誉,任命为国防部航空处主任。
1921 年晋升少将,不久退役法西斯党上台后,他于 1922 年出任航空部部长1923 年辞职,专事著述杜黑很早就注意飞机在军事上的应 用1909 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今天我们充分意识到掌握制海权的重要,但不久制空 权将变得同等重要他的主要著作有《制空权》(1921)、《未采战争的可能面貌》、 《扼要的重述》、《19XX年的战争》(1931)其中《制主权》流传较广,主要论述 空中战争、空军的组织、制空权、独立航空与辅助航空、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等杜黑根 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空军建设和作战的理论 《孙子兵法》——孙武[中国] 中国古代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 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列为 《武经七书》之首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隋书· 经籍志》载为“吴将孙武撰 “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 13 篇 5900 余字 《论持久战》——毛泽东[中国]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中人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 理论家《论持久战》是毛泽东 1938 年 5 月 26 日一 6 月 3 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 的讲演。
同年 7 月在延安《解放》周刊上发表后有中文和英文单行本在国内外广泛发行 1952 年 4 月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国民党党内的一些人就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 开始后,他们又散布“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在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人存在着轻视游击战 争,幻想依靠国民党的“正规战“速决取胜的错误思想为了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中 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主张,动员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为争取最后胜利而奋斗,毛 泽东根据抗战 10 个月来的经验撰写了此书 《军事教训》——毛奇[德国] 德国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元帅亦称老毛奇生于梅克伦堡的帕尔希姆一个没落的贵族 家庭1818 年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武备学校1819 年起在丹麦军队中服役1822 年回 普鲁土军队任职1826 年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1828 年调总参谋部工作1835-1839 年被派到土耳其军队中任教官和顾问1839 年回普鲁士,在总参谋部任职1849-1855 年任军团参谋长1855 年任威廉亲王(即后来的普鲁土国王和德意志皇帝)的副官 1858-1871 年任普鲁士总参谋长,在首相 O.von 俾斯麦支持下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队, 革新装备,采用新技术、新兵器,缩短军队动员和集结时间,重视在战争中利用铁路调运 军队,并为未来战争制定了计划,从而使普军在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 中均获胜,实现了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
1870 年受封为伯爵,次年晋升为元帅 1871-1888 年任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主持战史编纂工作,并研究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 题毛奇继承了C.P.G.von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中 主张先敌动员,突然袭击,分进合击,利用外线作战手段在速识战中取胜著有《毛奇军 事论文集》(1892 一 1900 共 9 卷)和《军事教训(交战的准备)》等 《战争指导》——富勒[英国] 英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装甲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899 年服役参加过英布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英国远征军赴法参战1916 年 12 月出任坦克军参谋长 根据 索姆河会战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坦克使用的新思想,并在 1917 年 11 月康 布雷之战和 1918 年各次坦克战中取得成功1922 年,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任主任教 官1926 年,任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1929-1932 年任旅长1933 年退役 1935 一 1939 年,任伦敦《每日邮报》记者此后一直从事军事理论与军事历史的研究 富勒著述有 35 种以上早期,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为基础,重点探索未来战争的特点 以及诸军兵种的战斗运用。
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战争改革》(1923)、《战争科学 的基础》(1926)、《论未采战争》(1928)退役后除继续探索装甲战理论外,开始 研究国际政治和英国防务,晚年侧重研究军事史 《军事战略》——索科洛夫[苏联] 苏联元帅1918 年加入红军毕业于军事学院1931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内战时期, 历任团长、旅长、师长、集群司令内战后,历任军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副总参谋长 苏德战争时期,历任方面军参谋长、方向参谋长、方面军副司令、司令曾参与指挥莫斯 科、斯摩梭斯克、维斯瓦河一奥得河和柏林等战役战后,任驻德集群副总司令、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并曾兼任总参谋长1960 年起任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62 年主 编《军事战略》该书系统论述了苏联的军事战略观点,特别是现代条件下核战争的准备 与实施等问题,对于苏联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苏联英雄,获列宁勋章 8 枚 《机械化战争》——戴高乐[法国] 法国将军、总统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巴黎陆军大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 役中受伤被俘,直至停战获释战后,曾任军校教官和部队的参谋、指挥职务1932 一 1936 年任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为上校,先后指挥第 5 集团军坦 克部队和坦克第 4 师在阿尔萨斯和索姆河地区作战,屡建战功1940 年 4 月 25 日晋升 准将,6 月 6 日就任P.雷诺内阁的国防和陆军部副部长巴黎沦陷后离法赴英,6 月 1 8 日通过伦敦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战斗继而发动“自由法国“运动,着手 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1943 一 1944 年先后作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和法兰 西共和国临时政时首脑,领导“自由法国“武装力量转战近东、非洲,参加解放法国本土的 作战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很大贡献1945 年 11 月当选法国临时政府总理 (翌年 1 月辞职)1947-1952 年领导“法兰西人民联盟“1959-1969 年任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总统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退出 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 《制胜的科学》——苏沃洛夫[俄国] 俄国大元帅(1799),俄国军事学术奠基人之一1742 年在禁卫军注册,1748 年正式 服役曾参加七年战争、两次俄土战争(1768 一 1774 和 1787-1791)和 1794 年镇 压波兰起义。
1798 年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后,任意大利北部俄奥联军总司令1799 年 率军转战意大利和瑞土,行军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恩格斯认为,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 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最出色的一次“后遭贬谪,死于彼得堡苏沃洛夫主张摒弃警戒线 战略和线式战术,主张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歼灭敌人军队为主要目标,快速机动,积 极进攻;主张结合实战需要进行练兵他总结了多年作战经验和治军学术思想著有《团 谕》(1764-1765)和《制胜的科学》(1795 一 1796)后者是代表作,其核心是三 项基本战术原则:“目测“(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定下决心)、“快速“(高度的机动 性和突然性)和“猛攻“(决定时刻全力以赴狠打穷追)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马汉[美国] 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1859 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曾参加美国 内战 1886-1889 年、1892 一 1893 年,两度任海军学院院长1893 一 1895 年,任“ 芝加哥“号巡洋舰艇长1896 年退役美西战争期间,为海军战略委员会成员1899 年, 在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上,代表美国反对强行仲裁,反对在战争中取缔毒气。
1902 一 1903 年,任美国历史学协会主席1906 年,晋海军少将(非现役)1908 年,任海军 事务委员会主席马汉是“海权论“(海上实力论)的创立者毕生从事海军和致力于海军 理论著述,有著作 20 部 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1890)和《海权 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 一 1812》(1892)确立了他的“海权论“,使他闻名 于世以后的《纳尔逊传》(1897)和《海军战略》(1911)等书,也是他阐述“海权论“的主要著作马汉的“海权论“的中心思想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 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马汉所处的时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 (1894 年时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并进入垄断阶段,而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