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寨老”与寨规.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91145055
  • 上传时间:2022-05-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0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寨老”与寨规 “寨老”与“寨规” ——黔东南侗族自然领袖的作用与村寨习惯法的形式 村寨是侗族社会最小的单位,侗族人有“大树护村,老人管寨”的说法,所以款词说:“官家设衙门,侗人选乡老,朝庭设官府,民间推头人”寨老大多是自然产生,也有少数由各房族推选产生对内寨老有权召集民众召开村民大会,议论有关寨内重大事情,管理村寨公共财产,在村寨法的订立、执行、实施与认可等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按传统习惯法解决寨内各种纠纷,鼓动或组织本寨群众创办各种公益事业,组织村寨祭祀活动等对外那么作为本寨代表处理涉外事务和举行经济交涉,组织并指挥全寨青壮年抗拒外来侵略和掠夺当寨老被推为“大款”和“大款联合”的首领时,要积极组织款组织的活动,并专心在本寨执行“款约法”,由此可见,在村寨社会活动中寨老的作用最大 一、寨老的产生及其职能 村寨的寨老(也称“乡老”、“头人”)是自然形成的,是村寨的自然领袖条件是辈分较高,年纪大,或虽系青壮年,但能说会道,办事公允,正直公平,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确定威信的人一般一个村寨有好多寨老(包括妇女在内),在村寨实际工作中取得群众信任之后,假设办事没有很大的过错,就会一向保持这种信任,直到身死为止;人们因争端请他们调解,若调解得令人合意,请他调解的人就会增多,渐具威望,久而久之便成为寨老。

      假设办事不妥就会流失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家有事不再去请他办,他无形中就流失寨老的地位侗族中没有世袭寨老,也很少有终身的寨老寨中的公益也往往由寨老头人主持只要某人有才能办事,群众信得过他,听从他管,久而久之,他就是寨老了寨老没有什么特定的经济收入,依旧依靠自己耕田种地过日子他们的经济生活没有超出本寨同等家庭的标准为村寨办事,在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公益,有时由于纠纷调解得好,当事人会给送点小礼寨老通过长期积极地作为久而久之到达寨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取得群众信任,寨老的工作是一种成就感的表达,梦想的是村寨人们的信任和认可 清朝苗疆地区在“改土归流”后,除新辟“苗疆六厅”以外,乡村都设置基层政权组织——保甲制保甲制是一种严密操纵人民群众的基层组织,在基层政权中,普遍地编户口, 设保甲,立一甲长,十甲为一保,立一保正有的地方是十户立一头人(首人),十头人立一寨长,实行“联保联坐”,逐村经理,逐户稽查,“一家被盗,全村干连”,保甲长不能查觉,左邻右舍不能救治,各皆获罪,无所回避如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清江清军理苗府杨氏“为编联保甲事叠奉藩臬宪札饬专心编联保甲清查户口以靖地方而杜盗源等因,??仰汉苗清属人等一体遵办。

      凡一寨或一村公举团首一名,保正一名,甲长一名,凡十家公议牌头一名,凡一户各领门牌一面注明作何生理年若干岁,男有几丁、女有几口,??如有一人为匪,九户协同孥解到案讯办若有容隐宿留事,悉九家连坐办罪不成疏忽遗漏,须至门牌者”实际上,侗族村寨社会的保长、甲长、寨长、头人也都是从当地的自然领袖中转化而来的,他们所熟谙的纠纷解决手段依旧是传统的那一套 侗族的寨老职能约莫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持本寨集会,加入合款集会 寨民(乡众)会议是村寨中最高权力机构,大量重大事情的决策都要由寨民会议来抉择形式一般有公益集会、年节集会、制定乡规民约集会、宗教集会和军事集会,这些会议都由寨老组织和主持侗族的款组织,小款数寨,大款方圆数十里在大小款集会时,本寨寨老首先代表本寨加入小款会议假设被选为小款款首,那么在大款集会时,又代表本小款加入会议 (二)组织公益事业,举行宗教活动 每个村寨都有确定的公共事业,如建鼓楼、修桥梁、筑道路、垒庙堂、修萨坛等凡 是兴建、养护、修理这类公共设施,一般都由寨老出头,乡众那么献工献料,捐钱捐粮侗寨的一座座鼓楼和风雨桥就是这样捐资建的,义渡、义田的捐款也由寨老组织并带头捐献 。

      如三门塘 《次修渡船碑》载:至雍正丁未年(雍正五年,1727年),幸获戒僧悟透,中年出家,秉性怜恤,专存利济心,发普度愿先修坌处一渡,次及三门塘约本寨耆老王茂祥、刘子盛等,慕化本寨中并邻近村内,共得银柒拾余两,买渡田、造渡船,招舟子,上下往来,乘舟登岸,虽无舟亦若有舟也,其甚便又何如哉!村寨的宗教祭祀活动也由寨老主持,但主持祭祀活动的寨老务必是最先到寨中定居的房族成员,如寨中一年一度的“敬萨”活动,寨 老就要组织群众踩歌堂若寨内发生瘟疫、火灾等灾祸时,寨乡就要组织全寨“扫寨”,驱赶瘟神和却退火殃 (三)组织村寨间的联谊活动 侗族有“月也”(年轻人集体唱歌跳舞)活动这是一种寨与寨之间的联谊活动,也是通过双方寨老协商举行的如一寨到另一寨去演侗戏,行先要派人送贴子给对方寨老寨老同意,就收下贴子,并贴在鼓楼上,示意全寨各户打定接待届时客方也在寨老的率领下前往过去九洞地区的平楼牛堂对附属成员及客寨要求加入平楼斗牛的村寨,要杀牛宴请平楼各寨寨老,经寨老们谈判同意后,取得放牛入堂角斗的资格附属成员各寨有权采纳各正式成员寨发出的斗牛请柬—“传牌”,但无资格发出邀请客寨是九洞邻近各友好村寨,他们虽不是正式成员和附属成员寨,但为了稳定友好关系可以放牛入堂角斗,但只能排在正式成员的牛角斗之后,在入场仪式时客寨也被列在后面。

       (四)维护社会秩序,调解各种纠纷 侗族寨老不仅在村寨法的订立、执行、实施与认可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节论述),过去侗寨里发生什么纠纷一般都找寨老头人评理,由他们调停解决侗族有这样的老话:“篱牢狗不进,寨牢事不出”,“地方不好,老虎进寨;头人不好,祸事进村就是说,一个地方管理的好坏,全靠寨老头人的能耐侗族地区的民事纠纷以婚姻、偷盗、房产、地界等最多寨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主要是起调解作用,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弄吾《议功德碑》规定:“议本境内长者无凭大端小语,化消改散,饭食一餐了结;倘有人心不吝,抚遗入众者,看事而行罚”假设遇到大案,除了按规定剖理外,还得集体处理,寨老不得独断专行假设有的事情在本寨鼓楼里解决不了,或出事一方不服判决,可以要求集体抉择处理但寨老们集体磋商,一般即可解决假设仍有不服,也有向当地官府告状的可是那样的话,全寨的村民和寨老就不赋予道义上的支持,可能会完全孤立他但在一些“汉化”严重,政府司法管辖对比深入的地区处境就不一样了假设官府对此案的判决与众寨老的判决相悖,使用国家法,还是侗族习惯法,各地处境也不同,也有两者兼而用之者,即“一罪多罚”的处境也会展现。

      解放以后,侗族的寨老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不存在了,但老人管寨的风俗却还存在,如组织村寨公益,组织村寨之间的联谊活动,调解寨中民事纠纷等,但作为寨老的也不确定是年龄最大的 二、村寨法的形式 寨老的对内职能是调处内部事务,裁决纠纷,制订、修订乡规民约,代表村寨加入合款,并在村内严格执行款约法所以寨老是村寨内部乡规民约的组织者,乡规民约一般由寨老们提出,交村民会议议论通过后就可以发布,有的还要举行仪式,勒石发布值得留神的是侗族村寨法的称谓很不同,有的叫“禁条”(“条规”),有的叫“乡例”,有的叫“章程”(一般在清朝后期)还有直接就叫“乡规民约”的;有的是一个村寨独立制订的,有的是几个村寨联合订立的,有的是一个大寨和相邻几个小寨联合制订,但又都不同于“合款”公布的“款约法” (一)乡例 庆云乡例碑: 为酌定规条以端风化事,窃思朝廷之所重者,祀典而礼乐之以兴;乡党之所贵者,规条庶几乃以不紊,若是乎规条之尚由来未久矣今逢季世,人心不古,谋为之志,每见其无法无天,作事之机,安见其有仁有义风俗固足以移人,人心不成挽乎?风俗是以梓里诸公厥修乃来遂立碑碣,所以约束人心,使贤愚皆纳身于轨物,虽不能恢宏先人之绪,亦俨然古之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全体碑条,备陈于后 --议山坡、命脉、石、树邻近,所系之处,自古封禁,毋许妄为警犯,陷毙地方如违,百事产业一概充公 --议临终安葬、修斋、设祭、举哀、戴孝分所当为,至宰冢繁华,不过掩生人之耳目,徒靡费银钱,今舍重从轻,诸亲吊丧答礼二斤 --议二比联姻,接承宗祀,皆以媒妁为凭,男不许依势逼婚,女不许登门坐虿倘二比不偕,聪从改嫁,照俗碑记,毋许过索多金,未过门者五钱五分;过门者三两五钱男女嫌怨,循例均皆如是室妻不□妇道,所犯之条,休逐钱贰拾两,住及三年,无工力除此之外,洒扫工资每年一两,衣按照今革除 --议买卖田业、山场、即卖即休,皆经文约为凭,毋许加敷栽粮苛虐等弊如违,鸣鼓上众,自甘重究 --议柴山各管各业,界限清晰,毋许罩占砍伐柴薪□如违,循例罚钱十二千文 外批:指腹襟为婚,私禁银两不准此条 --议不法之徒,三五成群,数十结党,朝夕游乡,串通油火,脱人衣裤,掳人财物,杀害无辜,牵人牛马,凌辱妇女,种种不法,轻那么劓耳,重同大辟 --议士、农、工、商,各安事业,如素行不端,各寨父兄指责交加,使伊回心向道,改恶从善,敦古道,殊多庆幸。

      咸丰拾年岁次庚申润三月二十七日立 汉字约莫在明朝末期传入侗族地区,最早的碑碣据说是在明崇祯年间,但笔者无缘得见,从江侗族村寨最早记载“款约法”的碑刻是清康熙十一年七月的《高增款碑》和《增冲款碑》,到清朝末期的咸丰年间,侗族寨老们的汉文水平已经对比高了《庆云乡例碑》立于从江县庆云乡寨全村的歌堂内,该村距从江县城48公里,是个侗族村寨该碑文字领会、用词恰当、表达切实,而且运用了古代的法言法语,如“劓耳”、“大辟”等,“劓耳”就是割掉犯人的耳朵,这种刑种在汉代内地中央王朝的法制中就已经废除,仅存于军法中,而清代在西南侗族村寨法中还在使用大辟”是死刑的统称,清朝也不使用此词,使用该词只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不仅说明碑文的书写者文化水平很高,也说明死刑的判决和执行可以在村寨内部由寨老和乡众抉择 (二)禁条 公纳禁条碑记: 夫国以民为本,本固那么邦宁民以食为先,食足那么信守此民事之重,而王政之首务也缘我公纳、腊俄两寨计三百户,历祖□□密,纲常伦纪,尊卑有序其婚姻嫁娶,照依民俗田地山场,谷(各)营正业,那么仓厢丰盈,六畜牲口,兴(四)时兴旺,所谓民丰物阜,道不失(拾)遗,正是太平景象,敦厚之乡井也。

      近年寨近萧条,纲常紊乱,小人之播弄是非,鼠盗乘之撬壁,醇厚之村成战场,良家子弟起盗心,架端奇怪,殊堪感叹是以两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