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doc
6页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 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对4—5岁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 【作 者】陈益 【作者简介】陈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摘要 通过对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低和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比较,以及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所引起的ICPS变化的比较,发现ICPS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优于ICPS低的幼儿;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能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增加幼儿的被接受程度,降低幼儿的被拒绝程度;认知在幼儿同伴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ICPS 社会技能 同伴交往 问题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已成为发展心理学家的共识早期同伴关系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儿童今后的适应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技能缺乏是造成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改变儿童的同伴关系大多从社会技能训练入手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社会技能训练研究,各个研究者在训练时所选取的训练对象、训练内容是不同的,所使用的训练方法也不一样,而且训练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大量的社会技能训练研究文献中,笔者认为Spivack和Shure总结D'Zurilla和Goldfried的研究所提出的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ICPS)是一种基本的一般的社会技能。
ICPS由三部分组成: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理解原因的能力;预料行为后果的能力ICPS教给儿童解决人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原因、弄清问题——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预料各种办法的后果——决定采用最佳办法ICPS强调认知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十分高明的遗憾的是,由于Spivack和Shure的实验未对儿童的实际行为作直接观察,所以他们的研究还很难判定ICPS对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直接影响后来虽然有许多人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都存在同样的缺陷[1-2]此外,对ICPS 训练研究的结果也不一致,Weissberg等[3]对学龄儿童进行的ICPS训练发现,ICPS训练与行为变化并无关系;而Mannarron等[4]对由老师评定出的高危儿童进行的训练则表明,训练组儿童较之无训练组儿童的行为调节有很大进步(由教师评定),而且接受训练的儿童社交地位有明显上升,这种结果与训练的是高危儿童有关ICPS训练能否改善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前人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如果ICPS被证明能改变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那么,这就可能为对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想改进研究方法,就ICPS对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作实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作下述改进:选取ICPS缺乏的学前儿童作为训练对象;在训练产生各种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时,教给儿童一些具体的社会技能,把ICPS这种一般的社会技能和具体的口头交往技能结合起来;改进训练方法,用社会技能训练的认知—社会学习模型[5]进行训练2 研究方法2.1 被试选取某幼儿园两个中班的儿童共70人,年龄为4—5岁,经ICPS测验后选取ICPS缺乏的儿童进行训练把标准分小于等于—0.5 的儿童定为ICPS缺乏的儿童,称ICPS低组;把标准分大于等于0.5的儿童归为ICPS高组2.2 方法2.2.1 谈话法用以测验儿童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谈话个别进行该测验是参照Shure等[6]测验编制的,测验分三部分,分别测量幼儿产生各种解决人际问题办法的能力、理解原因的能力和预料后果的能力编制三套有关幼儿同伴交往三种典型情境——参与、保持、冲突——的若干故事,每种情境有4—6个相似的故事,并绘制了相应的图片儿童回答出一种答案就换一个故事及图片,直到确信儿童已没有新答案为止评分没有满分,每种正确答案计1分,累计总分其中解决办法按领导、 询问、支持、注释四种口头交往技能作为四类基本办法,每类有效的办法计1分,完全重复的不计分;同类办法中有多种者,多者另加0.5分。
这是由于表述的变式越多,表明儿童掌握的水平越高2.2.2 自然观察法为使观察尽可能客观、准确,观察者在其它班进行了三个星期的模似观察,采取Altman[1]提出的观察法 观察者从随机排列的名单上找一个儿童,在集体自由活动时间和小组活动时间进行观察,每次观察时间为5s,观察后在5s内作好记录,1min观察6次,6次为1轮,观察完1轮换一个观察对象,在集体自由活动和小组活动中各观察5轮 观察的项目有:积极行为,指那些促进同伴产往的行为,包括领导、提问、支持、注释及其它消极行为,指哪些不利于同伴交往的行为,包括说难听话、打人撩人、抢占玩具及其它不交往,在语言、情感和行为上都没有与同伴发生交往,包括一个人玩、观望、和老师在一起、平行、其它2.2.3 教师评定法请两位带班老师分别评定儿童同伴交往情况,设总交往行为为6,请老师评定儿童的三种交往行为各占多大比例评定前给老师们每人一份关于积极行为、消极行为和不交往行为的说明,待理解并熟悉后再让老师评定2.2.4 社会测量法个别施测,在儿童集体自由活动时进行据此可知每个被试被同伴接受和拒绝的程度及社交地位类型2.3 研究过程训练前后,对两个班的所有儿童进行4项测量:ICPS测验、 行为观察、同伴提名、教师评定。
根据ICPS测验的成绩找出每个班的社会技能缺乏者(标准分小于等于—0.5),选择ICPS 技能低组均分较低的那个组的所有儿童作为训练对象,另一个班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前人研究表明,注意在改善儿童同伴交往中没有什么作用[8-10]因此,本研究并未设注意控制组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训练方法上较以往的ICPS技能训练不同:第一,在训练儿童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时,不仅让儿童自己想办法,而且教儿童一些具体的口头交往技能,即领导、询问、支持、注释第二,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技能训练法,即社会技能训练的认知—社会学习模型具体实施步骤为:(1)掌握技能概念:用口头教导的方法向儿童讲解技能概念,讲解时要运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语言,然后举出每个技能正反运用的例子,要儿童进行判断,训练者进行信息性反馈2)促进技能完成:训练者用故事的形式创设三种典型人际交往的情境,向受训者提供一个练习的机会,用口头教导的办法鼓励儿童进行练习,训练者作出反馈3)促进技能保持和概括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练习达到的训练的时间共8 周,其间相隔一个寒假,每周3次,每次40min,个别训练随机进行3 结果与分析3.1 幼儿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的变化 表1 训练前后幼儿ICPS的比较注:* P(0.05;* * P<0.01;下同)结果表明:训练前,训练组ICPS显著低于本班ICPS高组,且显著低于控制组;训练后,训练组儿童ICPS显著高于控制组,且与本班ICPS高组无显著差异;而控制班ICPS低组与高组仍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训练提高了儿童的ICPS3.2 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变化我们知道,观察的环境要前后一致才能保证观察的可比性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本研究中幼儿自由活动的前后环境未能保持一致,因此我们只能对幼儿小组活动中的交往行为作前后比较,对幼儿自由活动中的交往行为只作横向比较3.2.1 实际观察结果 表2 训练前后幼儿交往行为的比较结果表明:训练前两个班ICPS低组与ICPS高组相比,其积极行为显著少于ICPS高组,不交往行为显著多于ICPS高组,消极行为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ICPS高的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要优于ICPS低的儿童 此外,控制组与本班ICPS高组相比,前测和后测中,两者的同伴交往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训练组与本班ICPS高组相比,在训练前,其积极行为显著少于ICPS高组,不交往行为显著多于ICPS高组,消极行为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后,训练组与本班ICPS高组的同伴交往行为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训练改善了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进一步分析可看出,训练组在训练后积极行为显著多于训练前,而不交往行为显著少于训练前,消极行为变化不大;而控制组同伴交往行为在前后测中差异不显著训练前,训练组和控制组的同伴交往行为没有什么差异,而训练后训练组的积极交往行为多于控制组,不交往行为少于控制组,消极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由此可见,训练增加了儿童的积极行为,减少了儿童的不交往行为3.2.2 教师评价结果 表3 训练后教师对训练组和控制组儿童的行为评价变化表(%)同伴交往行为 训练组 控制组增加 减少 不变 增加 减少 不变积极行为 67 17 17 44 33 22消极行为 0 67 34 56 11 33不交往 17 50 34 22 56 22 由教师评价可以看出一个从行为观察中不易看出的问题,即ICPS训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的消极行为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幼儿与同伴交往并不回避教师,而且在出现打闹、吵驾等消极行为时,幼儿常常会告诉老师,所以老师对每个幼儿的消极行为的多少很容易把握综上所述,可以说,ICPS训练增加了幼儿的积极行为,减少了消极行为和不交往行为,改善了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3.3 幼儿同伴接受(拒绝)程度的变化对训练前后及一年以后训练组和控制组儿童正负提名分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4 表4 训练组和控制组儿童正负提名分的比较(%)从表4可见,后测时,训练组和控制组67 %的儿童正提名分保持或上升,训练组只有17%的儿童负提名分上升,而控制组56%的儿童负提名分上升;继续后测时,控制组55%的儿童正提名分保持或上升,而训练组高达80%,控制组44%的儿童负提名分上升,33%的儿童负提名分下降,而训练组仅有20%的儿童负提名分上升,却有60%的儿童负提名分下降。
由此可见,训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效,提高了儿童的受欢迎程度,降低了儿童的被拒绝程度4 讨论本实验结果充分证明,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是幼儿成功地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实验提供的证据为:训练前,ICPS低的幼儿较之ICPS高的幼儿,积极交往行为显著的少,消极行为和不交往行为显著的多;对ICPS低的儿童进行ICPS训练,训练后幼儿的ICPS提高了,而积极交往行为也增多了,消极交往行为和不交往行为减少了,同伴的负提名分也减少了实验数据明确地说明了ICPS对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而对幼儿交往行为的观察和剖析,则可让我们弄清楚ICPS的三部分在同伴交往行为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具备解决人际问题的多种办法是成功地进行同伴交往的关键在观察中发现,那些在游戏时经常向老师告状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他们缺乏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碰到一点小麻烦就告诉老师在幼儿园,告诉老师尚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而有些同伴交往不良的儿童甚至连这点办法都没有,他们与同伴交往碰到问题时往往采取退缩、等待的策略而具备多种解决人际问题办法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就显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情境和不同的交往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庞丽娟[11]的研究也发现,受欢迎幼儿的交往策略多且有效,而被忽视幼儿的交往策略很少,被拒绝幼儿交往策略虽较多,但有效性差这也充分证明了具有多种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的关键理解原因的能力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这是成功地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有其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作出适宜反应的前提对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童的研究[12]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童,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作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他们认为同伴不是故意的,则报复得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童的差别在于,攻击性儿童常常把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