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李渔《十二楼》的叙事.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1915805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李渔《十二楼》的叙事摘 要:李渔的《十二楼》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本文 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以及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 其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并简要分析这一模式形成之原因,思考文本传播之 于文木创作的影响关键词: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说一听”模式《I•二楼》是李渔创作于清顺治年间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孙楷第先 生说:“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 [1]张 俊也认为:“李渔是清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连城璧》和《十 二楼》两种拟话本小说集,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也是继'三 言'‘二拍'后最有价值的两种拟话本小说集 [2]本文拟从《十二楼》 的外在形态着眼,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并结 合拟话本的文体特征分析这一模式形成之原因,思考文本传播之于文本创 作的影响一、《十二楼》叙事模式分析《十二楼》共收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座楼,楼名即篇名, 所叙故事,多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历来,学者对《十二楼》的叙事内容、 叙事本原的研究比较充分,如温春仙就认为:“李漁在《十二楼》的创作 中对叙事技巧的选择是清醒而合理的,他找到了能贯彻自己叙事观和实现 自己创作期待的叙事操作/ [3]但笔者认为,李渔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从 某一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他仍然囿于古代小说叙事传统。

      本文 试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分析1. 叙事时间兹韦坦•托多罗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 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必须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时间可以同时发 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 射到•条直线上 [4]这•点,中国作家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小说也基本 上采用连贯叙述方法,正如周桂笙所说:“我国小说体裁,往往先将书中 主人翁Z姓氏来历叙述一番,然后详其事于后,陈陈相因,几于千篇一律, 当为读者所共知/ [5]但在《十二楼》中,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并不完全 一致,李渔运用了大量倒叙手法,十二篇小说中除《合影楼》《夺锦楼》《萃 雅楼》三篇小说未用倒叙手法,其它九篇小说对倒叔手法的运用共冇12 次之多,倒叙的文字标志是“原来”二字,一般这两个字之后的文字基木 是倒叙内容如《归正楼》笫四回,仕客富商所叙述的归正徙弟行骗Z事, 以及最后归止告诉净莲之來龙去脉:“就把从前秘密之事一齐吐露出來, 不觉使人绝倒原来…”即是倒叙再如《生我楼》中第四回,“原来老 妇不是别人,就是尹小楼的妻子,因丈夫去后也为乱兵所掠”,接着就叔 述乱兵卖妇女,这与第三回中姚继买妇女在时间上是颠倒的。

      接着,姚继 身世真相大白,按故事时间,这应放在第一回楼生Z死后,却被放在了篇 末《夏宜楼》更甚,基本把故事时间全部打乱,如第一回、第二回叙述 者的文木叙述顺序是:A.娴娴的侍脾脱衣采莲,娴娴加以训责B.吉人托 媒人上门提亲,詹乡绅暂缓议婚C.吉人考取孝廉D.小姐生病E.吉人 知道小姐生病派媒人探望,并托媒人告知,小姐的一切他尽知,就连他的 侍婢脱衣采莲之事也知,并且还知道冇一位的“脊背上面冇个碗大的疮 疤”F.吉人买望远镜G.登高观望,用望远镜看见娴娴的侍脾脱衣采莲, 小姐责罚H.吉人登高见小姐生病而故事的原始编年时序应该是:吉人 购买望远镜,侍女脱衣采莲,被小姐训责,吉人望见这一切,上门提亲, 詹乡绅暂缓议婚,吉人考取孝廉,小姐生病,吉人通过望远镜知晓小姐生 病,并派媒人探望很显然,李渔在叙事时打乱了故事原冇的编年顺序, 这种安排使文木更具悬念,使读者更具期待感,提高了阅读兴趣但是,就整体上而言,李渔的这种错置时序都是在局部完成的,只是 情节过程中的很小部分,从而能够达到设置悬念的目的,作为情节发展的 全部,还是以连贯叙述为主它与金圣叹评《水浒传》的“横云断山”法,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横桥锁溪”法,张竹坡评《金瓶梅》的“夹叙 他事”法并无区别,都没有打乱故事的自然时序,并没有达到所谓“凌空 跳跃”的境界:“唯中者前Z,后者前Z,前者中Z后Z,使人观其首, 乃身乃尾;观其身与尾,乃首乃身。

      如灵蛇腾雾,首尾都无定处,然后方 能活泼泼也 [6]要在叙爭时间上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非 等到20世纪初不可了,“可以这样说,到20世纪初接触西洋小说以前, 中国小说基木上采用连贯叙述方法:7]2. 叙事角度帕西•拉伯克曾说:“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即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做最复杂的方法问题 [8]参照拉伯克、托多罗夫等人 的理论,简单区分出两种叙事角度,即“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 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9]“限制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 叙说[10]笔者以此两种叙事角度作为研究基点,分析《十二楼》的叙 事角度首先,从整体來看,《十二楼》中的十二个故事全是第三人称叙述, 即使是反映李渔自己生活经丿力和思想情趣的《三与楼》和《闻过楼》,也 没冇采用第…人称叙述全知叙事依然是《十二楼》的主导手法其次,从局部看,李渔对全知叙事视角作了一定限制,首先是变换叙 事者如《归正楼》第四回,小说在介绍那个湖广来的仕客和“神仙”见 面的经过时,叙述者就由原來的全知叙述者不自觉地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 仕客其次是将全知叙事者变成部分全知叙事者,如《拂云楼》第一回, 端阳佳节遇雨,众男子品评南中的女子,“正在哗噪之时,又冇一队妇人 走到,看见封氏吃跌,个个走来相扶。

      内中有好有歹,妍媚不一独有两 位住人,年纪在二八上下,生得奇娇异艳,光彩夺人”,“只见那两位佳人 合擎着一把雨盖,缓行几步,急行几步”,这两位女子即是主人公韦家小 姐和侍妾能红,当时却是把全知视角限制在众人视角之中再如《闻过楼》 第二、三回,在顾呆叟归隐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叙事者的视角被牢牢限制 在了顾呆叟的生活范围内,他只能看到发生在顾呆叟身上的种种奇事:莫 名被点重差,呆叟破财免役;无端被强盗抢劫,家资所剩无几;因为在家 中搜出强盗所遗之物而被草草拘捕等至于县中为什么给顾呆叟派重差? 强盗从何而来?为什么只抢顾家?县中为什么不问清红皂白就要拘捕顾 呆叟进城受审?所有这一切,叙事者和顾呆叟一无所知在《夏宜楼》中 也是如此,吉人通过望远镜看见娴娴写诗的场景:“方才立定脚跟,摆定 千里眼,对着夏宜楼,把娴娴小姐仔细一看只见五条玉笋捏着一管霜毫, 正在那边誉写不知什么缘故,忽地张煌起来,把诗笺I才I做一把,塞入袖 中,却象知道半空Z中有人偷觑的模样”,在这里,全知视角被限制在吉 人的望远镜下,即使是交代娴娴惊慌之因,也依然是透过吉人的望远镜正在那边疑虑,只见一人步上危楼,葛巾野服,道貌森然,就是娴娴小 姐之父;才知道他惊慌失色把诗稿藏入袖中,就是为此。

      可惜的是,李渔对全知叙事角度的限制并不是有意为之的,还是以《拂云楼》为 例,依然是“众人睁着眼睛,一齐观望,只见许多婢仆簇拥着一个妇人, 走到面前,果然不是寻常姿色”,但随后李漁马上叙述,“你道这妇人是谁? 原来不是别个,就是封员外的嫡亲小姐、裴七郎的结发妇人”,由此又回 到了说书人全知的视角中简而言之,《十二楼》中不乏釆用限制叙事的章节,但只是偶一用之 以增加笔势摇曳的文法,总的来说,作者大都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 的口吻叙事,“传统小说并没有提供什么采用限制叙事的成功范例,至于 '五四'作家,则是直接在西方小说视角理论下自觉突破传统小说全知叙 事模式的”,在陈平原看来,“五四”之前,自觉突破叙事全知视角是不可 能的[11]3. 叙事结构史蒂文森认为:“写小说有三种方法,第一,或者你先把情节定了,再去找人物第二,或者你先有了人物,然后去找于这人物的性格开展上 必要的事件和局面來第三,或者你先有了一定的氛围,然后再去找出可 以表现或实现这氛I韦I气的行为和人物来”,[12]由此,我们可以把小说叙 事结构分为三种,即以情节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和以背景为中心《十二楼》的十二个故事,无一例外,全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他十 分注重篇章的布局,故事的波澜,情节的曲折,悬念的设置,人物神态的 描摹", [13]由此可以看出,故事才是《十二楼》的主体,受其戏曲理论 影响,李渔小说中多I韦I绕一至两个主人公而展开,但是人物只是情节的发 出者,形象立体饱满并不是其刻意考虑的,曲折的情节才是小说之关键, “李渔短篇白话小说的叙事人物人多有一个单一的性格倾向,呈现出个体 性格的单纯,有符号化、脸谱化的特点。

      但在情节的发展中,李渔却口觉 不自觉的建立起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 [14]如《合影楼》中的珍生与玉 娟,《夏宜楼》中的吉人与娴娴,《拂云楼》中的裴七郎与韦小姐及能红, 都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形象,故事主要是讲述他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曲折而《夺锦楼》《三与楼》《萃雅楼》《生我楼》更其,人物都单薄得很,但故 事却婉转曲折最夸张的如《十香楼》,故事讲述一个秀才娶妻休妻再娶 再休直达十次的过程,故事荒唐得可以,人物却苍白到如同结婚机器,就 算是带有明显自我倾向的《闻过楼》,呆叟这一人物也颇扁平,更多的则 是其悲喜交加的际遇再看看背景,《十二楼》中多是人物对话,环境描 摹少,就算是《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这三篇,涉及到战乱和黑暗 的社会背景,也只是为故事展开而服务,本身不具叙事价值总而言之,尽管李漁在叙事时间上运用了错综时序的方法,叙事角度上引入了限制视角,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的调整,从整体上说,《十二楼》 与所有传统小说一样,依然是“采用全知视角连贯讲述一个以情节为中心 的故爭”,依然是对传统小说的因袭,而不是创造,[15]它并没有如温春 仙所述:-楼》对中晚明话本结构体制的超越,这种超越使他的小说 在形式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并代表了拟话木小说结构体制发展的新方 向。

      [16]二、《十二楼》叙事成因浅谈《十二楼》在叙事上对传统小说的因袭,受到李渔独特的小说理论的 影响,它也是拟话本这一文体特征所决定的首先,“《十二楼》在艺术上突出的特色主要是用戏曲的理论和方法来 写小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单一;以动作来代替白描;情节 巧中见奇 [17]众所周知,李漁认为小说就是“无声戏”,所以李渔的小 说戏剧理论常是合二为一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提出了 “结构第一” 的观点,其中“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是主要的三种方法,这里的 “结构第一”,指的是故事的铺展结构,“立主脑”是故事的总线,“密针 线”和“减头绪”是对故事局部的强调和删减,这就使其小说看似有创新, 但实则都在“结构第一”的框架下展开,并没有能超越出传统小说的叙事 模式[18]其次,“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单调,应主要归因于说书人考虑'说 -听'这一传播方式和听众欣赏趣味而建立起来的特殊表现技巧,在书面 形式小说中的长期滞留”[19]从传播角度考察,听故事与看故事是两个 不同的过程,如同音乐与绘画的关系,拉奥孔曾分析,音乐是一种时间艺 术,时间是延伸的,思维是线性的,而绘画是一种空间的艺术,空间是扩 展的,思维是立体的。

      虽然古代白话小说以书面形式流传,但其源于说书 的话本,受众更准确地说不是读者而是听众,也就是说,话本或拟话本小 说一定程度上都如同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这一传播方式让传统的小说家 更多地停留在讲故事的角色中,“只要作家还拟想着对着听众说书,就不 可能真正突破'以全知视角连贯地讲述一个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故事'这 一传统小说叙事模式”,[20]正因如此,尽管李漁在其《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 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21]他不可能超越整 个时代的束缚,而《十二楼》叙事艺术上的创新也只是囿于传统的框架内, 并没有历来学者所评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