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docx
17页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面向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园区级、城市级、行业级平台建设,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各级各类平台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各级各类能源数据中心,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加强能源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能源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服务支撑作用一、 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趋势低压电器产品量大面广,与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密切相关近年来,包括电网建设、工业制造、建筑行业、石化冶金等众多行业,出现了各自的发展特征与需求的变化1、配电网投资持续,带动低压电器产品需求稳步增长电网投资已经由主干网向配网侧和用户侧转移,未来电网投资将向配网倾斜;再者现有配网中服役的低压电器产品,因产品寿命、安全性、稳定性、更新周期等原因,也将带来较大的更新需求增量2、新技术领域与低压电器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电力电子、智能网联、智能能源管理等新技术正在持续渗透并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
这些技术与低压电器的融合过程将加速进行随着新技术不断地发展,新技术在低压电器应用起步并加速,智能化(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将逐步融入低压电器行业各个领域相关新技术同低压电器行业将会出现新的融合产物这将带来行业革命性的突破3、低压直流技术将成为低压断路器行业技术发展新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升,现有城市交流配电网系统运行面临着新挑战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分布式能源消纳、负荷多样性等配电、用电场景要求发展新型直流配电网近年来,随着直流微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崛起,低压直流设备及系统已在轨道交通、通信、船用电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机械式直流断路器、固态直流断路器以及配套的核心模块等,这些都是行业未来几年技术研究发展的热点4、智能制造在低压电器行业应用与推广将持续加速对于主要采用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国内低压电器行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对降本提速的迫切需求、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综合运营效率低压电器行业的智能制造建设将呈现出从单点企业突破,再向行业层面拓展并全面铺开的特点。
预计未来几年,检测、自动化装配、预测性维护、远程运维服务等典型应用将会在行业中逐渐推广与应用5、新能源发电市场高速增长,推动专用型低压电器技术快速进步光伏发电和风电行业等新能源发电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由于各类新能源发电能源获取的方式、发电原理各不相同,业内企业需要根据各类能源的发电及配用电特点,对低压断路器进行改良甚至重新设计,从而推动专用型低压电器技术快速进步例如,对于光伏发电领域,业内企业需要研发专用型的直流断路器以控制短路时发生的逆向电流,以此保护光伏电池串组,满足光伏发电对配用电安全性、可靠性的高要求6、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充电站市场将成为低压电器应用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充电站市场持续发力,相关配套低压电器产品增势迅猛《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要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任务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136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已超过168万台未来5年,新建400万个充电桩将为相关配套低压电器产品带来可观增长。
二、 提高装备水平,促进节能降耗高配电网装备水平以智能化为方向,按照成熟可靠、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原则,全面提升配电网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物联网、现代传感和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设备、通道运行状态及外部环境的监测,提高预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设备本体智能化水平,推行功能一体化、设备模块化、接口标准化推广应用固体绝缘环网柜、选用节能型变压器、配电自动化以及智能配电台区等新设备新技术积极开展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艺的变压器、断路器和二次设备的研制因地制宜实施老旧线路、老旧配变和计量装置改造实现低压线路绝缘化,降低故障发生率,提高供电安全性完善智能设备技术标准体系,引导设备制造科学发展优化配电设备配置控制同一区域设备类型,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种类,规范设备技术标准,提高配电网设备通用性、互换性注重节能环保、兼顾环境协调,采用技术成熟、少(免)维护、低损耗、小型化、具备可扩展功能的设备在环境条件恶劣地区适当提高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配电网能效水平逐步淘汰高损耗变压器,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型设备,实现绿色节能环保加强配电网经济运行分析与线损管理,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设备,优化运行方式加快建立配电网能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标及能效考核。
提升电缆化水平本着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的思路,逐步提升电缆覆盖水平,在符合条件的区域,结合市政建设,有序推进电力电缆通道建设,落实电缆管孔预埋与战略布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确各类供电区域、各类城市隧道、排管、沟槽和直埋等电力电缆通道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提高电缆建设运行维护水平,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开展综合管廊示范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配电网电力电缆纳入综合管廊建设,随城市综合管廊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大中城市加快启动地下综合管廊示范试点工程,部分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项目三、 能源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保障安全,绿色低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创新驱动,智能高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开拓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强化民生领域能源需求保障,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四、 加强规划统筹,提升发展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配电网建设改造坚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规划理念,将提高供电能力与供电可靠性作为配电网建设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配电网管理全过程贯彻资产全寿命周期理念,在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检修各环节实现配电网资产的整体优化坚持标准化建设理念,建立统一的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优化设备序列,推广典型设计和标准物料,统一施工工艺,规范造价标准坚持规划统筹与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是做好配电网建设改造的重要保障,配电网发展要与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电网统一规划,规划范围全覆盖,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电网规划与市政规划相统一,将配电网规划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供电设施,实现与其它市政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坚持配电网与上一级电网、一次网架设备与二次自动化系统、公用资源与用户资源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发展,满足各类接入需求。
五、 配电网建设改造指导思想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以满足用电需求、提高供电质量、促进智能互联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配电网络设施与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六、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系,探索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机制,促进协调运行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供需双向互动,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
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结构,推动电网之间柔性可控互联,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提升电网适应新能源的动态稳定水平科学推进新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稳步推广柔性直流输电,优化输电曲线和价格机制,加强送受端电网协同调峰运行,提高全网消纳新能源能力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提高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水平,完善并网标准体系,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场站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推进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发展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推动气电、太阳能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融合发展、联合运行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优化电源侧多能互补调度运行方式,充分挖掘电源调峰潜力力争到2025年,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超过2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容量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
优化布局电网侧储能,发挥储能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鼓励电动汽车、不间断电源等用户侧储能参与系统调峰调频拓宽储能应用场景,推动电化学储能、梯级电站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多元化应用,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的弹性引导大工业负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等电价敏感型高载能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发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功能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5%,其中华东、华中、南方等地区达到最大负荷的5%左右七、 全球能源体系深刻变革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本世纪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实现跃升发展,规模增长了数十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近五年来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约60%。
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